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孩子不吃飯,要抓住健脾開胃的開關——中脘、痞根

2021-12-20由 靈蘭中醫 發表于 母嬰

中醫書友會第300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

導讀

:這篇文章除了中醫治療的部分,最後一段,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那裡,寫的真是太好了,“飢餓是最好的廚師”,孩子少吃一點或不吃一餐,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當他喊餓時,絕對不要給零食吃,切不可強迫或哄騙。(編輯/王杏勻)

健脾開胃的開關——中脘、痞根

作者/趙宏

寶寶厭食,家長煩惱。對厭食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來說,吃飯是一件非常艱難而痛苦的事情,面對滿桌佳餚,孩子卻毫無興趣。有的是吃一吃玩一玩,到處亂轉,大人跟在後面追著喂;有的是一口飯吃半天,含在嘴裡不嚼不咽,一頓飯1~2小時吃不完;有的是被家長訓斥、打罵,又哭又鬧,最後還是吃不進幾口,以家長的無奈而告終。

據醫學統計表明:現在兒童厭食、偏食發病率高達40%,且多發於生長髮育旺盛期的孩子,如幼兒期、青春期,嚴重影響孩子的生長髮育。厭食的孩子往往面黃肌瘦、面板乾燥、貧血、精神萎靡不振,身材往往比同齡孩子矮小,有的還有性情孤僻、執拗、任性、喜怒無常的特點。吃飯問題成了年輕的父母傷透腦筋的一大問題,如何才能使寶寶多吃點?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導致兒童厭食的原因,以便對“症”下“藥”。

中醫認為,小兒厭食多由餵養不當,損傷脾胃;或病後失調,脾運胃納失健;或先天不足,脾胃虛弱;或情志失調,肝失條達,乘脾犯胃而導致出現厭食。治療的核心原則應該從調理脾胃入手。

取穴:

中脘、痞根

腧穴定位:

中脘: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4寸。

痞根: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

功效:和胃健脾,降逆利水,行氣止痛。

操作方法

1.貼敷法:

取丁香、吳茱萸各30克,肉桂、細辛、木香各10克,白朮、五味子各20克,共研末。每次取藥粉5~10克,用酒或生薑汁調成糊狀,貼敷於中脘穴處,用膠布固定。每次敷藥2~4小時。

2.按摩法

:用手掌掌心或掌根放在中脘穴和痞根穴處,輕輕按揉,每次30~60下。

3.懸灸法

:選用一根艾條,在一端點燃,將點燃的一端置於中脘穴或者痞根穴上方約1釐米處施灸,施灸過程中如感覺面板灼熱疼痛,可將艾條適當遠離面板表面,待灼熱感緩解後繼續施灸,每次灸5~10分鐘。

療程:貼敷法每日1次或隔日1次;按摩法和懸灸法可以每日1次。

注意事項:貼敷的時候要注意觀察小兒有無過敏情況,若貼敷處奇癢或疼痛,或面板異常,則儘快取下。

貼敷時間不宜過長,小兒面板嬌嫩,以免損傷。若有水皰,及時到醫院處理,不宜包紮。

小兒面板嬌嫩,進行按摩的時候,力度要適當,避免面板破損。

一語道破

中脘穴屬奇經八脈之任脈,主治消化系統疾病,為人體任脈上主要穴位之一,對於厭食、食積、胃脹、胃痛都有明顯的治療作用。中醫學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如果一個人先天稟賦不足,體質虛弱,就可以透過健壯脾胃之氣進一步補充精氣。由於有一些不好的習慣,很多人有脾胃虛弱的毛病,比如有的人吃完飯就睡,經常這樣就會造成腹脹,四肢無力;也有的人脾氣不好,愛生氣或者有抑鬱傾向,也會影響到脾胃的運轉。這時就不能單純地用藥物治療了,因為如果脾胃本身就有病,吃了藥也不容易吸收,影響療效。對此,我們就可以求助於中脘穴。

清代駱如龍在《幼科推拿秘書》中記載,“中脘,在心窩下,胃腑也。積食滯在此。揉者,放小兒臥倒仰睡,以我手掌按而揉之,左右揉,則積滯食悶,即消化矣。”也就是說,中脘穴是脾胃中焦積食的位置,對於小兒積食的毛病,可以讓孩子平躺下仰臥,用施術者的手掌在該穴處進行按揉,同時可以雙手疊放,在孩子整個腹部,按照順時針方向,以劃圈的形式進行按摩就能夠消除食積,幫助消化。因此,中脘穴具有明確的健脾、行氣、消滯的作用,是一個“開胃穴”和“消積穴”。

痞根為經外穴,痞,痞塊,中醫指肚子裡可以摸到的硬塊;根,徹底,根治之意。痞根穴有健脾散結的作用,可以根治痞塊,猶如截斷痞塊根部的作用,故名痞根。主治腹部痞塊、腰痛、胃痙攣、胃痛、腰肌勞損等。

一用就靈

患兒,5歲,進食量少1年餘。患兒近1年來進食量逐漸減少,偏嗜肉食和甜食,口渴,但飲水不多,形體略瘦,煩躁易哭,時有下午低熱,腹脹,大便2~3天1次,大便幹稀不調,舌苔白膩。因患兒年幼,畏懼針刺治療,在中脘、痞根等穴處採用艾條懸灸,並開具貼敷中藥在中脘穴處貼敷。第二次就診時家屬訴回家後排氣較多,味道比較臭穢,接下來的兩三天排出大量臭穢大便。後患兒堅持治療3個月,胃口逐漸好轉,進食量明顯增多,大便基本每日1行。

由於生活條件的改善,真正由於營養不良所出現的小兒厭食已經非常少見,大多數都是由於進食零食或者肥甘厚味過多,而孩子運動量偏少,以致脾胃運化失常,食積、痰濁阻滯中焦而為病。因此,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尤為重要。

首先,要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給孩子進食,減少兩餐間的零食,養成不挑食、不偏食、吃得雜、吃得全的習慣。吃飯時不要逗孩子說笑,不要邊看電視邊吃飯,這樣會影響胃腸蠕動和消化腺的分泌,導致消化不良。不要蹲著吃飯,否則會引起噯氣、呃逆、腹脹,影響進食量。

其次,要適當增加孩子的活動量,特別是戶外活動,這樣能促進兒童的新陳代謝,加快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孩子有飢餓感,才會“飢不擇食”。但飯前活動量也不宜過大,以免過度興奮安靜不下來而影響食慾。

再次,對於已經有厭食習慣的孩子,當孩子吃飯期間心不在焉時,不要生氣,可以給孩子一個吃飯的時間限度(例如15分鐘或20分鐘),若吃不完,不要大驚小怪,而要不動聲色地把食物拿開,孩子少吃一點或不吃一餐,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當他喊餓時,絕對不要給零食吃,切不可強迫或哄騙。

最後,要創造愉快融洽的進餐氣氛,使他感到吃飯是一種樂趣。家長不要為吃飯給孩子心理上增加壓力,不要在飯桌上訓斥甚至體罰孩子。孩子吃多吃少應坦然處之,這頓吃不下,下頓就可能多吃了,“飢餓是最好的廚師”,不要逼著孩子吃、追著孩子喂,這樣會激起孩子心理上對吃飯的反感情緒。不要在兒童過度疲勞或身體不適時強行讓兒童進食,應首先安慰孩子並讓其休息,然後再讓他進食。不要把食物作為兒童出現良好行為的一種嘉獎,也不能用剝奪孩子進食作為一種懲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