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人在關係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控制慾 | 周梵

2021-11-25由 女生雜貨鋪 發表于 母嬰

人在關係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控制慾 | 周梵

文章 | 周梵  主播 | 壹沙

今天就來談談這個主題吧。

自戀階段

其實是人類心智發展的一個早期階段,這個階段的嬰兒心智還無法把我和他人,把我和世界分開。

人類意識發展中,這個階段通常在2歲之前,在完全的

“全能自戀”

階段,是沒有“我”和“世界”是分離的概念的。

對這個階段的嬰兒來說,我和世界是一體的。我餓了全世界都餓了,我冷了全世界也都冷了,我開心了全世界也就開心了。

在嬰兒的意識中,對世界的全部概念基本都跟媽媽或者最親密的那個養育者有關,所以對嬰兒來說世界就等於媽媽,我跟世界是一體的,我跟媽媽是一體的。

在成長過程中,嬰兒會慢慢發現自己和世界原來是分離的:

媽媽不會完全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我希望媽媽出現時媽媽可能沒有及時出現;

我餓了食物不會馬上出現;

我想要抱抱的時候,擁抱也沒有及時出現······

父母不可能是全能的照顧者,總會有顧及不到或不及時的時候。

人在關係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控制慾 | 周梵

如果大部分時候養育者都有很好的照顧,同時也能在照顧不及時的時候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就會意識到原來有些事情我是控制不了的,媽媽我也是控制不了的,這種程度的失控會讓孩子意識到世界和自己是分離的。

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失控感”

,這個過程可以讓孩子的心智變得成熟,他們開始有能接受和自己期待不符的,擁抱現實的能力,考慮他人立場的能力,同時也會有基本的安全感。

但如果對孩子來說這種“失控”過多,而且這種失控往往伴隨著強迫甚至是暴力性。

比如孩子在外面玩,但是不想回家,父母勸說無用時,就利用自己的身體優勢強行把孩子抱起帶回家,哪怕孩子再不情願,小腿不停地蹬大聲哭喊抗議,父母也視而不見毫不在意。

又或者父母要離開去上班,孩子哭著不希望父母走,父母解釋了一會兒孩子還是不接受,於是父母就開始責備孩子:

“你這孩子怎麼無理取鬧”

“你怎麼說不聽呢”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呢”

於是孩子不僅體驗到失控感,還體驗到不允許表達失控之後的情緒,於是只能選擇強行壓抑自己的這個情緒。

當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大量體驗到這些“失控”,且還伴隨著強迫性、壓抑性,那麼這個全能自戀的階段就會被強行終止打斷,會造成創傷,並帶來意識能量的閉鎖。

那麼人格中的一部分意識就會滯留在這個點上,不能順利的去到下個階段。

因為這股沒有完成的“控制”動力就會壓抑到潛意識裡,在未來找機會釋放,在成年後進入到感覺安全的關係中就會無意識的要再去延續這個動力。

人在關係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控制慾 | 周梵

我想起在小女兒噹噹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那時候剛剛入夏,噹噹準備下去玩,但非要穿前兩天穿的裙子,我媽看她胳膊和小腿都露在外面,立馬從櫃子裡拿了一件外套讓她出門穿上。

“我不冷”,噹噹直接拒絕。

姥姥繼續勸說:

“今天有風,你穿這麼少會受冷的,到時候你會著涼感冒的。”

孩子堅持:

“我不會生病的,而且我一點兒都不冷。”

姥姥開始有點惱了: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呢,你會不會生病你能保證的了嗎?”

