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通渭美食——那些遊子味蕾上的鄉愁記憶

2022-03-23由 通渭關注 發表于 美食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

不管是否情願,

生活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

人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

停在哪裡,哪裡就會燃起灶火。

來通渭這座西北獨特的小城,看完了風景怎麼可以不去吃一吃這裡的美食呢,今天我們就為大家簡單介紹幾種屬於小城獨有的美食,話不多說,各位食客們請看吧……

古老的職業和悠久的傳說,已被勤勞的通渭縣人民一茬茬收割殆盡。無論靠山還是靠水,智慧的通渭縣人民都有專屬於自己家人的美味。越是彌足珍貴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無奇,辛苦勞作給全身心帶來的幸福,從來也是如此。

通渭雖貧瘠,但歷史上一直處於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匯地帶,上千年的粗茶淡飯延續形成了一些傳統飲食風味,別具一格。

(一) 吃長面

通渭飲食,首推“吃長面”。長面,不特指某一種麵食,而是指諸如臊子面等各式各樣的麵條(用麵條,其實也有點對不起長面)。嚴格地來說,它是一種總稱,稱長面更多的是特指精神而言。

精於農耕文明、講究禮儀的通渭人,以前每至春節祭祖敬奉祖先、開春首次春耕、八月秋播、家中有尊貴客人來訪、婚喪嫁娶等等重要時刻,都會慎重地擀“長面”。

長面當然講究長,多長?舉起胳膊踮起腳尖有時候還撈不到碗裡,你自己想想吧。通渭婦女自成新媳婦的那一天起,進門下炕的第一件事就是擀長面。

雪白的麵粉經過反覆揉、擀之後,擀出的幾大張面,要又薄又勻稱,薄如蟬翼,從這面能望透那面。稍晾相疊,左手攏指輕按,右手操刀切面。只見雙眼微眯,聚精會神,沙沙作響,不見停頓,一氣切完,寬窄一致,一條是一條,一根是一根,勻勻稱稱,細若絲,薄如紗。開鍋下面,撈出的長面平整地摺疊在碗中。這一點在其他各地很少看到,通渭人幹事認真的性格由此可見一斑,就是撈碗麵也和別人不一樣,然後澆上適量由肉沫、雞蛋、木耳、黃花、豆腐等熬製的臊子,再酌情調入陳醋,同時將沙蔥、野韭等各類佐飯小菜,用小碟盛好,與油潑辣子、鹽缽和醋瓶醬壺等端上炕桌,按梅花形狀擺配開來,任由食者呼叫。

通渭美食——那些遊子味蕾上的鄉愁記憶

無論何方何土、何人何種口味,一經吃過通渭長面,總會口溢香津,齒留醇美,越吃越愛吃,越吃越開胃。長長的,細細的,香香的,美美的,盤膝在客房熱炕上,三碗五碗由你,是為真正的“吃”長面。

(二)降水面

經常奔走西蘭公路的大貨司機,在別的地方很少吃飯,吸引他們駐足通渭的,就是通渭人的漿水面。

通渭漿水面,香啊。遠處聞著香,入口嘴中香,吃完還想吃,數年不能忘,由於這個原因,漿水隨著通渭人走出了通渭,走向北京上海,可能快要衝出亞洲走向世界了。

漿水面,面還是前面“長面”的製法,但漿水卻獨具特色。

經驗豐富的主婦用新鮮的芹菜煮熟之後,加入原漿盛入乾淨的陶瓷缸中,經過數日發酵而成。稠的稱酸菜,稀的叫漿水,清冽芳香。煮麵之前,酌量小心舀取清冽漿水,先在鍋中熱油,次投“地艽”,來熗漿水。“地艽”是一種長在野外,盛開著小藍花的草本植物,有著誘人的獨特香味。投,就是速度要快,“刻齊麻查得”,“撲哧”一聲立即澆入漿水,否則真的就焦了。鹽,要後放,不然熗出來的有點苦澀。其他地方用蔥,唯有通渭農村用“地艽”,其味十分上口,香飄幾百米沒有任何問題,從汽車站能飄到加油站,過幾年能飄到高鐵火車站了。

