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一生尋找興趣,尋找一生興趣

2021-04-23由 桃姨 發表于 母嬰

每當教育專家說:教育關鍵還是要興趣驅動啊。

我就會在內心翻白眼。

誰不知道要用興趣去驅動呀,可怎麼找呢,哪裡找呢,著力點呢?教育專家自己都找到了嗎?

上週寫楊振寧教授的推文時,他舉了個例子,說他和他的孩子們學雞兔同籠時,有著比較明顯的“天賦上的差異”。機緣巧合,我很喜歡的輞川集小妹妹上週也更新了一篇關於一生興趣的長文,聯想到在前些日子聽楊教授講幾個物理大拿的趣事,一直苦於找不到自己興趣和試圖幫閨女找一生興趣的我,又被啟發了。

就著這個話題,繼續聊一篇。

天賦技能點的小本本

之前有提到,楊振寧認為他本人的數學天賦,是比他兒子要好一些的。

其實可能也不能叫天賦或者天資,也許是一種【用心在這件事】上的程度&【掌控這件事】的能力結合體,這種結合體拿去人群中比較,會有高下之分。所以咱們不要顧影自憐,多跟周圍人pk一下,

體會哪些事是自己又走心又走腦,能升騰起【得來全不費工夫】之感

趕緊的,把這些事拿小本本記下來,比如——“我記數字記得準又久”、“我畫線比別人直和穩”“我色彩搭配的感覺比較好”、“我對演講不用打草稿”、“我經常能想起來好詞好句用在文章裡”、“我分類工作特別在行”、“我搜集和分析的能力特別強”、“我比別人更能發現事物的細微差別”、“我能聞出更多的香味”、“我比周圍人更能感受到氣場變化並調整自己的行為”、“我似乎更能讀懂別人的心思變化”……不一而足。

在跟其他人做同樣事情時,你好像能輕鬆獲取優勢的這些小事,或許都是你的天賦點,這些點不是大科目所謂“擅長數學”、“擅長畫畫”、“擅長語言”之類的分科。因為,可能你在每個大科目都有天賦點,但是那個科目裡所有技能點你並不全具備。不怕,

小本本記多了,總會組合出驚喜

如果有個天賦點特別長,就能彌補掉那個科目所需要但你卻不具備的短板,比如楊振寧教授的理論構建能力和實驗能力的長短差異,那麼請為自己鼓掌,真命之選也許不遠。

誠然,天賦點經常是用進廢退、熟能生巧的,所以也不好判斷究竟是生來如此?還是習慣使然?它們不是固定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因而保持一顆開放的心,

時刻體察自己可以【不太費工夫的就挺容易進步的】領域

就好,不要過於糾結或者蓋章於暫時的劣勢。總之呢,我們暫且叫這類東西為“天賦點”。

物理大師們的小故事

楊振寧講到一些物理學家的小故事,每個小故事都很有啟示,我挨個複述一下。

難還是簡單?與學科無關

他自己在西南聯大唸書的時候,學的知識很多很深入,對於物理的方方面面知識都是比較深瞭解的,雖然這時候沒有確定的研究方向和畢生興趣,但是到了美國之後,他能比其他同學更多的理解和判斷,知道哪個方向可能會有新發展和爆發出新東西。也就是說,

基礎知識越多,對這個領域越有判斷力、越有洞見

。如果淺嘗輒止,是無法判斷方向,也無法體會其中樂趣的。

這個道理似乎說出來感覺也很簡單嘛,但是,反思我們自己學習過程、我們雞娃過程中,是不是經常忘掉了這道理?甚至再簡單點說,我們炒房、炒股的過程中,也經常把這理兒拋到九霄雲外去,大家心裡都有數。

