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時尚 > 正文

瞭解食療的原則

2022-10-12由 雨中的太陽花 發表于 時尚

瞭解食療的原則

食療並非無限度地補充營養,而是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法度。其原則大體有四:一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二是飲食有節,既不可過飽,也不可過飢,食量適中,並食有定時,方能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三要平衡膳食,即食不可偏,要合理搭配,全面營養;四要因時、因地、因人而宜,根據不同情況、不同體質,合理調節飲食營養。這些原則對於指導食療是十分重要的。

一、注意飲食衛生

保證食物新鮮、清潔、無毒不可食用腐敗變質或被致病微生物、寄生蟲卵、工業“三廢”或殘留農藥汙染過的食物。新鮮清潔的食品可以補充機體所需的營養,其營養成分很容易被消化吸收,對人體有益無害,可以防止病從口入,《論語·鄉黨》中即有“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之語。《金匱要略》則進一步指出:“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告誡人們,腐敗變質的食物不可食用,食之有害。

食忌生冷古人言:“毋以脾胃熱冷物,毋以脾胃軟硬物,毋以脾胃熟生物。”即強調熟食為主亦是飲食衛生的重要內容之一,大部分食品不宜生吃,需要經過烹調加熱後變成熟食,方可食用,其目的在於使食物更容易被機體消化吸收。同時,也使食物在加工變熱的過程中,得到清潔、消毒,除掉一些致病因素。肉類尤須煮爛,《千金要方·養性序》說:“勿食生肉,傷胃,一切肉惟須煮爛”。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療法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不僅用於疾病的預防、治療,在疾病的康復方面也有廣闊的前景。目前,在國內外迴歸自然呼聲日益高漲的形勢下,我國的食物療法以其簡便易行、寓治於食、無副作用等優點,必將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使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醫食療這顆璀璨的東方明珠會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注意飲食禁忌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過程中,逐漸認識到有些動、植物對於人體是有害的,誤食後會發生食物中毒,如河豚、發芽的土豆等均有毒,誤食會有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應牢記飲食禁忌,仔細辨認。漢代醫家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禽獸魚蟲禁忌並治》和《果實菜谷禁忌並治》中即提出了食品禁忌的問題,指出:“肉中有朱點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諸肉及魚,若狗不食,鳥不啄者,不可食之”“生果停留多日,有損處,食之傷人”,“果子落地經宿,蟲蟻食之者,人大忌食之”。這些飲食禁忌,至今仍有現實意義,應予以足夠重視。

此外,《千金要方》指出:“食當熟嚼……人之當食,須去煩惱”,又說:“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食畢當行步躊躇……飽食即臥乃生百病”,強調進食宜細嚼慢嚥,精神專注,並要有寧靜、整潔的環境,輕鬆愉快的氣氛及良好的情緒;食後宜散步、摩腹以助消化等,也應屬於飲食衛生之範圍。

二、食飲有節

良好的飲食習慣,應以適量、定時為前提。若飲食過飢、過飽,或飲食失時,皆為飲食不節。“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凡食之道,無飢無飽,是之謂五臟之葆”(《呂氏春秋·季春紀》)。

食有定時《尚書》中即有“食哉惟時”之論,強調進食宜有較為固定的時間。因為飲食物進入人體後,須經過胃的受納腐熟,脾的運化轉輸,小腸的泌別清濁及大腸的傳導排洩等。在這一過程中,胃腸虛實更替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因此,按固定時間有規律地進食,可以保證胃之腐熟、脾之運化有節奏地進行,水谷精微化生有序,按照機體不同的生理需求,有條不紊地輸布全身。如果食無定時,或零食不離口,或忍飢不食,打亂胃腸消化的正常規律,都會使脾胃失調,消化能力減弱,食慾逐漸減退,導致食積、腹脹、腹痛、呃逆、嘔吐、洩瀉等疾患,有損健康。故《千金要方》說:“善養性者,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

17:41:28

食宜適量食宜適量即指進食宜飢飽適中。人體對飲食的消化、吸收、輸布,主要靠脾胃來完成。進食定量,飢飽適中,恰到好處,則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運轉正常,人體便可及時得到營養供應,以保證各種生理功能活動。反之,過飢、過飽,或飢飽無常,都對人體健康不利。“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凡食多則致積聚,飲多則成痰癖也”(《友漁齋醫話》)。

過飢,則人體缺乏必需的營養供應,氣血生化乏源,一方面使全身氣血虛弱,臟腑功能減退,臨床表現為面色無華,心悸氣短,神疲乏力,眩暈,自汗,消瘦等症狀;另一方面使人體正氣不足,抗病能力減弱,導致病邪入侵而引發多種病症。故《脾胃論》說:“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另外,有意抑制食慾,還可導致厭食等較為頑固的心身疾病。