噹噹不耐煩地說:

“哎呀,我真的不冷,不想穿”。

就這樣,兩個人為穿衣服僵持了快二十分鐘,最後我媽拗不過孩子:“好吧,隨便你,凍感冒了別讓我帶你去醫院,太不聽話!”然後氣呼呼的去忙別的。

過了一個小時,噹噹在樓下玩了一圈,很開心的上來跟姥姥說:“我要吃姥姥做的蛋炒飯”。

姥姥硬邦邦的說:“不聽話的孩子沒有蛋炒飯”。

接下來幾次對話姥姥都沒好氣。

直到孩子搖著姥姥的胳膊撒嬌了半天:“姥姥最好了”“姥姥不生氣了”“我最喜歡姥姥了”···

姥姥終於笑了,氣順了,情緒變好了,能正常跟孩子說話了:

“寶貝除了蛋炒飯還要不要喝湯啊?要的話,姥姥給你去做···”

我在旁邊觀察這個過程覺得很有意思,那一刻我媽媽看起來像個五歲的孩子,而五歲的女兒噹噹則看起來像個成年人。

因為噹噹在成長過程中有足夠的接納和對她想法的尊重,所以她會很清楚自己要什麼,同時也有足夠的安全感和共情能力。

所以在那個事件中,她能夠不被姥姥的情緒影響,還能夠穩定的去表達自己的主張,當姥姥生氣時還能很自然的接納姥姥的情緒,去表達愛,安撫姥姥。

在不壓抑自己的情況下,溫柔的允許對方滿足“自戀”的需要。所有的情緒都在這裡被釋放和安撫,這個事件裡所有的情緒都充分的釋放並完結了。

人在關係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控制慾 | 周梵

然而大部分的情況下可能沒有這麼順利,很多情緒會被無限的蔓延疊加和放大。

有一次和親戚們吃完飯,大家還在聊天,孩子們很無聊,於是我帶著噹噹,和表姐跟她6歲的兒子小威一起去餐廳旁邊的商場逛逛,陪孩子們打發時間。

經過一家漂亮的精品店時,小威立刻被吸引過去,眼睛像發光的雷達四處張望,最後停留在展架的一個玩具上,他一邊盯著盒子裡的玩具,一邊跟媽媽說,我想買這個玩具。

“家裡的玩具夠多了,買回去了你也瞎扔根本不愛惜,只會浪費錢,快回家。”

表姐拒絕了,準備帶小威離開。

小威不願意離開,坐在地上,略帶哭腔的說:

“我想要玩具,我保證不會再亂扔了,我會好好愛惜的,給我買嘛”。

就這樣一個求一個拒絕,僵持了幾分鐘之後,表姐失去耐心了,一把拉起孩子的胳膊,說:

“好了,別耍賴了,快走。”

邊說邊把小威往店外拽。

這時孩子“哇”的一聲,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喊:

“我不走,我要玩具”。

人在關係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控制慾 | 周梵

孩子的哭聲引來了服務員和其他客人的目光,表姐見狀,生氣不耐煩地說:

“你怎麼這麼不乖,妹妹都沒瞎要東西,你都這麼大了還這樣。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們走了,你一個人在這裡就別回家了,沒人管你。”

孩子哭聲更大了,在地上一邊哭一邊尖叫,小臉漲得通紅,眼淚大顆大顆不停地流下來。表姐看著孩子這個樣子又氣又心疼:“算了算了,給你買給你買。”

當表姐把玩具遞到孩子手上時,沒好氣的對孩子說:

“這下你滿意了吧,沒見過你這麼不乖的孩子,以後我是不會再和你逛街了”。

就這樣,孩子拿著玩具不停地抽泣,媽媽怒氣衝衝,兩個人就這麼離開了店裡。

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表姐一直都沒給孩子好臉色,不管接下來小威做什麼,她的媽媽都會沒好氣,或者冷言冷語,對孩子態度始終硬邦邦的,孩子叫媽媽,媽媽也愛答不理,直到聚會結束我們分開,表姐的情緒也沒變好。

這種狀態其實大家很熟悉,就是俗話說——

掛臉

我跟這個表姐關係不算很親,平時見面非常少,但表姐的這個表現其實非常非常典型。

雖然她已經是個成年人了,但極有可能早年就有創傷,曾經的自戀需求被粗暴的阻斷,於是渴望在和孩子的關係中體驗到自戀被滿足的感覺。

當孩子也需要滿足自己的需求時,迫於某些現實條件,這個媽媽沒能如願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滿足了孩子。