“你們要問問自己,究竟更喜歡數學還是更喜歡物理?”楊振寧這麼問臺下的物理系大一新生,他說:“這兩科對於你們來說可能都是有興趣的。錢學森先生曾經說,他原本物理數學都喜歡,可是後來他放棄物理了,因為他發現數學簡單,物理複雜。” 可是,曾經楊老先生表示過,數學書只有兩種:“第一種你看了第一頁就不想看了, 第二種是你看了第一句話就不想看了。”

看,楊老比他的孩子擅長數學,可是他並不是那麼愛數學。但是錢學森老先生喜歡數學,覺得簡單,也能學好物理,卻覺得物理複雜。

我們日常也有很多這樣的細微感觸,同樣寫作文,有的孩子覺得簡單有的孩子覺得難,也許一些大眾公認很難的事,孩子並不覺得難。

真問題直覺 與 興趣的點燃

其實楊老的這個尋找興趣的經歷,跟愛因斯坦也有相似之處,或者說可能受了他的影響。愛因斯坦在自傳裡說,他在讀書上學的時候,發現自己對於問題的直覺有差異。比如數學學習中,什麼是真問題,真正重要的問題,什麼是看起來很巧妙但是其實不重要的問題,他自己沒有分辨力。但是,對自然界的事物,他有這份分辨重要性真問題的直覺。所以大學選擇了學物理。

我們自己在工作過程中也會遇到這樣的感觸,需要解決問題時,哪些是真的必須要解決的,哪些是看起來有障礙、看起來很重要,其實不需要解決的問題。假問題經常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障眼,我們對哪方面的事情有撥開迷霧的能力,細心觀察久了挺容易發現的。

抓牢自己手撥迷霧的能力,好好照料它們。

這跟我們前面說的自己做什麼覺得簡單,有天賦,還不太一樣。

覺得簡單

】是把自己作為客體,【

發現問題的能力

】更多的是把問題作為客體

,有的人做題解題特別擅長,覺得數學題都特別簡單,卻分辨不出什麼問題更重要,善學而不善思,這種現象也是有的。

然後愛因斯坦放棄數學了嗎?沒有。等進入了研究工作以後,他又發現很多重要的物理真問題,其實跟數學是相通的,或者說需要倚仗數學來解決,那麼這時候他對數學也發生了興趣。

我自己的感觸是,如果發現一個問題特別重要,會克服自己的牴觸去解決它。比如,聽網課的時候經常聽到那些老師講,他們為了讀懂什麼樣的原著,而去學習什麼語言。畢竟學術研究上,讀原著的能力至關重要,因研究興趣而學會了日語德語法語的學者數不勝數,往往這種驅動下,學得還特別快。這其中不少人也表示過自己語言能力並不強,只是因為對領域的興趣驅動大於學語言的障礙。相信這些學者在上學的時候也有英語困難戶,可是當認識到重要性,就如同愛因斯坦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後,曾經不care的技能也會燃起興趣。

確定與模糊,堅持與放棄

Pauli和海登堡是20世紀的兩個偉大物理學家,他們都曾在IAS跟楊振寧教授有過交往。

楊老講到,Pauli數學能力驚人,是一位善於發現真問題的、超級聰明的猶太科學家。但是他自己喜歡確定性的問題,他很善於發現真問題,但是如果這個真問題他沒解決出來,就很容易放棄,也不太喜歡形成階段性成果,因為他覺得是沒解決的嘛,不夠乾乾淨淨清清楚楚,索性放棄。五十多歲的時候,Pauli有一次失意地跟朋友說,他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什麼重要的問題都能解決,最後卻什麼成果都沒落手裡,都被別人解決了,感覺自己一事無成。

相反,海登堡計算能力不足,經常是Pauli幫他算,但海登堡遇到一些未解決的模糊但重要的問題都不放棄。他的文章經常令人看不懂,其實他自己也處於模糊的狀態,但會寫出來,形成階段性成果,以便讓其他有能力的人繼續思考。事實也證明,以後時機到了,海登堡曾經提出的模糊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楊振寧的楊米爾斯理論也是,當年做宣講的時候,他被Pauli質疑過的其中的未解決問題,他和米爾斯沒有管,依然發表,事實證明這個理論十分重要,其中的絆腳石也在其他領域的啟發下解決了。楊先生說,只要感到自己瞭解的那部分很妙,有一部分不瞭解的東西也沒關係,不完美也沒關係,很少有問題一下子就可以解決,提出來,留待時機去完善。

