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桐坑粿條,記憶中的“古早味”

2022-01-20由 汕頭髮布 發表于 美食

泥土砌的柴火灶、單層抽屜式蒸箱……對不少汕頭人來說,手工炊粿條的場景一直留在腦海裡,那濃郁的米香,柔韌帶彈性的口感,是一種揮之不去的童年記憶。

漫步市區,不時可見大大小小的桐坑粿條店。一碗熱氣騰騰的湯粿、一盤香氣四溢的炒粿,既是街頭巷尾最熟悉的生活氣息,也飽含了濃濃的鄉情。

桐坑粿條,記憶中的“古早味”

桐坑牛肉粿

製作粿條 每道工序都有講究

在潮汕地區,粿條一直備受青睞。飯點時分,記者走進市區一家桐坑牛肉粿店,裡面人聲鼎沸,粿條散發出的濃郁米香瀰漫著空間。“中午好,您要炒粿還是粿條湯?”店主林鋼龍正熱情地招呼著顧客。今年41歲的林鋼龍是揭陽桐坑人,話不多的他一說起如何炊粿條,便活躍起來。林鋼龍說,粿條的品質高低和口味的好壞,除了對大米精挑細選,米和水的搭配比例尤為關鍵。米漿的濃稠度,決定了粿條蒸熟的質地。在桐坑,1斤米可以炊制2。2斤粿條。

洗米、浸米、淘洗、晾乾、磨漿、炊熟,看似工序簡單,但各個環節的技巧相當重要。說起粿條製作,林鋼龍如數家珍,他說,做粿條關鍵是選材和手藝。桐坑粿條從選米開始就很講究,要選質量好的冬米,然後存放上一兩年,這樣的大米水分少、粘度低,炊出來的粿條才爽滑又柔韌。浸米的時間根據氣候溫度而定。一般來說,夏天要浸泡兩三個鐘頭;寒冷的冬天,則需要四五個鐘頭。浸泡過程中,還得重複淘洗、晾乾、浸泡的程式三次以上,才能進入磨米階段。

桐坑粿條,記憶中的“古早味”

桐坑粿條至今還是堅持用山泉水和柴火製作。

“做這一行很辛苦,凌晨3點就要開始浸米。”林鋼龍說,除了磨米的工序是電動的,其他工序仍堅持老傳統。原先磨米是個苦活,要將浸泡好的大米磨成米漿,靠人手動推著石磨不停地磨,一推就是一兩個小時。在林鋼龍看來,任何一道工序上有紕漏,做出來的粿條就不是那個味兒。桐坑粿條至今還是堅持用山泉水和柴火製作,因為品質好,每天大量粿條銷往汕頭、潮州、廣州、深圳、東莞等地。

桐坑粿條,記憶中的“古早味”

桐坑粿條

堅守傳統 燒柴火一籠籠蒸熟

或許是應了“花開牆外”那句老話,林鋼龍極少接受本地媒體採訪,卻無意中成了“網紅”,經常有外地媒體來找他拍攝炊粿條。“在桐坑,手藝人還是固執地燒著原始柴火,一籠一籠蒸。”林鋼龍用手機翻看不久前他製作粿條的花絮照片和影片,侃侃而談。

影片中,記者看到,剛炊好的粿條散發著蒸汽,嫋嫋煙氣中,有人蹲在柴火旁,不需任何蘸料就直接用手撕著吃。煮桐坑粿條也很有特色:先擺好碗,撒上蔥花,然後舀上一勺濃湯,再舀上一勺淡湯,攪勻,把切得如細面的粿條煮開後撈起放到碗裡,最後用小湯勺加上蒜頭油。獨特的美食記憶,令很多潮汕人心心念念,一吃就是幾十年,更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顧客。

雖然隔著螢幕,記者還是感受到桐坑粿條的魅力。“香噴噴的粿條湯十分誘人,極鮮的肉湯配上爽口韌滑的粿條,實在是回味無窮”“這才是小時候的味道,鮮嫩可口,令人兩頰留香”……在螢幕上的留言頁面,來自吃貨們的留言,好評多多。

桐坑粿條,記憶中的“古早味”

剛炊好的粿條散發著蒸汽

傳承技藝 用美食喚醒記憶

記得,小時候村裡有很多人家在“炊粿條”。“我爺爺就是經營粿條生意的。”林鋼龍自小耳濡目染,對製作工藝更是耳熟能詳。當年,林鋼龍的爺爺林春河在鄉里開了家炊粿條的小作坊,自己製作,然後拿到集市上賣。林氏以此為業,幾代傳承。

人總是念舊的,舊時的味道很容易把人們帶回過去。“對於粿條,很多汕頭人都是從小吃到大,我們不會讓這種舊時的味道消失。”林鋼龍告訴記者,如今,家鄉從事這一行的人越來越少,但他們一家依然堅守著。林鋼龍的堂哥林銳濤在鄉里開了一間牛肉粿店。2015年,林鋼龍在汕頭註冊“合意桐坑”,專營桐坑牛肉粿條,目前已發展到3家門店。理由很簡單,不想讓祖輩的手藝失傳,更不想讓正宗“桐坑粿條”銷聲匿跡。

記者看到,店裡一口大鼎裝著滿滿的牛骨。“因為是清水熬煮,所以對火候的把控要求特別高。”林鋼龍說,爐火不能太猛,但是又要保持這鍋湯一直處於沸騰狀態,這樣煮出來的湯才好看又好吃。

牛肉粿條湯、炒牛肉粿、牛肉火鍋……濃香的牛肉粿條是很多身處異鄉的潮汕人魂牽夢繞的美食,那是家鄉的味道。如今,粿條、牛肉丸等潮汕傳統美食,搭上網路快車,銷往深圳、廣州、東莞甚至省外。林鋼龍表示,希望用美食喚醒記憶,一代代傳承下去,潮汕的美食名片才會更閃亮。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