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傳於清代!漯河這個村藏著家家戶戶都愛吃的美味

2022-05-16由 漯河小城生活 發表于 美食

芝麻油,因芝麻獨有的濃香而演化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調味佳品。郾城區孟廟鎮油坊盛村從清朝開始就以榨油而聞名,村民曾世代以榨油為生。近日,記者走進該村,探尋那飄香的歷史。

傳於清代!漯河這個村藏著家家戶戶都愛吃的美味

▲油坊盛村以前榨油使用的部分器具。

榨油歷史悠久

油坊盛村是郾城區孟廟鎮薛趙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12月17日,記者來到薛趙村。得知記者想要了解村莊的歷史,村幹部引薦了老黨員盛懷玉。隨後,盛懷玉向記者介紹了油坊盛村的由來。

據介紹,清朝康熙年間,一位姓扎的老婦人帶著三個兒子來到此處。看到這裡有兩個坑塘,坑塘內水清澈見底、魚蝦嬉戲、蓮花怒放,坑塘南邊有50畝左右的高崗地很適合種植芝麻,老婦人就決定在此定居。

扎姓老婦人在江西老家時以榨油為生,在此處定居之後,首先建起了油坊。因為老婦人的夫姓為“盛”,又以油坊為業,後人就取村名為“油坊盛”。

村裡人的姓氏不是單一的盛姓,還有常姓和應姓。關於這三個姓氏,在油坊盛村也流傳著一種說法。康熙年間至雍正年間,油坊盛村的芝麻香油輻射方圓20公里,不少人以吃油坊盛村的香油為榮。油坊盛村的當家人在為自家香油得到人們認可而高興的同時,也有了一絲擔心和不安。油坊盛村的香油如何才能長盛不衰?如何才能讓子孫後代因油坊而受益呢?最終,油坊盛村的當家人想到了辦法,請常姓、應姓兩家人入村,方能使得油坊“盛應長”。於是,他們從黑龍潭的老應村請來了應家人,從龍城鎮仲李村請來了常家人共同在油坊盛村居住。

榨油古法猶存

在油坊盛村,記者採訪了幾位老人。他們中大多數都曾是油坊師傅,對榨油古法記憶猶新。

68歲的村民常金元告訴記者,他小時候,村裡有近二十家油坊。每家油坊裡有兩口大鍋,一口用來炒芝麻,一口用來蒸芝麻。冬天大火一燒,整個屋子溫暖如春,人們都喜歡在裡面取暖。

由於榨油需要持續在高溫中進行,古法榨油講究一氣呵成。500斤芝麻經過一天一夜的壓榨,能產出約200斤芝麻油。

炒是第一步。將顆粒飽滿的芝麻倒入鐵鍋,炒至乾燥。此時,芝麻的香味開始瀰漫整個油坊。“炒芝麻一般是先小火,再大火,後小火。抓一把芝麻,放在耳邊聽,如果有‘啪啪’的響聲,就證明炒好了。”常金元說。

碾是第二步。將芝麻鋪在石碾上,用牲畜拉碾,將芝麻碾碎。

蒸是第三步。將碾碎的芝麻上鍋蒸。蒸軟後,將芝麻按壓成餅胚,用麻繩包裹,再用鐵環固定。餅胚厚度是否均勻,直接影響出油率。“當時村裡有兩個大水坑,一個叫東坑,一個叫西坑。蒸芝麻必須用東坑的水,因為東坑水質好,一年四季都很清澈。”常金元說。

最後一步是打油。將芝麻餅放入兩個油槽之間,再置入木樁、木楔,用懸吊在空中約40斤重的鐵錘不斷撞擊插入木樁之間的木楔,讓木樁擠壓餅胚,新鮮的芝麻油就從餅胚中滲出,流入油槽。“打油需要技術,更需要體力。一般是5人一組,輪流作業。打油的時候,師傅們會不自覺地發出‘咦喲、咦喲’的叫聲,就像縴夫號子一樣。”常金元說。

當年,油坊盛村出產的芝麻油頗負盛名。68歲的村民盛現民表示,究其原因,除了精湛的榨油工藝,還與村南高崗上種植的芝麻品質有關。“最重要的還是信譽。我們村榨油從不勾兌,每一滴油都是純正的。”盛現民說。

古法榨油技藝原本在油坊盛村世代相傳,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進城務工人員越來越多,從事榨油的人越來越少。如今,村裡僅剩村口的一家油坊。

據瞭解,20世紀90年代,手工榨油逐漸被生產效率更高的機械榨油取代。盛廣耀是油坊盛村古法榨油第十八代傳人。採訪當天他外出採購原料,他的妻子薛彩霞接受了記者採訪。

傳於清代!漯河這個村藏著家家戶戶都愛吃的美味

▲薛彩霞向記者展示做好的芝麻油,一桶桶芝麻油香氣四溢。

記者看到,油坊的儲存室裡擺滿了一桶桶芝麻油,香氣四溢。儲存室的隔壁是操作間。在這裡,一粒粒芝麻經過篩選、除塵、翻炒、壓榨、過濾、沉澱等步驟,產出色澤明亮的芝麻油。“過去榨500斤芝麻需要5個人用1天時間,現在我自己一上午就榨完了。”薛彩霞說,油坊始終堅持榨油全程無新增。憑藉良好口碑,油坊的產品暢銷省內外。

曾經的輝煌再難重現,但村民不會忘記傳統技藝,以前榨油的部分器具也仍被保留著。村裡一些老人還將世代相傳的榨油歷史用文字記錄下來。榨油的故事,會在這個村莊繼續流傳……

漯河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 旭 王 培

編輯丨董文媛

審校丨孫書紅

監製丨左小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