過飽,則超出了脾胃的受納運化能力,以致脾胃難於消化轉輸,形成積食內停,臨床可見脘腹脹滿,噯腐吞酸,厭食,嘔吐,洩瀉等症。故《素問·痺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其次,若食滯日久,則可鬱而化熱,聚溼生痰,變生他證。嬰幼兒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較成人更易傷食致病。若食滯日久,長期營養不良,食與熱互結,則可釀成疳積,表現為面黃肌瘦,脘腹脹滿,手足心熱,心煩易哭等。成人如果飲食過量,常可阻礙腸道經脈氣血執行,發生下痢、便血、痔瘡等,即“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素問·生氣通天論》)。消化不良飲食積滯,還可導致夜臥不安,如《諸病源候論》說:“夫食過於飽,則脾不能磨消,令氣急煩悶,睡臥不安。”此外,在疾病過程中,飲食過量或進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尚可加重原有病情,或導致餘邪復起,舊病復發。

定時、適量飲食是保護消化功能的調養方法,也是食療的一個重要原則,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這個問題。一日之內,人體的陰陽氣血的晝夜變化和盛衰各有不同。白天陽氣盛,故新陳代謝旺盛,需要的營養供給也必然多,故飲食量可略大;夜晚陽衰而陰盛,多將靜息入寢,故需要的營養供給也相對少些,因而,飲食量可略少,這也有利於胃腸的消化功能。所以,自古以來,就有“早飯宜好,午飯宜飽,晚飯宜少”之說。

早飯宜好。經過一夜睡眠,人體得到了充分休息,精神振奮,但胃腸經一夜時間業已空虛,此時若能及時進食,則體內營養可得到補充,精力方可充沛。所謂早飯宜好,是指早餐的質量、營養價值宜高一些、精一些,便於機體吸收,提供充足的能量。尤以幹、稀搭配進食為佳,不僅攝取了營養,也感覺舒適。

午飯宜飽。中午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上午的活動告一段落,下午仍需繼續進行,白天能量消耗較大,應當及時得到補充。所以,午飯要吃飽,所謂“飽”是指要保證一定的飲食量。當然,不宜過飽,過飽則胃腸負擔過重,也影響機體的正常活動和健康。

晚飯宜少。晚上接近睡眠,活動量小,故不宜多食。如進食過飽,易使飲食停滯,增加胃腸負擔,會引起消化不良,影響睡眠。所以,晚飯進食要少一些。也不可食後即睡,宜少量活動之後入寢。《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須知一日之忌,暮無飽食”,“飽食即臥,乃生百病。”

三、平衡膳食

飲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所含營養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得到各種不同的營養,以滿足生命活動的需要。因此,全面的飲食,適量的營養,乃是保證生長髮育和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素問·髒氣法時論》:“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即強調了飲食合理調配的重要性。

平衡膳食,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是克服飲食偏寒偏熱。對食性要做到寒溫適中,不宜恣食生冷寒涼或過食辛溫燥熱之品。其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分入五臟,與五臟各有其親和性,五味偏嗜過多、過久,易致相應臟腑功能失調,同時,可引起機體其他營養物質的匱乏而患病。《保生要錄·論飲食門》說:“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則傷而生疾;所惡之味不可全棄,全棄則髒氣不均。”其三是不宜過食肥甘厚味之品。《素問·通評虛實論》說:“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認為肥甘厚味易致脾胃功能障礙,易於化熱、生痰、致瘀,進而導致許多疾病的發生。故《呂氏春秋·孟春紀》說:“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

四、三因調食

所謂三因調食,即因時、因地、因人以調節飲食。就時令氣候的陰陽變化而言,一般認為,春令陽氣升發,宜食辛甘發散之品,生冷黏膩之物應少食;夏季炎熱,用熱遠熱,但飲食亦不可過寒,食宜清淡而不宜肥甘厚味;秋燥易傷津液,宜進柔潤食物,以潤肺生津;冬季寒冷,飲食忌冷宜熱,並宜用熱量較高的膳食以補養。

因地調食,即根據山地、平原、濱海地區等不同區域的氣候、地理環境特點和飲食物來源的特點,具體分析該地域人群飲食習慣的宜忌利弊,趨利避害,以制訂相適應的食譜,特別要注意針對地表化學元素分佈的不均衡,如在缺碘、高氟地區要進行特定飲食調養。

因人調養,即根據人的不同年齡、體質、生活習慣等特點,以選用相應的食養方法。如少兒飲食應以營養充足,易於消化為原則,並注意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老年人則應考慮其精氣不足及消化功能減退的特點。宋代陳直《壽親養老新書·飲食調治》指出:“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溫、熱、熟、軟,忌其粘、硬、生、冷。”體質偏熱者,進食宜涼而忌溫;體質偏寒者,進食宜溫而忌涼;形體肥胖者多痰溼,食宜清淡而忌肥甘;胃酸偏多者,則不宜酸鹹食品等。

以上材料來源於網路查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