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窩裡橫,出門慫”,有多少孩子輸給了“兩臉派”性格?

2022-06-20由 掌門1對1 發表于 母嬰

每個人對人際關係的需求和渴望,決定了他們呈現出不一樣的“臉”。

經常收到家長留言:

我們家孩子就是“窩裡橫,外面慫,在家像條龍,出門像條蟲”。

在家裡,看到什麼都是一句“都是我的”,出了門,自己的玩具被搶了都不敢要回。

總是受人欺負,我也覺得非常焦慮!

很多孩子都是如此,在家人面前任性、霸道,出了門立刻變臉,對別人溫順的像只小綿羊。

孩子是天生的“兩臉派”嗎?長此以往,會影響孩子健康成長嗎?

01

為什麼孩子會“作內懼外”?

“窩裡橫,出門慫”,有多少孩子輸給了“兩臉派”性格?

兩個原因:

家長主動創造了“窩裡橫”的條件

家庭的過度溺愛,給孩子創造了“窩裡橫”的條件。

有個常見的心理學效應叫

“花盆效應”:

花盆是一個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環境,在空間上有很大的侷限性,由於人為地創造非常適宜的環境條件,在一段時間內,作物和花卉可以長得很好。

而一旦離開人們的精心照料,這些植物會因為經不起溫度的變化和風吹雨打,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枯萎死亡。

在家裡,被過度精心照顧的孩子們,就像花盆裡的花草,滋潤地待在舒適區內。

但是,長期被寵溺、缺乏鍛鍊,孩子不僅缺乏獨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差,而且心理營養也很匱乏。

他們不敢也不想去接觸外面的世界,遇到事情只會跟家人無理取鬧,傷人傷己。

近年來,因為溺愛導致孩子用自己威脅家人的新聞屢見不鮮:

5歲的孩子對媽媽說,你要敢生(二胎),我就敢死。

11歲的孩子因為暑假作業和媽媽起爭執離家出走。

15歲的孩子因為媽媽不讓其玩手機,便賭氣吞下12支溫度計的水銀。

16歲的男孩因為當快遞員的父親沒給孩子買想要的手機,破口大罵讓他跪在自己面前認錯。

22歲在日本留學的中國男生花了200萬,最後連畢業證都沒拿到,回國後天天在家打遊戲,奶奶還一口一口喂他吃飯。

在舒適區裡待久了的孩子,一出門就像被剪斷了翅膀,久而久之,便失去獨自與社會接軌的勇氣。

家長做了孩子“在家撒氣”的範本

很多成年人,在外面忍氣吞聲,回到家,一股腦地發洩到家人、孩子身上。

網上有個影片點選率很高,一個男人壓力大,便打了老婆一巴掌。

“窩裡橫,出門慫”,有多少孩子輸給了“兩臉派”性格?

老婆氣不過直接回了孃家,跟他提出離婚。

當我們有了負面的情緒,是不是要把它發洩到家人身上呢?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父親在公司被老闆批評,回到家把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很窩火,狠狠踹了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窩裡橫,出門慫”,有多少孩子輸給了“兩臉派”性格?

這個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

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物件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最終受害者一般是最弱小的那一個。

人們常常把負面情緒發洩在弱者身上,造成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惡行迴圈,甚至釀成嚴重的後果。

那麼,在家庭中,受傷的無疑是孩子。

曾看過一個微博大V的帖子:

如果父母情緒脆弱,孩子會長成什麼樣?

一位治療了多個這樣家庭成長的孩子的心理醫生,總結了15個特點:

習慣不斷道歉

想得太多

特別害怕讓別人失望

控制慾強

喜歡照顧所有人但照顧自己崩潰

很難做出決定

忽視自己的感受

永遠在取悅別人

永遠覺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

沒有安全感

覺得別人的行為總是有深意的

拒人千里之外

很容易玻璃心

喜歡幫別人收拾殘局

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很多人表示感同身受。

人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對外人委曲求全,對家人無理挑剔。

如果家長情緒不穩,很容易成為孩子學會“在家撒氣”的範本。

而孩子也會出現以上甚至更多心理問題,變成“兩臉派”性格。

所以,當我們遇到煩惱,憤怒的情緒,最好先冷靜下來,避免這種消極情緒對自己的影響,千萬不要參與到壞情緒的“踢貓隊伍”中去。

02

孩子長時間“兩臉派”的危害

“窩裡橫,出門慫”,有多少孩子輸給了“兩臉派”性格?

自信心和安全感持續走低

總進行兩種思想掙扎的孩子:自信心和安全感持續走低。

孩子最怕的就是:

不知道哪種生存狀態是對的,沒法判斷自己的想法對錯,不敢堅定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對內產生依賴,始終被辦法獨立。被家長照顧太多的孩子,很容易產生惰性,遇事不想努力,只想依靠父母解決,長大了也很容易啃老。

對外產生恐懼,容易形成“被害型”人格。在外面越是表現膽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別人欺負。慢慢地,孩子會對接近他的人產生抗拒。

容易被拒絕和孤立,產生社交恐懼

孩子會發現:在家任性耍橫的方式,出了家門完全不好使。

孩子學不會正確的溝通方式,會無法融入外面的圈子,總是被拒絕,會使孩子越來越膽小懦弱,甚至因為被孤立而變得抑鬱。

《如何培養孩子的交際》一書中提到:

如果孩子長時間,在外表現的都軟如一條蟲的話,那麼孩子的正常社交能力,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變弱。

小時候,孩子不願意跟人打交道,無法適應幼兒園生活,那麼將來也很難適應小學中學大學,甚至進入社會,依然會存在社交障礙。

孩子會對整個世界產生排斥

家長髮現孩子的同齡人都會大方地問好,而自家孩子始終不跟人打招呼時,便會覺得很丟臉。

要麼會責怪孩子沒禮貌;

要麼互相指責對方沒教育好孩子。

過多的爭吵會影響家庭氛圍,還會讓孩子越來越不愛理人,孩子會對整個世界產生排斥,只想縮在自己的小空間裡。

03

巧用4招,改善孩子的“兩面臉”

“窩裡橫,出門慫”,有多少孩子輸給了“兩臉派”性格?

