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沙蟲,是如何在地球上變成一道美味的?

2021-12-29由 一大口美食榜 發表于 美食

沙蟲,是如何在地球上變成一道美味的?

01.

每一條來到地球的沙蟲

都會陷入盤中餐的命運

相信每一個福建人在電影院裡看《沙丘》的時候,都會對立面巨大的沙蟲報以慈母微笑,畢竟,福建人餐桌上土筍凍裡和沙蟲很像的泥釘,是那麼的鮮美動人,即便在銀幕中變成可以長到450米,披著堅硬敏感的鱗甲,和海量尖銳的牙齒,還是無法抑制我們對於那盤海味的念想。

和生活在厄拉科斯沙丘上的沙蟲不同,我們地球上的沙蟲,並不是生活在不毛之地,而是浸潤在溫暖的海水中,附著在柔軟的海底沙中,搖搖擺擺。

沙蟲到底為什麼這麼好吃?我們可以跟著輝哥的文字,看他娓娓道來:。

02.

沙蟲,行走的鮮味劑

饕客show

沙蟲,是如何在地球上變成一道美味的?

林衛輝

美食作家,《風味人間》、《老廣的味道》美食顧問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輝嘗好吃

,在這裡分享美食心得,用科學思維剖析美食,從文化角度理解美食。

沙蟲的鮮美滋味源於體內富含的多種氨基酸

,沙蟲幹體氨基酸含量高達60%左右,尤以穀氨酸的含量最高,約佔乾重的15%-20%,

簡直就是天然的味精

沙蟲,是如何在地球上變成一道美味的?

沙蟲學名方格星蟲,又稱光裸星蟲,也叫沙腸子等。沙蟲一般會長到10-20釐米,亮肉粉色的管狀體壁上縱肌和環肌相互交錯,形成方格網格狀紋路,這也是方格星蟲名稱的由來。

絕美的味道和脆嫩的口感讓沙蟲被眾多食客所推崇:清蒸、爆炒,煮湯,熬粥,椒鹽,油炸均可,我在炳勝公館吃過一道菜,用沙蟲、鮮鮑魚切絲與大頭衝菜一起蒸,鹹鮮調和得恰到好處。

沙蟲,是如何在地球上變成一道美味的?

《沙丘》原著裡的沙蟲是一種怕水的生物,只能生活在沙漠裡,但其實我們的沙蟲曬乾後味道也是一流,做湯之前先放在鍋裡乾煸一下,高溫讓乾貨裡的蛋白酶活躍起來,將沙蟲的蛋白質分解為鮮味的氨基酸,再泡發去沙,泡發的水不要倒掉,澄清去沙後再當湯用,鮮美得很。

沙蟲,是如何在地球上變成一道美味的?

沙蟲幹

聶璜在《海錯圖》中叫沙蟲為“龍腸”,說它是“

無毛之蜾蟲也,生海塗中,長數寸,紅黃色,如蚯蚓,縮泥中。

”這個描述很恰切,可謂觀察入微。注意,是“生海塗中”,也就是沿海灘塗一帶沙泥底質的海域,並不是生活在沙灘裡,它漲潮時鑽出,退潮時就潛伏在沙泥洞中。生活在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臺灣沿海的沙蟲,其實在廣西北部灣北海市出產的最為著名,這也是為什麼沙蟲也被稱為“北海沙蟲”。

怎麼做好吃?聶璜進一步說“煮為羹,味清肉脆,曬乾可以寄遠”,看來清初已經有人吃沙蟲幹了。江門的三辣蟹館,前菜有一道炸花生米沙蟲幹,一香夾一鮮,這是上等的下酒菜。

03.

沙蟲的親戚:泥釘

在南方秋冬的餐桌上,其實除了

沙蟲

,還有一種味道和長相都很相似的生物:

泥釘

。有人說這兩種東西是一個物種,長在沙灘的叫沙蟲,長在灘塗的叫泥釘,這是真的嗎?

當然不是,沙蟲學名叫方格星蟲,泥釘學名叫弓形革囊星蟲,兩者只是同屬星蟲門,動物的分類裡,門是最大家族,之後還有綱,綱後有屬,屬後有科,打個比方,

沙蟲和泥釘是同一個太爺,往前數四代是同一家人,到了第四代,已經是遠房親戚了。

沙蟲,是如何在地球上變成一道美味的?

泥釘,又叫弓形革囊星蟲。

泥釘體表灰褐色或淺黃褐色,周身遍佈不完整的鉤環,棲身於沿海灘塗約10釐米深的泥沙中,種群密度較大,每平方米多的有百餘條,這也是福建人將之稱為“土筍”的由來。它們身體呈管狀,直徑如手指一般,長約6-10釐米,比沙蟲短近一倍。

與沙蟲不同,泥釘富含膠原蛋白,福建人把它這一優點發揮到極致,做成了著名的

土筍凍

:將鮮活的泥釘,也就是土筍放入清水中浸泡,待其吐淨泥漿後,鋪在石板上碾壓破肚,接著洗去殘餘的雜質,再放入鍋中加清水猛火煮片刻,最後連同土筍和湯汁,舀起倒入碗中,冷卻成型即可。土筍富含膠原蛋白,經過如此這般的搗鼓,膠原蛋白分解為明膠,在25°C時凝固,這就是土筍凍了。

沙蟲,是如何在地球上變成一道美味的?

土筍凍色澤晶瑩剔透,口感鮮彈爽滑,透著一股淡淡清鮮,配上醬油、甜辣醬、陳醋、芥末或是蒜蓉同食,就是風靡廈門的街頭小吃。

沙蟲,是如何在地球上變成一道美味的?

