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客家小吃不止美味,它們的“身世”,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2022-03-11由 舌尖上的客家 發表于 美食

客家

客家小吃不止美味,它們的“身世”,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聽說,客家小吃,人人吃得津津有味;

它們的‘身世’由來,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客家美食如同客家話一樣獨特又“資深”,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飲食的濃厚特色,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開的。

與中原的飲食民俗文化一脈相承,客家飲食民俗文化保留了大量的中州古味,是古代飲食文化的‘活化石’。

南遷後的客家人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而在中原飲食民俗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形成獨特的客家飲食民俗,因此,客家美食根在中原。

客家美食包括客家招牌菜和客家小吃,客家招牌菜如鹽焗雞、釀豆腐、豬肚雞、釀苦瓜、梅菜扣肉、三杯鴨、三及第湯等;客家小吃如醃面、艾粄、蘿蔔粄、碗粄、仙人凍、芋子包、芋子餃等。

與潮州菜比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鹹、熟”,在粵菜或閩菜譜系中獨樹一幟。

這些客家小吃,長啥模樣?

Let‘s go

客家

好吃

停不住!

小吃

客家小吃不止美味,它們的“身世”,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笑粄

客家小吃不止美味,它們的“身世”,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算盤珠子

客家小吃不止美味,它們的“身世”,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蘿蔔糕

客家小吃不止美味,它們的“身世”,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艾葉粄

客家小吃不止美味,它們的“身世”,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永定芋子包

客家小吃不止美味,它們的“身世”,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客家娘酒

客家小吃不止美味,它們的“身世”,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興寧蓼花

客家小吃不止美味,它們的“身世”,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大埔憶子粄

客家小吃不止美味,它們的“身世”,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艾米果

客家小吃不止美味,它們的“身世”,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仙人粄

客家小吃不止美味,它們的“身世”,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企油餅

客家小吃不止美味,它們的“身世”,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薄餅

客家小吃還有其它很多品種,

風味獨特,

小夥伴們去品嚐體驗吧!

由來

客家小吃

前世今生

傳說

1

筍粄

千百年來,餃子作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延成習,流傳至今。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

客家先民,從中原遷移到南方定居,他們也帶來中原的飲食習慣,逢年過節都要包“餃子”,但定居到南方,當地不產小麥,因而弄不到包餃子的麵粉。

聰明的客家人把當地種植的山芋、薯根製成澱粉作麵皮,用當地盛產的竹筍、香菇以及肉料變通製成形似“餃子”的筍粄,而作為節日賀歲食品。

年長日久,筍粄就成為久負盛名的客家小吃。

2

大埔憶子粄

大埔憶子粄的得名有一段悽婉的故事。

相傳在明代,大埔某地有一戶人家,母親叫松嬸,兒子阿根武藝出眾,在鄭成功部下當一名水兵,漂洋過海到臺灣去剷除倭寇、除暴安良,久未歸家。

松嬸思念兒子,每逢中秋節,就做了兒子愛吃的粄,擺在月下,對月思念兒子。春去秋來,足足等了30年。

在一箇中秋之夜,兒子突然回來,松嬸端上兒子最愛吃的粄,阿根接過母親手上的“粄食”,歡慶團圓,此粄因而得名“憶子粄”。

3

大埔薄餅

大埔薄餅為大埔傳統美食,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相傳清乾隆年間,在陝西任按察使的大埔百侯人楊纘緒,回家為母親祝壽。為孝敬母親,帶侍從、家廚回大埔擺壽宴款待鄉親,其中有一道點心“薄餅”,不曾想到母親頗喜食之。

楊纘緒事假已到,要返回陝西,為了讓母親長期能吃到“薄餅”,便叫家廚留下,讓他把製作“薄餅”的手藝傳授給當地村民後再返回任所。

從此以後,製作薄餅的技藝就在大埔百侯民間流傳,大埔客家人結合本地盛產的原料不斷加以改善、變換口味,從而演變成今天的風味小吃。

4

艾粄的傳說

客家人有一種傳統習俗,就是在春天,他們用艾草與糯米粉搓揉做成“艾粄”,用來敬神和招待客人。

《本草綱目》裡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因此,客家人喜歡吃鮮嫩的艾草,清明時節天氣陰溼,吃艾草便可祛溼溫補。艾草不但用來吃,也被用來掛在門前避邪,小孩子用艾草來煮水洗澡,還可防生瘡。

關於艾粄,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很久以前,有一年初春,有一條東海孽龍逃出水晶宮,在外面胡作非為。他到客家地區紫金一帶,興風作浪,狂風吹倒房屋樹木,洪水沖走莊稼土地,惡浪打翻船隻,孽龍還吞食人畜。百姓們苦不堪言,怨聲載道。

