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家長的這種行為,最容易養出“討好型”孩子,快看看你有沒有做過

2021-12-26由 豆芽媽媽 發表于 母嬰

文 | 晨媽

大家好,我是豆芽媽媽。

生活中我們不難見到調皮搗蛋,不聽話的孩子,可還有一種孩子,有時也因為太過於聽話而讓人心疼。

這類孩子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習慣處處遷就他人,遇到不合理的要求也不會拒絕,甚至會犧牲自己的需求,來滿足別人。

長大後,也容易成為別人口中的“老好人”、“軟柿子”,碰到品性不良的人,還會受欺負。

今天,豆媽就跟各位說說“討好型孩子”的話題。

Vol

.1

討好型孩子有這些表現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性格是從小養成的,與所處的家庭氛圍更是密不可分。

同樣,孩子小時候的一些行為舉止,也能看出他日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而討好型的孩子通常會有這幾種表現。

1. 善於察言觀色

會察言觀色本來是一種良好的處事方式,但如果發生在小孩子身上,則未免失了童真,這些孩子即使在最親近的父母面前也無法放鬆。

看見父母沉默,他們不敢說話更不敢提要求;

看見父母生氣了,他們會立刻道歉。

日本電影《被人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主人公松子從小習慣性討好父母,為了獲得父親的一點點關注,她經常做鬼臉逗父親開心,但長大後卻因此丟了工作,還被男朋友一次次家暴。

家長的這種行為,最容易養出“討好型”孩子,快看看你有沒有做過

不得不說,原生家庭帶給松子的是悲劇的一生,從來都只會看人眼色行事,漸漸沒有了自己。

2. 不敢與他人有直接的目光接觸

討好型孩子除了習慣遷就他人外,往往社交能力也不行,他們在面對不太熟悉的人時,會感覺很不自在,通常都是落單的那一個。

李玫瑾教授曾說:

那些不喜歡與他人目光直接接觸的孩子,多半嘴比較笨。

不知道和陌生人說什麼,也就導致了在社會中社交能力差。

而一個不會社交的人,在當今社會,顯然是難以前行的。

因此,父母們如果發現孩子不敢直視他人,就要引起重視了,孩子很有可能是討好型人格。

3. 不會拒絕別人的請求

當別人提出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請求時,我們自然應該去幫助他人,但面對一些過分的,不合理的請求時,我們也應該學會拒絕。

然而,討好型孩子並不善於此,哪怕犧牲自己,壓抑自己的不滿,也要竭盡全力幫助他人。

家長的這種行為,最容易養出“討好型”孩子,快看看你有沒有做過

在小時候,也許面對的還是一些無傷大雅的同學的請求,長大後,面對的就是來自同事、老闆的不合理的請求。

而且,討好型孩子在自己遇到苦難時,還不善於請求別人的幫助,因為他們內心不想麻煩別人,寧願苛求自己。

Vol

.2

討好型人格對孩子日後的影響

凱恩斯曾說:

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孩子如果從小就養成這種討好他人的性格,那麼長大後就容易受欺負,被別人當成“軟柿子”拿捏。

長期以往,這些孩子內心會極度壓抑,嚴重的就會形成一些心理疾病。

記得之前看過一部電影,叫《少年的你》,講述的是“校園霸凌”這個題材。

在電影開頭,就有一名女孩,因為不忍長期受到校園霸凌,最終選擇了跳樓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家長的這種行為,最容易養出“討好型”孩子,快看看你有沒有做過

也許這些例子沒有發生在我們身邊,但是我們不可否認,有這種事例的存在。

我們也無法預估孩子的身邊會不會出現這樣的施暴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儘量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減少這種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Vol

.3

父母的這些行為會導致孩子討好他人

1. 總是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見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少走彎路,往往會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動。

但這樣會導致孩子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因為他們知道,就算提出自己的想法,也不會有人傾聽,採納。

之前有說過,與其逼迫孩子,讓他不情不願地接受,不如讓他承擔一次後果,這樣反而會給他留下更深的印象。

而且,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會更自信,更有主見,長大後,面對不合理的請求也能果斷拒絕。

2. 忽視孩子,不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

很多父母現在都忙於工作,當孩子找到自己時,習慣性地忽視,或者敷衍。

偶爾一兩次無所謂,但如果次次如此,就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注愛。

電影《人間失格》中的主人公葉藏,和上面提到的松子一樣,為了獲得父母關注,不斷地揣摩父母的心思,來換取一點點關心和讚賞。

家長的這種行為,最容易養出“討好型”孩子,快看看你有沒有做過

試想,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需要去討好,需要去花費大量的心思取悅,那孩子更會迷失了自己,一生為他人而活。

3. 父母本身也是討好型人格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如果父母本身就比較軟弱,凡事喜歡退一步,委屈自己,那孩子自然也會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中成長。

不想讓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父母自身就要有原則,在面對別人的請求時多方考慮自身,不委屈自己,迎合他人。

父母都想要懂事的孩子,但孩子終歸是孩子,他們的童年本就是自由隨性的,只要不觸及原則,我們就不必太過強求他們“懂事”。

而且,比起那些聽話,但沒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我們更應該培養的是孩子獨立思考的品格,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 END -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