福建人愛吃的土筍凍

泥丁還適合涼拌、做成湯或是和韭菜花一同清炒,這是湛江、台山一帶常用的做法,這些烹飪方法都要把蟲子的內面整個翻出到外面來,方便清洗,內部縱條型的肌肉外翻,與泥丁活著時樣子完全不同,沒那麼恐怖了。涼拌泥釘,將泥釘用開水焯一遍,淋上香油,撒上蒜碎,入口鮮脆有嚼頭,還真對的起它中文名的“可口”二字。台山有一道名菜泥釘蘿蔔絲,鮮得令人咋舌,我在海珠區南泰路的汶村海鮮餐廳吃過。

聶璜在《海錯圖》裡也專門畫了泥釘,說“海人冬月掘海塗,取之,洗去泥,復搗敲淨白,僅存其皮,寸切炒食,甚脆美”,這是炒泥釘。他又接著說“細剁,和豬肉熬凍,最清美”,這就是土筍凍了,比現在的土筍凍更講究,還用豬肉一起熬成肉凍,更加鮮美。

沙蟲,是如何在地球上變成一道美味的?

相比之下,現在福建的土筍凍是簡易版,沒有下豬肉。泥釘對環境的要求甚為嚴格,稍有汙染就無法生存,不象沙蟲已經可以人工養殖,泥釘目前皆為野生,不良商販用沙蟲冒充泥釘做土筍凍,但沙蟲膠原蛋白不足,無法凝固成凍,於是他們往沙蟲湯里加食用明膠,也就凝固成凍了,不懂分辨的人,還真吃不出來。

沙蟲,是如何在地球上變成一道美味的?

04.

夢幻聯動:沙蒜

聶璜把泥釘和土筍凍說清楚了,福建人民應該感謝他,但他不是說土筍凍的第一人,第一個提到土筍凍的,是清初順治朝的“福建通”,當過福建布政使,詩文、金石、書畫俱佳的文學家

周亮工

這位官聲頗佳,文學造詣更是了得的河南人,從《寧波志》中看到的描述,“塊然”就是一塊塊,“觸之則縮,小如桃慄,徐復臃腫”,意思是觸碰到會縮成桃子或板栗的樣子,然後又會放大恢復臃腫,這明顯是海葵。

沙蟲,是如何在地球上變成一道美味的?

海葵是無脊椎動物,腔腸動物門、珊瑚綱、單體的兩胚層低等動物,按生長環境不同,分為泥沙岸海葵與巖岸海葵,海葵是學名,也叫沙噀(xùn)或沙蒜,著名的台州沙蒜,就屬於泥沙岸海葵,它還有一個很夢幻的名字——中華仙影海葵。

沙蟲,是如何在地球上變成一道美味的?

棲息在海塗下吞食泥沙,從中吸取營養物質,全身滿是泥沙,呈青黃色,外形像蒜頭,沙蒜之名就是這麼來的。周亮工張冠李戴,把泥釘當成沙蒜,還說“乃知餘所食者即沙噀也,閩人誤呼為筍雲”,其實不是福建人搞錯了,是他自己搞錯了,土筍就是泥釘,沙噀或沙蒜就是海葵,寧波人也沒有搞錯,連周亮工自己都說“樂清人呼為沙蒜”,不僅以前是這樣叫,現在大家也這麼稱呼的。

沙蟲,是如何在地球上變成一道美味的?

新榮記的沙蒜豆麵

05.

北方唯一代表:海腸

聶璜在《海錯圖》裡說到沙蟲,稱其為“龍腸”,同時他還提到另一種東西,“似龍腸而粗、紫色,味勝龍腸”,這個東西就是

海腸

樣子可怕的沙蟲和泥釘都產自南方海域,我國北部沿海也出產鮮味不輸沙蟲和泥丁的海腸。聶璜說“曰官人,不知何所取意”,他這是裝糊塗,叫“官人”,取這個名還能取啥意?樣子長得像唄。

海腸主要分佈於朝鮮半島周邊及黃海、渤海海域的潮間帶,我國膠東半島居民稱它為“海雞子”或“海地瓜”。開春之後的海腸最為肥美,在山東煙臺、威海一帶市場上十分常見,在日本和韓國,海腸也深受人們的喜愛。

沙蟲,是如何在地球上變成一道美味的?

海腸整體呈長圓筒狀,身形肥厚,體長10-30釐米,直徑約3釐米。

烹煮海腸,用剪刀將海腸兩端帶突刺的部分剪掉,然後擠出內臟,沖洗乾淨後便只剩一根富含彈性的肉管了,我在青島和威海吃過“海腸炒韭菜”,鮮香具佳,這道菜還是一道吉祥菜,有著“長久餘財”的美好寓意,“長”指的就是海腸,“久”便是韭菜。

沙蟲,是如何在地球上變成一道美味的?

另一道非常有名的家常菜就是“海腸餡餃子”,餡料由豬肉、海腸丁和雞蛋和韭菜做成,口感脆彈飽滿,鮮香多汁。當然了,海腸還有其他做法,比如擼串的烤海腸、麻辣海腸等等。

沙蟲,是如何在地球上變成一道美味的?

海洋的世界豐富多彩,古人受條件所限,弄錯情有可原,現代人資訊發達,可以做得更好,吃好之時也吃個明白,如此,方為舒爽。

文 | 林衛輝

圖 | 作者供圖,部分來自網路

·一大口美食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