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乾隆賜匾“都一處”

2022-03-23由 靈山小胖 發表于 美食

清代自順治入關後,經歷順治、康熙、雍正三朝,近百年時間,到乾隆時大局已定,民生蘇發。乾隆皇帝弘曆登基的時候(1736)才二十四歲,在位時,文治武功均稱隆盛,他喜歡外出遊覽“巡幸”,詩文書法雖不見佳,卻又樂此不疲。民間流傳乾隆皇帝的故事不少。單就乾隆皇帝遊江南就能說上幾天,不過真實性如何就難說了。這裡所說的乾隆賜匾“都一處”,卻真有其事,因為至今尚有原匾為證。

乾隆賜匾“都一處”

據說是在乾隆三年(1738)舊曆除夕那天,乾隆到通州府(今京郊通縣)便衣私訪歸來,到前門外已是午夜亥時(十一點鐘)了。按北京人的習慣,除夕之夜,多家店鋪早已關門閉戶,各自在家中團圓守歲過年了。這時乾隆卻發現在前門外鮮魚口南側有一個小酒店依然開門營業,裡面還坐著不少老人在喝酒聊天,便走進去,掌櫃的招呼甚周。乾隆喝了酒,還同酒客們閒聊了一陣。臨走時,問掌櫃此店是什麼字號,掌櫃說此店從不曾有過字號,乾隆便告辭而歸。

乾隆賜匾“都一處”

幾天之後,忽有太監帶來一匾,說是皇帝欽賜的。只見這匾不大不小,精工雕刻,黑漆鎏金,花邊連虎頭,匾正中“都一處”三個字流光溢彩。那小酒店的掌櫃原是山西省浮山人,名叫王嶺玉,當時是如何欣喜若狂,自不消說,“都一處”卻從此譽滿京華。

乾隆賜匾“都一處”

乾隆所賜原匾經過了二百四十多年,至今仍然完好地保留了下來。今天的“都一處”開設在原址斜對面的前門大街上,門面上的“都一處”系郭沫若的瀟灑遒勁的墨跡。乾隆所賜原匾則掛在大餐廳的正面牆上。

乾隆賜匾“都一處”

“都一處”經營的美味頗多,最負盛名的有梢麥、炸三角、糟肉和馬蓮肉等,各種名酒藥酒樣樣齊全。雅座中書畫陳設有致,每天門庭若市,生意興隆。

有人說乾隆賜匾“都一處”,是因為到這裡來吃了梢麥,覺得味道和皇宮的御饌比也不相上下,一喜之下題字賜匾。此說雖不無道理,但據店裡老師傅說,經營梢麥是在“都一處”揚名之後,原來的小酒店擴大業務,才開始的。梢麥確實有其獨特的風味,它是一種由麵皮包餡的食品,製作十分精細。首先用麵粉和成湯麵團,然後擀成薄片,又用一種特製的軸槌擀成直徑三寸、帶有二十三四摺,形如蓮花葉的薄皮。包的餡多種多樣,可隨季節變換,其中以三鮮餡(海參、大蝦肉、玉蘭片或雞蛋為三鮮,加豬肉,但不算為“鮮”,加韭黃或韭花腰子及其他作料,用香油調勻)最好,包的皮薄餡大成石榴形,收口處又形如麥穗,餡微露可見,上掛一層薄霜狀的粉,宛如四五月正當抽穗揚花掛粉的麥子梢端,故稱梢麥。

乾隆賜匾“都一處”

後來有人誤寫為燒賣,卻把原義盡改。包好的梢麥上屜蒸熟,吃時極為鮮美,既可當點心,又可作主食,是著名的北京風味食品之一。後來,北京開設的梢麥館有好幾處,但仍以“都一處”最好。

乾隆賜匾“都一處”

炸三角是“都一處”經營的另一種具有特殊風味的傳統食品。它用燙麵作皮,包的是滷餡,選用好的豬肉,肥瘦分開,瘦的煮,肥的煸,然後切成肉丁,加肉皮剁泥,加青韭段,用香油、好醬油及其他精細作料,調好拌勻成滷餡,包成三角形,入油鍋炸熟。吃炸三角和灌湯包一樣要慎防湯濺一身以至燙嘴,可先用筷子在三角上面戳一個眼,先把裡面的湯吮一吮,然後輕輕咬開,俟湯略涼之後再慢慢品嚐。金黃色的三角,外焦裡嫩,鮮香可口。

乾隆賜匾“都一處”

“都一處”經營的涼熱名菜的品種繁多,最為人稱道的是糟肉和馬蓮肉,二者都是傳統的冷盤。糟肉是白肉用香糟浸過而成,吃時不膩,微有甜味;馬蓮肉是用馬蓮草捆上五花三層肉塊,加作料煮成,肉湯成凍,皆可切片成涼盤,經濟實惠,別有風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