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食在北京:總有一款包你美

2022-01-23由 新型城鎮化傳媒 發表于 美食

食在北京:總有一款包你美

北京,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曆史的古都,一座擁有千萬人口的超級大都市。

特殊的歷史條件和龐大的人口基數,使得它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南北雜糅的複雜飲食文化體系,而這種文化,首先反映在京菜上。

說起京菜,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上到宮廷御宴,下到街邊小吃,燉炸炒涮樣樣都有,鹹甜辣酸口味冗雜,但你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讓人愛不釋“口”的京味兒吧!

食在北京:總有一款包你美

“用醬”是京菜的一大特色

宮廷菜是北京美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華貴珍奇、精緻講究為主要特點,但也並非全是鮑參翅肚一類的“陽春白雪”。隨著社會的發展,平民化的宮廷名菜,已經作為一種大眾美食,端上了百姓的餐桌。

北京烤鴨,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

相傳最開始的烤鴨起源於明都金陵,也就是現在的南京。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城後,不少大廚也將烤鴨的做法帶來了。後經不斷髮展演化,烤鴨技術進入了“掛爐”時代,萬里飄香的“北京烤鴨”也逐漸取代了“南京片鴨”,成了全國有名的佳餚。

取一張薄如紙片的荷葉餅攤在手上,夾兩片肥瘦相間的烤鴨,蘸點甜麵醬,再加上必不可少的黃瓜條和蔥條,卷在一起,兩口一個。那滋味,香而不膩,簡直人間美味兒。

也有一種特殊的吃法,據說是宅門裡的太太小姐們興起的:不夾餅也不加蔥,直接用又酥又脆的烤鴨皮蘸點白糖吃,既解了膩,又饞了胃。

食在北京:總有一款包你美

用醬是京菜的一大特色,除了北京烤鴨,炸醬麵和京醬肉絲,也是食物與甜麵醬的完美融合。

去了皮的五花肉切成肉丁,和蔥蒜在油鍋裡煸炒一下,再加入黃稀醬,咕嘟一會兒,炸醬便做好了。

炸醬麵用的面,須得是抻面:把軟麵糰揉成條,提著兩端,輕輕抻拉入鍋中。這樣抻出來的面,十分筋道,再配上黃瓜絲、蘿蔔絲、蔥絲,還有焯熟的黃豆和青豆,拌上炸醬,一碗香噴噴的炸醬麵便可以開吃了。

老北京人吃炸醬麵,冷天講究吃熱的,謂之“鍋兒挑”(完全不過水),熱天吃過水麵,但湯要篦盡。此外,“原湯化原食”,吃完麵再配上一碗熱騰騰的麵湯,冬日裡整個胃都暖和起來了。

食在北京:總有一款包你美

“下水”也能出美味

以“下水”為原材料的燉煮製品,則是京菜的另一大特色。

傳聞乾隆愛吃用五花肉燉煮而成的蘇造肉,一度流傳於什剎海一帶。但當時的老百姓買不起肉,便用價格低廉的豬下水代替,沒想到味道還不錯,一道名叫“滷煮”的美食便流傳開來了。

豆腐、肺頭、小腸、火燒切塊,加入丁香、桂皮等一系列去腥的調料依次燉煮,一碗“臭香”的滷煮便出鍋了。不要著急吃哦,還有必不可少的調料——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把這些靈魂調料拌進湯裡,滿口脂香、回味無窮。

食在北京:總有一款包你美

除了重口味的滷煮,同為“下水”的爆肚則是北京的另一大美味。傳聞京劇演員梅蘭芳就很喜愛爆肚,有時候唱完戲回家還要拿它當夜宵。

肚,即胃,有牛肚和羊肚之分,其中又可細分為百葉、肚仁、肚厚等多個部位,不同的部位,口感和嚼勁兒也不同。吃爆肚第一講究新鮮,第二講究“爆”,以牛百葉為例,放入沸水中微微打卷即可,時間過長或過短,都會“嚼不爛”影響口感,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收穫舌尖上的“脆嫩”。