不是每一滴眼淚都需要父母的關注

接納孩子的情緒很重要,但不能無底線接納。要讓孩子明白哭鬧威脅不了父母,孩子才會收起自己的眼淚。

在《超級育兒師》中,一位4歲的小女孩,平時只要想要什麼,就在媽媽面前發脾氣,有時坐在地上一哭就是兩個小時。

這次非要在吃飯前喝牛奶,遭到拒絕後便坐在地上大哭,甚至故意坐著尿溼褲子也不起,就等著媽媽來抱。

以往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媽媽就只好把她抱到衛生間處理,然後把地板擦乾淨。

一次次的妥協,已經使小女孩將坐著大哭當成了威脅媽媽的法寶。

最終在育兒師的指導下,媽媽對女兒說:

“以後,你再用這種拉尿的方式威脅我是沒有用的!”

“窩裡橫,出門慫”,有多少孩子輸給了“兩臉派”性格?

“窩裡橫,出門慫”,有多少孩子輸給了“兩臉派”性格?

說完直接走開了。

小女孩哭了一會兒後發現沒用,便自己站了起來。

研究表明:

哭泣會激發成人的一系列生理反應,包括心率加快、血壓的微小變化和面板電反應的變化,孩子的哭聲會讓父母產生焦慮和壓抑。

很多父母為了省事,不想讓孩子的哭鬧聲影響自己,便由著孩子性子來,逃避處理衝突,但這也為孩子威脅父母埋下了“雷”。

事實上,不是每一滴眼淚都需要父母的關注。

家長們只有透過觀察和交流,瞭解孩子的真實情緒,並且讓他用正確的方式表達情緒,他們才不會總是用哭鬧解決問題。

底線和規則,是孩子成長之路必不可少的課程,父母樹立底線,孩子才會有敬畏知進退。

化嫌棄為鼓勵,化詛咒為祝福

很多父母看著孩子在外面受欺負時,會恨鐵不成鋼地說:

“看你這出息,只會在家裡橫,怎麼在外面就這麼沒本事,只會受欺負了,有本事別人打你時你也打回去呀!”

這樣的激將法,不僅無法讓孩子真正地勇敢,“沒出息”“太軟弱”的負面標籤,孩子會破罐子破摔,加劇原有的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

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因為標籤具有導向作用,會引導人們按照提示去做事。

與其恨鐵不成鋼地指責孩子,不如去肯定他做得好的地方,引導他往正面行為的方向前行。

從現在開始:化嫌棄為鼓勵,化詛咒為祝福。

給予孩子自己擺脫困境的能力

最近,陶虹的育兒觀被贊上熱搜。

前幾天,她在綜藝節目《女人30+》中爆料,有一天,女兒徐小寶回來哭著說同學們罵她醜。

陶虹問小寶:“你覺得自己長得醜嗎?”

女兒說:“我不醜!”

得到女兒的否認後,她又問:“你覺得自己長得漂亮嗎?”

小寶自認為長得漂亮。

最後,陶虹中肯地評價道:

“你長得不醜,也不漂亮,但是你長得獨一無二”。

“窩裡橫,出門慫”,有多少孩子輸給了“兩臉派”性格?

女兒聽了後很開心。

“窩裡橫,出門慫”,有多少孩子輸給了“兩臉派”性格?

這個回答也得到了廣大網友的認可。

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大衛認為,孩子情緒敏感力的高低與父母對待他的態度有關。

孩子在成長道路上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父母沒法保護他一生,但是可以像陶虹這樣能增強孩子提高面對挫折、自主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要及時肯定他們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能夠被理解和看到,這樣會更有勇氣去面對問題,不至於總是被別人的評價的態度和評價所影響。

多帶孩子“露臉”,才能解決“兩臉”

鄧超和孫儷是有名的模範父母,在他們的微博裡,記錄了太多陪娃玩耍的日常。

一起踢球、騎腳踏車、外出遊玩……兩孩子非常活潑可愛又懂事。

“窩裡橫,出門慫”,有多少孩子輸給了“兩臉派”性格?

孫儷錯失白玉蘭獎,孩子畫著獎盃,寫著“媽媽,你是最棒的,加油”!

“窩裡橫,出門慫”,有多少孩子輸給了“兩臉派”性格?

“窩裡橫,出門慫”,有多少孩子輸給了“兩臉派”性格?

多給孩子創造外出“見世面”的機會,讓他們習慣外面的環境,逐漸的遇到熟悉的小朋友會主動打招呼,在公共場所不再怯生。

學會努力拼搏、淡然面對得失,他們會更有力量做好自己。

與外界打交道,是孩子成長的重要一部分。

在家裡得到的保護越多,孩子就會把出門面對的坎坷和障礙看得越大。

孩子家裡家外不一致的態度和行為,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待在舒適區的自我保護,但是如果不掀開孩子拒絕適應外部環境的“遮光板”,他永遠只會逃避。

想改變孩子窩裡橫、窩外慫的雙面人格,父母就要創造“內外一致”的教育環境。

讓他們既感受到愛,又學會把握分寸,保持邊界意識。

將家裡的“溫室環境”與大自然接壤,幫助孩子平穩地“走出去”,他們才能真正長大。

*來源簡介:王小騫親子成長學社,轉載請聯絡原號授權。圖片來源於攝圖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