通渭美食——那些遊子味蕾上的鄉愁記憶

細細的麵條煮熟,撈入碗中,澆上晾涼的漿水,一碗清冽酸香、筋道爽口的漿水面便做成了。再炒一兩個小菜,如鹹韭菜、青辣子、黃蘿蔔條,或者土豆絲等,盛夏炎炎,吃一碗漿水面,可使人神清氣爽,精力旺盛;外出幹活或出門遠行,吃一碗漿水面,可使人終日不渴,體力頓增;即使春節食葷膩味,吃一碗漿水面,可使人腸胃清爽,渾身舒坦。據臨床驗證,漿水因其含有多種有益的酶,食之不僅對高血壓、腸胃病和泌尿病有一定的療效,還能清暑解熱,增進食慾。通渭人視漿水面為生命,每論走多遠,常常想的是漿水面,不僅有精神上的追求,看來也有科學依據。

(三)綠蕎麵棒棒和蕎麵ge da

要說清這兩樣看似相同實則不同的麵食,得話分二頭,各表一支。

先說綠蕎麵棒棒吧。

棒棒,與那個重慶棒棒差之遠矣。凡是時間緊張,隨意而做的麵條,又短又粗,就是通渭人的棒棒。但綠蕎麵棒棒卻稍特殊一些,它稍長且方。綠喬面其實就是苦蕎,因其顏色為綠色,故名綠蕎麵。特殊之處在於剩飯比剛出鍋的更好吃,所以通渭人說“熱了的綠蕎麵棒棒,孃家大(即父親)來了也不給吃”。一則廣告說:“苦蕎在中國,中國苦蕎在通渭”,哈哈,這可能是吹的,但通渭苦蕎的一般確實產於海拔23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區,屬原生態的古老品種,是真正的綠色食品,它味苦、平寒,有益氣力,續精神,利耳目,有降氣寬腸健胃的作用,據說能有效調節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是苦蕎中的極品,對糖尿病有奇效,現在製成的苦蕎茶已經遠銷海外。

再說說“ge da”。

通渭美食——那些遊子味蕾上的鄉愁記憶

“ge da”是通渭人對面條的一種滿含深情的說法,不同場合不同情況,表述不一,意義不一。若與蕎麵相連,姑且簡單地稱之為“粗麵條”,但是還得稍長一點,形容好久好久沒有吃到的,大概只有通渭人懂得。

蕎麵ge da採用花蕎麵粉製作,方式特殊,不能加鹼,稍加小麥麵粉,溫水輕拌輕擀,面切成即下鍋,其面煮熟,湯色微綠,味道特殊,配之以漿水,佐以各類小菜,引人回味無窮。長面易做,蕎麵ge da 難成啊,有些媳婦子做著做著就做成了饊飯,撈也撈不出,舀也舀不出,要面沒面,要湯沒湯,只能口中念念詞:“天尊神,達瓜神”ge da成了饊飯了。

(四)甜醅

通渭甜醅是其特色小吃之一,它有一種濃濃的親情。許多通渭人記憶中最好吃的,可能就是“五月五”、春節等時令,奶奶、媽媽或舅奶奶做的甜醅。

通渭人的甜醅製作中有一種神秘的情節,是最將感情賦予其中的一種美味食品。

精選的莜麥先裝在口袋中反覆揉搓摔打,以取除它癢人的小毛毛。當清亮的真身小顆粒現身時,洗盡、入鍋煮熟,出鍋放在案板上不時攪動、散熱、晾溫,然後依量拌入酒麴,輕輕入盆,細插幾個小孔,上面再撒少許酒麴,迅速覆蓋上棉被靜放一角,置於暗室,約24小時後就會發出悠悠的、迷人的、令人不斷嚥唾沫的香味。

此時揭開苫布,只見上面會有一層細細的白色絨毛,溼潤潔淨,說明甜醅基本成了。但此時還要經過再次熬製,以使之停止發酵,再次盛入大盆,放在案上,醇香、清涼、甘甜的甜醅就會與你共度一段最為美好的時光。

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則能壯身暖胃,增加食慾。此等美食,絕不能獨享,或分送左鄰右舍一碗,或給孃家媽一小罐,足以顯示濃濃的鄉誼之情,養育之恩。

通渭美食——那些遊子味蕾上的鄉愁記憶

通渭甜醅煮完以後再不加水,熬製好的吃一碗,不安心,再來一碗,稍歇,再來一碗,轉悠一圈,再喝上一碗,不知不覺突然發現只剩下一個大盆的時候,只有想伸頭入盆,吸吮餘汁了,把美好的希望寄託在下一次。