在天賦之腦和真問題之眼都有的情況下,在激情和能力都有的情況下,堅持解決問題,堅持不放棄,便成了至關重要的品質。有一點成果抓一點成果,總結下來固定住它們,以防失之交臂。

楊振寧的幾個小故事,都是最聰明的腦瓜的較量,讓我體會到拋開功利談興趣的意義,也發現天賦和興趣不同。

天賦和興趣的差異

學得輕鬆學得快——這是天賦

。但也許不只是老天給的飯,也可能是家庭環境給的飯,總之是那個天賦點。

做得不累才是興趣,也許沒那麼有天賦

,可就是怎麼都不累,怎麼都不願意【把累叫做累】。

就好比阿甘正傳,阿甘似乎什麼天賦都沒有,但阿甘卻興致勃勃。反之,有些人可能對類似阿甘的跑步有天賦,可是做起來他自己覺得乏味,覺得累,最後傷仲永。

天賦是一腳油門很容易加速上去;興趣是油箱大到燒不完續航逆天。

究竟是哪一個方面決定了汽車的動力呢?雖無法判斷,卻深知它們的重要性;雖無法判斷,卻明白互相可以彌補、配合。

就好像玩遊戲,HP值(生命值)要練,MP值(魔力值)要練,EXP值(經驗值)隨著HP和MP的增加也在增加,有時候它們此消彼長,有時候它們攢出大招,玩人生這場遊戲也是一樣的啊。

啊,說到遊戲,經常有孩子說自己玩遊戲不累啊,看電視不累啊,網紅直播不累啊,多有趣,那該是我的天賦吧?Born to do this!這些事情吧,這種大部分人都很容易【出效果】的事情,累的閾值都很高的,很有迷惑性。如果孩子跟你槓,可以帶去電競團隊跟職業玩家pk試試,或者網紅孵化基地連續直播個24小時試試,或者讓孩子以電影大v寫公號的精神去刷劇刷到吐試試,哪一項都會讓【累】有更加切身的體會。任何領域,頂尖的都會很累,沒有興趣的話那些人不可能做到頂尖。如果孩子巡遊過之後還覺得很興致勃勃,那大可以試試是否這方面孩子真是【天賦x興趣combo體】了。

興趣就是累到吐血還要爬起來繼續肝的那些事,這才叫激情。雖然咱們不至於讓孩子也這麼拼,但道理是如此。我們的教育局現在不知道是不是被家長裹挾,總想要做得不累,覺得孩子不累了才能讓天賦點浮現,哎,那叫快樂教育,快樂教育是假命題啊。殊不知,誰能有啥辦法讓小學的快樂教育彌補初中的累到炒肝嗎?

尋找路途中

最大的那幾塊積木

大概只有把細節撥亂反正、摘清楚了,才會更可能把功利的外衣脫去,能模糊窺見【有興趣到要畢生奔命於此】的真面貌。當然,我們也不能清高到不要功利,誰不想掙錢呢?把功利剝去的目的,只是因為帶著它反而是給事物貼了層蒙版,容易看不清,繼而讓人生續航無力≈無法掙到更多的錢。

回到我們文章開頭提到的輞川集這篇文章。

一生尋找興趣,尋找一生興趣

她說:

我在高三時調整方向準備出國,主要就是為了大學能夠轉到理科去學計算機專業。

和許多被父母逼著選擇自己不喜歡專業的同學不同,這個決定從頭到尾都是我自己做的。

從現實的角度看,這個決定無可指摘。

女生在北美學計算機專業完全拉滿了時代熱點和政治正確的福利,而且計算機和數學作為其他很多學科的重要工具和基礎能力,可以幫助我在今後轉到任何專業都佔有優勢。

能有幸在一所優秀的大學學習這樣一個不知道多少人做夢都想轉進來的、金光閃閃的專業,我還能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是啊,它這樣好,只是我在學了之後才發現,我不喜歡。