二月十九日這天,觀音菩薩雲遊路過此地,見孽龍無法無天,觀音便化作一位慈眉善眼的老婦人,對當地百姓們如此這般地交代一番。

百姓依照觀音的交代,趕緊用艾葉加糯米粉製成粄類,讓親朋好友都來品嚐。吃過艾粄的人,散發出一股讓龍懼怕的氣味。各家各戶還裝上一盤盤艾粄放在屏風前的案上,或者掛在高處,讓艾草味徐徐散發。此外,還點上香燭,燃放爆竹,人來人往,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孽龍被艾葉味燻得昏頭轉向,半死不活,又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沸騰的場面,嚇得魂飛魄散,乖乖逃回海中,從此再也不敢輕舉妄動。

5

興寧蓼花的趣聞

“蓼花”是興寧縣有名的糕點,素有“糕餅之花”的美名。一百多年前,“蓼花”就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南洋各地。

“蓼花”講究形、色、味,外表好像冬瓜一樣,裡面好像瓜瓤,酥脆甜香,選料及製作工藝都有較高的要求。

說起蓼花,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哩。

江南才子祝枝山曾任興寧知縣。有一天,祝枝山十分想吃家鄉的名點“糯米餈”,於是,他請來一位姓陳的點心師傅,口授“糯米餈”的製作方法,叫陳師傅如法炮製。

不過,陳師傅並沒有完全按照他所授的製作方法去做,而是融合了客家點心製作特色,用糯米、芋頭、芝麻、砂糖等原料,製作了另一種風味獨特的食品。

祝枝山一吃,又酥又香,又脆又甜,色香味俱佳,不禁連聲稱讚,誇獎陳師傅手藝高超,同時給陳師傅加倍薪俸,還親自給這種糕點命名為“蓼花”。

從此,“蓼花”的名聲就在客家地區傳開了,慢慢地傳到海內外。

6

客家娘酒的由來傳說

從前,客家某地有一對夫婦,夫妻恩愛,心地善良,樂善好施,以釀酒為業,生活無憂,但結婚幾年一直沒有生養。

一日丈夫出外送酒,在回來的路上看見路邊一被棄女嬰哭聲悽慘,心生憐意,將她抱回家,妻子也是心善之人,即放下手頭活計,給女嬰梳洗,經過梳洗的女嬰眼睛烏溜溜十分惹人喜愛。

這時正好釀出一鍋香氣逼人的酒,夫婦倆甚是高興,將酒入甕落窖貯藏,夫婦倆商議:將來自己如果生子,則將此女嬰作兒媳婦;如果不能生子,則將她作女兒,這鍋酒就給兒子、媳婦成婚或女兒出閣之用。

也許老天被夫婦倆的善心感動,二年後夫婦喜得貴子,小女長也得聰明伶俐、乖巧可愛,七、八歲就學會了釀酒,而且經她手釀出的酒奇香可口,很多遠客都慕名而來要買“等郎妹酒”,從此這一家興旺發達。

十八年後,夫婦為兒子媳婦辦婚事,擺酒宴請四方鄉鄰,那貯藏十八年的美酒開壇更是奇香撲鼻,一位山歌名手即興山歌一首:

“等郎妹子等到郎,等郎長大結鴛鴦。

美酒一盅甜蜜蜜,夫妻恩愛百年長。”

從此,這對夫婦善有善報的事傳為佳話,據說“等郎妹”的稱呼也從此傳開了,客家人抱養“等郎妹”的習俗也是從那時開始的。

後來,“等郎妹酒”更名為“客家娘酒”。

7

永定芋子包

福建永定的民間有句俗語“吃上芋子包,包銀包金包發財”,芋子包是一種客家小吃,它用芋子加適量木薯粉做包子皮,加上餡料包成的一種包子,製作方法簡單。一般將個頭大、易爛的芋子洗淨,連皮置鍋內煮熟,然後取出剝去芋皮,置盆內搗(爛)成芋泥後,加入適量木薯粉和精鹽,用擀麵杖擀成包子皮。而內餡是瘦豬肉、香菇、冬筍(或筍乾)絲、蝦仁、蘿蔔絲、蔥白等料,並將其剁碎,放入精鹽、味精下鍋翻炒,濾去湯汁即成餡心。

芋子包包好後,擺入墊有紗布的蒸籠中,下鍋用猛火蒸15分鐘後便香氣撲鼻,令人垂涎。此時出鍋擺盤,放入麻油等調料。一盤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芋子包就大功告成,芋子包可蒸著吃,也可用水煮、油炸、油煎等各種烹調方法,其味各具特色。

閩西客家地區還流傳著一個“芋賑饑”的小故事:古時有一寺僧,專力種芋,歲收極多,杵之如泥,築造為牆,後遇大飢,獨此寺四十餘僧食芋泥以度凶歲。可見芋子是個好東西,是山中之珍品。

而聰明能幹的客家人在吃雜糧時,不斷變換口味,變換芋子的吃法,更新芋子的烹製花樣,以芋子烹製菜餚宴請客人,於是就在生活實踐中烹製出鄉間美食——芋子包。

過去,芋子和番薯都是山村客家人家中的主要雜糧,正如農諺所言“番薯芋子半年糧”,它既可當蔬菜,又可當糧食。

在閩西客家地區,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做芋子包,特別是大年三十晚上的那頓芋子包,更有特殊的味道,不但有“包銀包金”的寓意,全家聚攏在一起包芋子的場景更是洋溢著濃濃的親情,散發出縷縷的溫馨!