(五)涼粉

大江南北的涼粉涼皮原料豐富,式樣繁多,而通渭人的涼粉則是慢工出細活。

一般在盛夏天或特殊的日子裡,精選花蕎粒,脫殼之後反覆搓揉,取其澱粉,經過多次沉澱,到乾燥之後,然後細細澆入沸水之中,同方向慢慢攪動,溫火熬煮而成,然後盛入大小不同的器皿之中凝結。此時只見色白如奶,細滑綿軟,此時或是調入漿水,或是用醋、醬等汁相拌,再配上用胡麻油製成的旱韮,未入口時,香味撲鼻,入口之時,含之如飴,嫩爽即化,清涼之極。

通渭美食——那些遊子味蕾上的鄉愁記憶

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吃涼粉只可小碗,不能用大碗。要是壯小夥一不小心,一次吃個一盆估計也不在話下,適可而止適可而止啊——-

(六)饊飯和攪團

編。饊飯和攪團是通渭的地方性特色小吃,其做法是用莜麵、豆麵等雜糧做成。

什麼時候做饊飯呢?懶的時候。所以通渭人說,懶了做饊飯。什麼時候做攪團呢?更懶的時候。饊飯吃剩下了,就做成了攪團。通渭人做飯程式清晰,前後相隨,此等食品已成,另一種花樣即出,天下無出其左啊!

將水燒開,先用莜麵入水做成湯,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莜麥面有一種清香,通渭人說jian得很,然後再把豆麵或其它雜糧面細細地、慢慢地撒入開水中,左手撒面,右手握棍,邊撒邊攪,溫火熬煮,“噗哧、噗哧——-”,不大一會兒,基本成型,此時還要用木勺背面輕輕相撫,一圈又一圈,此動作稱之謂“釅”,釅呀釅,待結成團狀即成饊飯。

通渭美食——那些遊子味蕾上的鄉愁記憶

盛入碗時,或者配以風味小菜,或者就直接加入酸菜(當然用胡麻油沷過的最好)清香可口。

饊飯香,但小孩和老漢吃起來很艱難。會吃的吃完之後,碗乾乾淨淨,唯獨孩子和老漢吃完以後,碗不見碗,呥得到處都是,小孩的嘴上,老漢的鬍子上,是可視疏不可視呀!做攪團的前一半程式就是做饊飯,後一半就是把吃剩的饊飯再做成攪團,當然如果特意來做,一般就得用蕎麵,在碗中盛入清湯臊子,調入油潑辣子、鹽等佐料,再把饊飯放在碗中,用筷子夾成小塊,浸泡入味,這種吃法又叫攪團(還是饊飯)。清湯臊子多種多樣,常見的有漿水、素菜、葷菜等,為通渭的家常便飯。當然,如果直接用韭菜吃饊飯,那也叫一絕。西北特產旱韭,葉厚窄而味濃,饊飯前,將韭菜切為碎末,撒鹽、澆熗過冷卻的胡麻油、加雞精、花椒粉等調料,攪成帶汁糊狀,待用。家常饊飯以豌豆、蕎麥、莜麥等雜麵混合放置大鍋中和水攪至粘稠,舀碗中,用湯勺打窩,澆以以上韭菜佐料,其嗅之香氣濃郁,口感醇厚鮮辣,風味卓異。當然,還有一樣很好吃的東西可別忘記喲。就是“呱呱”,大概如同鍋巴,但卻又不是,一面焦一面還是溼溼的麵糰。

通渭美食——那些遊子味蕾上的鄉愁記憶

家家戶戶吃饊飯、攪團平時隨意,不過也有特殊的時候且全年僅此一次,就是送灶神的那天晚上。通渭人全縣上下,統一專門吃攪團,據說是讓灶神明白,此家生活困難,來年要多幫扶,我感覺這純粹是為了洗鍋比較方便。

(七)油餅和油餅子

一“子”之差,便是兩樣食品。

油餅,精細小麥粉發麵之後,擀成稍薄的圓餅,順勢在中間挖個小眼。別的地方那些懶婦是直接切一刀,不似通渭婦女那般講規矩,放在滾開的胡麻油鍋中,三翻一轉圈之後,熟了。外黃金亮,裡嫩外酥,既用於祭祀,也用於春節走訪親戚,一家四個,哈哈。