我不喜歡,但這微不足道的一點看起來和它的種種優點相比,似乎不值一提。

……………………

我高中讀文科也是自己選的,因為喜歡。

雖然應試教育天然有著將有趣的知識變得枯燥的能力,但我還是能在枯燥的備考中體會到歷史地理的美,所以雖然高考的痛苦我一樣沒有落下,但我的整個狀態仍然是自信積極的。

基於過去的經驗(成功忍耐應試教育並且在高考中勝出),我高估了自己的忍耐能力,雖然我知道我的技能點不在理工科,但還是選擇了理性角度上最優的計算機。

字裡行間中都看到了她曾經遭受的壓力和經歷的迷茫,並且頗感意外的是,我以為她一直想得明明白白,還曾經推文談到過她如何選專業轉專業的(回顧:作為小學生家長,我從高中生那裡學到些什麼),沒想到她還是經歷了二次低潮。

遭遇的是

腦中那個現實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的對撞

理想這個詞在如今很不受待見,稍微一提就要被現實拍死在海岸上,但是,

我們拒絕去追尋理想的時候,它卻總在腦中作怪

。那麼,何不好好思考一下它呢?

就如輞川集所言,靠毅力是無法渡過長久忍耐的。

明白需要“順應自己的內心”這一道理花了我很長時間。

過去我總認為,靠毅力和管理,終究是可以剋制住內心不悅的。

但我最終意識到,如果你生性善於思考,在你堅持做完這件事前,你的思維就已經轉到質疑這件事情本身的意義何在這個問題上來。

………………

最後,非常感謝我的父母對我的支援。

媽媽一直勸我不要總是為了所謂未來的安全而犧牲當下的快樂。她說車到山前必有路,現在就要勇敢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情。

爸爸也不斷告訴我不要為金錢喪失了大格局,做自己喜歡的事,人生放長遠看。

父母的支援給了我轉專業的動力,和按照自己意願生活的底氣。

而誠如輞川集的媽媽所說,

現實主義確實會帶來未來的安全感,卻不持久,或者說,你甚至無法堅持走到那裡

。走到了,也很有可能繼續不快樂,不快樂的下一步是陷入虛空。咱們想啊,拼了老命到達的目標,發現目標不如所想,無法在目標達成那刻起持續哪怕三天的興奮,那個虛空感那個失落勁吶,我想歷史上該有不少真人案例吧?

繞來繞去繞回起點,還是需要尋找曾經不想找的那個理想。我們尋找理想,也就是在找人生的意義感。尋找人生的意義感,除了超我的服務他人的過程中能找到之外,本我的尋找自己才是第一個課題,本我的意義是基石,是河床。本我意義感,是跟一生的興趣緊密掛鉤的。

興趣領域是個組塊,組塊中肯定遇到不開心也沒興趣也沒天賦的小積木塊,但如果我們找到最大的那塊積木,對小積木更容易忍耐,也許人生路途中,無意中撿到新積木或者練MP練出大積木,都是很有可能的。

小時候我曾經以為自己喜歡什麼就是一輩子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就會一直討厭。長大後發現萬事無永恆,有時候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之後還挺開心,曾經喜歡的愛好也很久沒做了,以為自己不擅長的反而還挺樂此不疲。

然而年屆40,尋找興趣依然是我日常中重要的事,求之而未得。到了自己養孩子的時候,為啥要著急讓孩子找到永恆摯愛呢?且走且看,方是真章。所以說哇,大概每個人都需要一生尋找真我,畢生觀察自己,

一生尋找興趣,尋找【一生興趣】

。別急,慢慢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