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當孩子對你的稱呼從“爸爸媽媽”變成“爸媽”,往往有三種潛臺詞

2022-05-30由 母嬰參考 發表于 母嬰

當孩子對你的稱呼從“爸爸媽媽”變成“爸媽”,往往有三種潛臺詞

文 | 上官媽(高階母嬰護理師)

大家都是如何稱呼自己父親、母親的呢?成年之後還叫爸爸、媽媽的,應該比較少吧。大多數人可能直接叫“爸、媽”或“老爸、老媽”。

前不久,聽到一位姓吳的同事討論孩子對自己稱呼的變化,她的孩子已經20多歲了,

對她的稱呼也有了兩個轉變:媽媽——老媽——老吳。

說起孩子稱呼的變化,她剛開始還是有點難受,後來就想開了,只覺得是自己慢慢變老了,孩子漸漸長大了。

當孩子對你的稱呼從“爸爸媽媽”變成“爸媽”,往往有三種潛臺詞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路,圖文無關

當孩子對你的稱呼從“爸爸媽媽”變成“爸媽”,往往有三種潛臺詞

其實,孩子稱呼的變化確實與他們長大了有關,當然,還有三種潛臺詞:

A:“我們相處的時間變少了,想叫爸爸媽媽卻叫不出口”

吳同事家的孩子,10多年都在另一個城市讀管理嚴格的寄宿學校,

每週只有一次和父母通話的時間,喊爸爸、媽媽的機會少了,隔閡漸漸就來了。

有的孩子接受這種隔閡,有的孩子就不一定了。朋友小張就有這樣的煩惱,他長大後連爸媽也叫不出口,只能生硬地叫父母的名字。

但他並不喜歡這樣的狀態,

看到別人能撒嬌地叫“爸爸、媽媽”,他感到非常的羨慕

,同時為自己叫不了“爸爸、媽媽”而委屈、難受。

當孩子對你的稱呼從“爸爸媽媽”變成“爸媽”,往往有三種潛臺詞

B:“我已經長大了,叫爸爸媽媽有點膩歪”

孩子不喊“爸爸媽媽”,而是

喊“爸媽”與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有很大的關係

。父母在和自己年幼的孩子講話時,總是喜歡用疊詞:“吃飯飯、洗澡澡。”

當他們長大後,很有可能會覺得疊詞是小孩子才說的,已經成年了,還爸爸媽媽地叫,有點膩歪。

有一些早熟的孩子,

可能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不再用疊詞叫爸爸媽媽了

當孩子對你的稱呼從“爸爸媽媽”變成“爸媽”,往往有三種潛臺詞

C:“我與你們應該是平等的,不用講究這麼多”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在家裡的地位和父母是平等的時,他有時候可能連爸媽都不會叫,而是直接稱呼父母的名字。

這種稱呼一般發生在

氣氛和諧、放鬆、愉悅的家庭

,孩子在喊父母名字的一瞬間,忘記了所謂身份的存在。

他們

在叫父母名字時,也不是因為對父母的不尊

重,有時候反而帶有一種對父母的寵溺。比如:孩子在教父母用電子產品時,為了自己的教學效果,可能會先假裝嚴肅地叫一聲名字。

在都是黨員,並且互相尊重的家庭,還會出現相互叫對方“XX同志”的情景,也是很有趣的。

當孩子對你的稱呼從“爸爸媽媽”變成“爸媽”,往往有三種潛臺詞

僅僅是稱呼的變化,都可以表現家庭的親密關係,

感覺到孩子和自己不親密的家長,要如何重新建立自己和孩子的親密關係呢?

當孩子對你的稱呼從“爸爸媽媽”變成“爸媽”,往往有三種潛臺詞

1、理解和接納孩子

一位朋友表示,雖然他的父親總是抽出時間和他聊天,但他依然能夠感受到兩人的隔閡,有些話都不好意思向父親開口表述。因為兩個人雖然在聊天,但是沒有任何情感上的交流。

父親和他聊天時,

總是帶著長輩的口吻詢問他,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他提建議,而很少能夠理解他的真正需求。

上個世紀的一項研究就發現,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的關係建立對治療效果的影響很大。如果接受治療者認為諮詢師可以真正地理解他、接納他,他的治療效果會更好。

因此,站在平等的角度去接納和理解孩子,才有可能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

當孩子對你的稱呼從“爸爸媽媽”變成“爸媽”,往往有三種潛臺詞

2、陪伴孩子時,需要專注

一些工作很忙的父母可能會抱怨,自己下班比較晚,孩子放學又很晚,根本沒有時間和小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其實建立良好的關係,

不是看陪伴時間的長短,而是看父母陪伴孩子的時候,是否專注

帕蒂·惠芙樂的代表著作《傾聽孩子》提到過一個詞“專門時間”。她認為父母每天專心陪伴孩子十幾分鍾,就能和孩子建立好親密關係。

這十幾分鍾裡,父母不可以敷衍他們,需要認真理解孩子說的話,一直注視和鼓勵他們,在遊戲中以配合者的身份來和他們玩遊戲,這樣才可能得到孩子的喜愛。

當孩子對你的稱呼從“爸爸媽媽”變成“爸媽”,往往有三種潛臺詞

這也是保姆陪伴孩子的時間很長,而孩子還是喜歡媽媽的原因,保姆給孩子穿衣服時,帶著任務感,

媽媽給孩子穿衣時,可能會逗他玩、專心地陪著他

最後,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和孩子有良好親密的關係。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