通渭人做油餅,陣勢浩大,而製作春節時用的油餅,更多些忌諱。節前會選取固定的一天,也可以讓男人參與其中,事先會在油鍋中投入一枚錢幣,整個製作過程外人會自動迴避,可能是以前比較困難,所怕別人吃吧,久而久之,竟成風俗,人人皆知,哈哈。做成之後,裝入大缸,來人喝茶端上一摞,出去看戲裝上幾個,只見大缸譁拉拉得見底了。

通渭美食——那些遊子味蕾上的鄉愁記憶

而油餅子,則是用烙的方式。發酵好的麵粉擀成圓形一大張,熱油鍋滑入,轉動,然後再翻再放油,中間依個人喜好雜入綠色如蔥等等,色相極佳,出鍋之後一切為四,層層疊起,金黃色發亮,捲起一大角,真是美不勝收。相比油餅,較為家常,平常出行,即以此食。吃了通渭的油餅子,到外面見著那些大餅,真是讓人眼睛都懶得睜。

通渭美食——那些遊子味蕾上的鄉愁記憶

(八)涼皮、擀麵皮、牛筋面

說實話,通渭人的涼皮可能不大趕得上外地,原因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通渭人稱涼皮謂“攘皮子”。為什麼呢?據說最地道的做法是把鞋脫了,光著腳直接攘開了。現在進入 新時代了,腳洗得多幹淨估計也沒人吃,眼不見者為淨,就吃外來傳入的麵皮這些吧,通渭“攘皮”從此絕跡了!

通渭美食——那些遊子味蕾上的鄉愁記憶

牛筋面是通渭特色小吃之一。口感軟滑,筋道,後味醇香。吃法多樣,春夏秋3季主要是涼拌,冬季熱炒或者下在湯中。一種小吃 機器壓製而成,表面有細泡,口感有筋度,所以得名——-牛筋面。用辣椒油,或芝麻醬,香油,牛肉醬等調味品拌制而成的麵食。

(九)麻腐包

鄰縣的秦安人把麻子用小酒盅作為計量器具來出售,賺起了大價錢;隴西人種麻是為了獲取大麻絲,遠銷各地。通渭人實誠,麻桿自己拈了麻繩,麻子就做了這個麻腐。

這是一項快要失傳的特色小吃,做法繁複。將洗淨的麻籽放在碾盤上反覆碾壓,然後將雜質過濾,如同點豆腐一般點成麻腐。然後將麻腐放入發麵中,入鍋烙成金黃,外焦裡嫩,口味極佳,滿口溢香,入嘴即化,軟軟的,細細的,粘粘的。

通渭美食——那些遊子味蕾上的鄉愁記憶

因麻的種植面積很少,麻籽珍貴,現在可能很少吃到百分百的麻腐包子或麻腐餅,偶然遇到的不見麻腐只有土豆絲啊,世風日下喲。

(十)煮洋芋

洋芋的問題,太複雜。通渭人沒有未曾吃過洋芋的,對洋芋的態度卻四分五裂,愛之者恨不得每天吃,恨之者總說一輩子不吃也不想。前者肯定是家庭條件不錯,是偶爾為之,後者肯定是小時候吃傷了。

煮洋芋,當然簡單。挑好的,最好是皮比較沙的那種,洗淨放在鍋中,然後酌情先加上水,注意是先放洋芋再加水,而且得少,然後點火。可千萬不能先點火,再加水,否則就會吃見“嘭”的一聲,鍋破了。

慢火慢燒,揭蓋而起,bai 破的最好吃。要想bai 破,非好品種,品種不好,砸著打也bai 不破。這是讓通渭人愛恨交加,難以言表的食物。當年生活困難,天天洋芋,煮、燒、炒,絲,塊,粒,方法多樣,形態各異。有人見了洋芋躲著走,有人見了洋芋沒命了。

通渭美食——那些遊子味蕾上的鄉愁記憶

煮好之後,盛在盤上,再放上一碗酸菜或其他小菜,一口一個,一口一個,香死了!

煮或蒸的洋芋,可做成其他多種食品,二次加工味道更佳。

無論腳步多遠,

在人的腦海中,

只有通渭縣的味道熟悉而頑固,

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

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

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魂牽夢繞的通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