《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記載:“入湯頃刻便微溫,佐料齊全酒一樽……”又有“以小方塊之生羊肚入湯鍋中,頃刻取出,謂之湯爆肚,以醬油蔥醋麻醬汁等蘸而食之。”可見,老北京吃爆肚,總是要蘸上芝麻醬等調料,還有喝上二兩小酒,配上個燒餅,才叫滋味。

食在北京:總有一款包你美

來自最底層的美食

舊時北京居民貧富差距大,除了王公貴族吃的“肉”菜,大多數百姓都是以玉米麵、窩窩頭和鹹菜為生的。但這些“上不得檯面”的粗糧,發展到現代,居然也成了一系列難得的美食。

以貼餅子為例,把玉米麵做成的餅子貼在大柴鍋上,不一會兒,蓬鬆酥脆的貼餅子便出鍋了。我曾在北京的密雲一帶吃過這種“原生態”的貼餅子,裡面加了野菜餡兒,一口下去噴香軟脆,過嗓子的時候有些粗糙,卻是現代人難得一嘗的美味。

食在北京:總有一款包你美

還有窩窩頭,這種常常在電視裡看到的象徵窮苦人家的食物,經過改良,價格不知比白米飯翻了多少倍。老北京有一種吃法,是把窩頭切成厚片,過油炸一下,然後抹上聞著挺臭、吃起來很香的北京臭豆腐,咬在嘴裡,又香又脆,比肉還好吃。

同樣需要煎炸的還有灌腸,過去講究用豬大腸裡提出來的油炸,現在為了健康,改成了普通豬油或植物油,配以蒜汁,外酥裡嫩。

食在北京:總有一款包你美

越臭越有味兒

在老北京的食譜裡,“酸臭”的豆汁兒同樣是榜上有名的。

不信,你去早點攤裡嚐嚐如泔水般餿臭的豆汁兒!保管你喝一口就想吐,偏偏還有人喜歡得不得了。老北京喝豆汁兒,必須配上焦圈兒和鹹菜,那樣才夠正宗。且對於喜愛豆汁兒的人來說,那是越喝越上癮的,從臭中也能品出“酸香”來。

汪曾祺在《豆汁兒》一文裡就有提到:“沒有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在民間,豆汁兒的主顧更不分貴賤,凡穿戴體面者在廟會上吃“灌腸”或“羊霜腸”,往往會被人恥笑,唯獨喝豆汁兒則不足為恥。”

何止穿戴體面者,就連乾隆皇帝,都對它愛不釋“口”。傳聞乾隆十八年,有人上奏稱:“近日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蘊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當差。”於是,源於民間的豆汁成了宮廷的御膳,皇帝和群臣喝完都齊聲叫好。

同樣以“怪味兒”聞名的,還有北京的麻豆腐,它和豆汁兒算起來還是同族。發酵後的豆汁用火燒開,用布過濾後流下去的成了豆汁兒,剩下稠糊凝滯的暗綠色粉漿則製成了麻豆腐。用雪裡蕻、羊尾油、黃豆醬、青韭炒成黏糊狀,再潑上炸好的紅辣椒油,口味香醇、酸鹹適中,總叫人念念不忘。

食在北京:總有一款包你美

太多的美食,奈何“紙短情長”,還沒算上艾窩窩、驢打滾、炒紅果等一大堆名小吃。在北京,即使吃上三個月,也保管你不會重樣。

北京的美食就好像北京這座城市,有最悠久的歷史、最正兒八經的的貴族品味,也有最平民的下水口味。在這裡,南來北往,各種口味都能找到獨特的容身之處;各種挑嘴兒的,也總能找到自己的心心念念。

來北京吧!吃上一個月,不胖十斤不準回家!

食在北京:總有一款包你美

END

圖片 | 網路(侵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