首頁美食 > 正文

雞黍是古代最讓人想往的農家美食

2022-05-20由 方言研究 發表于 美食

古籍中關於“雞黍”的記載,最早見於《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diào,竹編農器,用以除草)。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雞黍是古代最讓人想往的農家美食

雞黍是古代最讓人想往的農家美食

黍米和黍料飯

每回讀到這裡,口水便有點多,子路度過的那個夜晚一定溫暖而溫馨,新殺的土雞,剛蒸好的黍米飯,蒸汽和香氣在夜色中升騰。雞鴨魚肉,雞排第一,可見古人對它的看重。黍就是大黃米,過去的北方人將其蒸作乾飯以為主食,和小米乾飯差不多。黏的黍米用竹葉包了煮熟,是為“角黍”,也就是今天的粽子(現在改用糯米了,用黍米的不多)。一口雞肉,一口黍米飯,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呢?在我看來,書中不僅有黃金屋、千鍾粟、顏如玉,書中還有雞與黍。“色香味”俱全的書才能滋養一個吃貨飢渴的靈魂。

《後漢書·獨行列傳》記錄了另一則與“雞黍”有關的典故。正規化與張劭兩人在太學裡是好朋友,後告歸鄉里,臨行前約好,兩年後的某一天正規化到張劭家去拜訪他的母親,以為通家之好。

雞黍是古代最讓人想往的農家美食

范張雞黍

到了那一日,張劭請母親“具雞黍以待”,他的母親有點懷疑,兩年前的一個約定,路遠迢迢,就算來也不會這樣準時吧?但張劭深信正規化不會爽約,果然在這一天,正規化真的來了。成語“雞黍之交”“范張雞黍”就出自這裡,範信與抱柱的尾生、掛劍的季札、日中而至的太史慈一樣,都成為守信的代名詞。如今山東金鄉還有個雞黍鎮,正是為紀念此事而得名的。

最膾炙人口的則莫過於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開篇即點明這是故人相邀,而不是公務接待、官場應酬,透著一股輕鬆快意。以“雞黍”相邀,既顯出田家特有風味,又見待客之簡樸。正是這種不講虛禮和排場的飲宴,讓人感覺特別親切。去除了形式主義和繁文縟節,才回歸了美食本身,才直入人的本心。喝著讓人放鬆的酒,吃著風味濃郁的雞黍,隨意的聊著閒天,“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樣的田園生活是人人所向往的吧。

穇(cǎn)子是禾本科作物,原產於非洲,故又稱“非洲黍”。其穗狀花序5-8個呈指狀著生稈頂,成熟時常內曲,形似龍爪,故又名“龍爪稷”。穇子生性潑辣,特別耐旱耐瘠薄,過去黃縣人家常在田間地頭和山塂薄地見縫插針種一些。

雞黍是古代最讓人想往的農家美食

雞黍是古代最讓人想往的農家美食

穇子與穇子米

黃縣民間有句歇後語,“地頭種穇兒——擋驢嘴”,可見其粗硬之極,能護著莊稼防止驢吃。黃縣人是將穇兒米像小米一樣蒸乾飯吃,粗糲得難以下嚥。

穇子粑蒸雞

還是南方人聰明,湖南有一道名吃叫“穇子粑蒸雞”,做法是將穇子米磨成面,摻上糯米麵,做成一個個小餅,入油鍋炸,然後鋪於盤底,上蓋炒好的雞塊入屜蒸熟,雞香和著米香,讓人垂涎三尺。這種做法是對雞黍的繼承和發展吧,因為摻了糯米麵,穇子的口感也大為改善。

海南雞飯是東南亞一帶最具盛名的中華吃食,是早年間闖南洋的海南華僑思及故鄉食物而創制出來的,所以你去海南島根本找不到海南雞飯,這就像左宗棠大人並未吃過左宗棠雞一樣。

雞黍是古代最讓人想往的農家美食

海南雞飯

海南雞飯雞的做法和白斬雞差不多,雞肚子裡塞上蔥和香葉,還有爆過的大蒜和生薑,雞外皮抹上鹽養一會,水加鹽燒開,雞用鉤子掛起入水中燙,燙五分鐘撈起,浸到冷水中,水再滾再燙,視雞的大小燙三到四次,晾涼後斬塊裝盤,雞肉不能全熟,要骨髓還帶一點血,吃起來才鮮甜。米略炒一下,用燙過雞的湯煮熟,米外面包著一層雞油,特別香,吃時淋點醬油,佐以雞塊蘸辣椒醬、姜茸,鮮辣鹹香,大快朵頤。

海南雞飯與海南菜系多少有點關係,近幾年遍地可見的黃燜雞米飯則是出自魯菜系。燜是從燒演變而來的,主料一般要入熱油鍋裡炸至斷生,或者是直接下到熱油鍋裡煸炒至上色,再添湯加輔料,蓋緊鍋蓋,用慢火燜至酥爛。燜有紅燜和黃燜(這兩種燜是從顏色而言的。黃縣海邊人家做魚一般多用醬燜,如醬燜鮁魚;加油燜制稱為油燜,如魯菜代表菜品之一的油燜大蝦;加醋燜制稱為醋燜,如醋燜海鯽魚,淄博名吃酥鍋的做法其實也是一種醋燜。這幾種是從用料角度講的),二者的烹調方法差不多,只是調料有所差別。紅燜所用醬油和糖色比黃燜多,顏色為深紅色,如紅燜羊肉;黃燜菜呈淺黃,比較接近原色。

雞黍是古代最讓人想往的農家美食

黃燜雞米飯

黃燜雞味道鮮鹹微甜,軟嫩適口,汁黃濃香,和米飯一起吃簡直是絕配,且製作快捷,相當於中式快餐,所以才能火遍大江南北。黃燜雞米飯和海南雞飯用的都是大米而不是黍,可稱得上是現代改良版的雞黍。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