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味精沒營養,吃多了還致癌?福建疾控專家權威解答

2022-03-01由 海都有醫說醫 發表于 美食

在老百姓的廚房中,味精、雞精不可少。但是,民間傳言“味精沒營養,吃多了還致癌”“雞精比味精好,味精是人工合成的”“雞精是雞肉做的,具有很高營養價值”,這些傳言靠譜嗎?最近,福建省疾控中心理化檢驗研究室的華永有做了解答。

Q1

民間傳言“味精沒營養,吃多了還致癌”,真那麼可怕嗎?

福建疾控:

味精一點也不可怕,很安全!味精的化學成分是穀氨酸鈉(麩氨酸鈉),穀氨酸鈉化學名為α-氨基戊二酸一鈉,是穀氨酸的鈉鹽。當穀氨酸鈉被加熱到 120℃以上時,會逐漸轉變為焦穀氨酸鈉。焦穀氨酸鈉對人體是安全的,只是不再具有鮮味。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在蒐集了9000種以上的文獻和試驗資料後,又追加以新的動物毒性試驗,得出“在現在的使用量、使用方法條件下,長期食用味精對人體健康沒有任何妨害”的結論。

1999年,我國完成了味精的長期毒理試驗,這是我國首次獨立完成的對味精的毒理學試驗,得出了與國際上權威機構一致的結論,即食用味精是安全的。

Q2

民間傳言“雞精比味精好,味精是人工合成的”,是真的嗎?

福建疾控:

穀氨酸具有讓食物變得更鮮的作用,這種成分不是工業生產出來的,它廣泛存在於各類天然食物中。由於從天然食物中提取穀氨酸的效率不高、純度低,因此,科學家發明了採用微生物發酵生產穀氨酸鈉(味精)的工藝,是很成熟的技術。

味精的核心生產工藝是“微生物發酵”過程,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人工合成”。發酵法造價便宜,產量大,也是目前生產味精最主流的方法。味精的生產在本質上和很多人經常用的醬油、食醋這類調味料是一樣的。

Q3

民間傳言“雞精是雞肉做的,具有很高營養價值”,雞精真的比味精好嗎?

福建疾控:

雞精只是味精的一種再加工產品。

味精是以小麥、大豆等含蛋白質較多的原料經水解法制的,或以澱粉為原料經發酵法加工而成的一種粉末狀或結晶狀的調味品,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還含有少量食鹽、水分、糖、鐵、磷等。

按中國調味品協會發布的SB/T10371-2003 雞精調味料行業標準,雞精調味料是以味精、呈味核苷酸二鈉、食用鹽、雞肉/雞骨的粉末或其濃縮抽提物等為基本原料,新增或不新增香辛料、食用香料等增香劑,經混合、制料、乾燥加工而成,具有雞的鮮味和香味的複合調味料。雞精是一種複合調味品,主要成分是味精(在雞精中比重不超過35%)和食鹽(比重不超過40%)。

味精PK雞精

第一回合:鮮味

雞精中,雞肉的比重不高,以反應氨基酸多少的總氮來計算,在產品中的比重僅3%左右。雖然加入了助鮮劑核苷酸,可以讓味精增鮮二三十倍,但生產時又加入了大量食鹽、澱粉等,比起味精,雞精的鮮味並沒有提升多少。

“雞精比味精鮮、營養價值更高”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這兩種調味品的用量很少,比較它們的營養價值意義不大。

第二回合:換代升級

雞精鮮味的基礎還是味精,也就是說,雞精只是味精的一種再加工產品。

其實,二者的基礎成分一致,只是雞精在市場上出現較晚,市場銷售發展較快。雞精的廣告宣傳比起傳統的味精要強勢得多,這種輿論導向讓不少消費者有片面的認識。

第三回合:生產工藝

味精產品的安全有嚴格的國家標準(GB2720-2015)加以規範,其生產工藝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市場上基本未發現味精的摻偽、摻假等問題。

生產雞精對廠房設施要求不高,生產工藝簡單,我國雖有上規模的廠家,但家庭作坊式的小廠較多,直到現在尚無規範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因此存在雞精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良莠並存的情況。

疾控專家提醒,味精看上去既安全,又能讓食物美味,價格也便宜,但使用味精要控制用量,味精本質還是一種鈉鹽,如果加太多,有鈉攝入過量的風險。特別是“加鹽味精”,其中摻入的食鹽佔20%左右,鈉攝入量就更多了。

關注

海都有醫說醫

公眾號

END

出品 | 海都智慧醫療組

文字:陳燕燕

編輯:曉丹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