8

贛南小吃艾米果的傳說

贛南小吃艾米果是用大米和艾草磨漿並炒熟製成各種形狀的果品,置蒸籠內蒸熟,吃起來,有一股獨特的藥草香味。

艾米果分有餡、無餡兩種,可隨意造型,揉做牛、豬、狗、雞等12生肖式樣,也可以作成艾草糕食用,多於清明時節農閒閤家蒸作。

如今,艾米果已走上市場,當艾草盛產時節,縣城有多處銷售攤點。關於艾米果,有這樣一個傳說。

傳說晚清時期,有個姓艾的女子,人稱艾嫂,開了個小茶棚擺設茶攤。為招攬顧客,就試著用艾葉和糯米粉做成包有糖餡的點心應市,不料,這玩藝竟清香可口,色似翡翠,一時門庭若市,供不應求。

一天,一位讀書人慕名而來,品嚐後稱讚名不虛傳,遂問此品何名,艾嫂笑了笑,不知如何應對。讀書人見艾嫂熱情和藹又胖乎乎、矮蹬蹬的,便風趣地說:“我幫你取個名吧。”艾嫂點頭應允,讀書人笑著說:“這玩藝既是艾葉和米粉做的,又形似你艾嫂,就叫它‘艾米果’吧!”在座顧客聽了一齊拍手叫好。

從此,“艾米果”這道點心就傳遍全縣,成為春季應時佳點。

艾米果的製作方法:以鮮艾加鹼煮至爛熟,濾幹水,搗成艾泥,再對半配上幹糯米粉揉勻,然後分成小坯,包餡上蒸籠,旺火蒸熟即成。餡料為糖、豬油、芝麻粉,亦可用豬肉為餡。此品表皮光滑,色澤翠綠,清香撲鼻,甘中帶苦,質柔中帶有韌性,食而不膩。不僅風味獨特,且能溫肺暖脾,散寒除溼,有防病保健之功效。

9

客家“仙人粄”

“仙人粄”是一種客家人喜愛的清涼飲料,也可用以充飢。它是用“仙人草”熬成的,農曆入伏吃“仙人粄”是客家人的習俗,據說這天吃了“仙人粄”,整個盛夏都不會長痱子。

據專家研究,常吃仙人粄有止渴、解暑、生津功效,對中暑、感冒等都有一定的療效。“仙人粄”已載入一些著述,如光緒《嘉應州志》就有詳細記載。“仙人粄”屬天然食品,具有清涼解毒和香、滑、韌、嫰、爽等五大特點。

在客家地區,許多家庭都喜歡自己做仙人粄來吃。現在,也有商家生產“仙人粄罐頭”、“仙人粄粉”銷往海內外。剛入初夏,閩粵贛等客家地區從城市到鄉鎮,大街小巷,村頭巷角,到處都有賣仙人粄的小攤、挑擔,大熱天時則日夜經營,秋天以後仙人粄的產銷仍旺。關於“仙人粄”,有這麼一個傳說——

古時候,天空中有十顆太陽在熊熊燃燒,烤乾了河水,烤裂了大地,莊稼和草木日漸枯焦。恃勇善射的后羿箭無虛發,一下子射滅了九顆太陽,王母娘娘為表彰英雄后羿而賜給他不死之藥,可是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仙藥,而後奔入月中,留在人間的后羿仰天長嘆,備受煎熬的后羿命令部下士卒蒐羅一千童男童女去仙人島採摘“仙人草”。

為此,老百姓人心惶惶,士卒離心離德,后羿心力交瘁,一蹶不振,抑鬱而終。不久,后羿的墳頭上萌生出一種草,並很快繁殖到各地,這種草能降溫解暑、清心除火,百姓稱之為“仙人草”。

原來,后羿在生前備受心火的焚燒之苦,其靈魂在離形之後恍然大悟,洞察到生命必須仰仗一種清涼的養護,這種清涼能將酷烈環境置之度外。

於是,他心中尋找仙人草的願望便由虛幻變成現實,透過自己的獻身來平息世人對他的怨憤,以自己的靈悟度化置身於生命火海的世人。

10

大埔企油餅

相傳一百年多前,梅州大埔縣茶陽太寧有一個鐘姓男子,常年挑擔到茶陽賣農產品以維持一家生計,為省下午餐錢,他總是帶著自家做的餅作為乾糧,並且百吃不厭。有一天老鍾突發奇想,為何不順便多做一點餅?說不定別人也像我一樣喜歡吃呢。於是,他真的就做了不少,挑到茶陽趕集,在圩市上賣,並取名“企油餅”,有油有糖,而且價格又便宜。果不其然,企油餅一上市即大受歡迎。嚐到了甜頭的老鍾從此改行專做企油餅生意,待兒子長大,子承父業,繼而孫承子業,如今企油餅已傳至第四代,工藝自然也大大提高和改良,成為大埔美食中一顆閃耀的明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