人在關係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控制慾 | 周梵

然而事情已經過去,媽媽的情緒卻還在那裡,無法出來。

心裡底層的某種無助感被觸動了,媽媽感覺自己受到了挑戰,甚至覺得被孩子傷害了,感覺到孩子完全不理解自己、不體諒自己,內心非常的委屈。

但基於成年人社會形象的需求,媽媽不會表達自己委屈,這種看起來如此脆弱的情緒,而是去表達憤怒。

甚至極有可能這個媽媽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表現出來的不爽和憤怒底下隱藏的委屈感。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不高興,你就默默的坐在那裡不說話,身上散發的氣息都能讓整間屋子的氛圍凝結成冰。

身邊的人要麼陪著小心,要麼大氣都不敢出繞著你走,躲的遠遠的。

她會讓前面那個情緒蔓延很久,而承受這些情緒的人就是她的兒子小威了。

如果這種互動模式一直沒有改變,小威長大之後他就會對他得到的東西有種誠惶誠恐的感覺。

因為很多時候當他極力爭取到自己渴望的東西時,往往會被隱蔽的懲罰,於是獲得就和愧疚的感受繫結在了一起。

如果類似的這種事件結構在他成長的經歷中反覆出現,他很有可能為了避免這種壓抑的愧疚感,而選擇不再去爭取自己渴望的東西。

可以想象他未來的人生該有多擰巴,得不到會遺憾挫敗,得到了又會很不安,即使自己得到了,也會覺得做錯了什麼。

於是既不能享受得到,也不能接受失去。

沒有療愈的創傷就這麼代際傳承下去了。

人在關係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控制慾 | 周梵

媽媽感受到在這件事上自己受到了脅迫,受到了傷害,覺得自己輸了,孩子贏了。

於是,用自己的情緒控制身邊的人,營造令人不安、壓抑甚至懼怕的氛圍,來回擊和懲罰。

新的一場戰役就這樣拉開序幕,於是彼此的互動變成了一場場權力的戰鬥,一旦這場戰鬥開啟,親子之間的日常互動就變成了關於兩個人關係的話語權和控制權的博弈。

一旦父母這麼幹,孩子也會學習到這種模式。

當孩子感到自己在不斷的被隱蔽的懲罰,也會在各種無關的事情中不配合,以此來隱蔽的懲罰父母。

比如:

☞ 父母在叫孩子的時候孩子裝作聽不見,把自己隔離起來不給家長任何迴應。

☞ 和父母出門,孩子就是要磨磨蹭蹭不配合。

☞ 父母的親戚朋友來了,讓打招呼卻很冷淡愛答不理。

父母用自己的優勢資源贏得一場戰爭,孩子自然也有自己的方法贏得另一場戰爭。

不僅僅是親子關係,戀人、婚姻關係,所有親密的關係中都會有這樣的權力鬥爭。

人在關係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控制慾 | 周梵

在一件事上你壓制了我,懲罰了我,我的感受沒有被尊重沒有被看到,那麼我以後將在某件事上不配合你,沉默、拖延、逃離現場,甚至是一些看起來完全無意的把一些事情搞砸,讓你抓狂讓你無奈。

在穿衣服和買玩具這兩件事情中成年人都有同樣的邏輯:

你愛我就應該接受我的好意。

如何接受呢?當然是聽從了。

我是好意,但你竟然還不聽從,不聽從就等於你不接受我的好意,就等於你不愛我,你不愛我就是對我的背叛,就是對我的攻擊。你的背叛行為讓我感受到了被傷害,於是我要回擊。

當我們在這種隱藏模式的關係裡感受到被傷害時,就會自動啟動防禦模式,要麼防守要麼回擊。

其中一種最常見的方式就是使用冷淡隔離的情緒來懲罰(回擊)對方:

想要體驗到被愛→需要對方聽從→對方不願意聽從→感受到被攻擊→去回擊。

早年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有很多被壓抑的情緒或創傷,內心深處就好像有了一個黑洞,所有的能量都會被這個黑洞吸進去。

而這樣的人自我根基感是非常弱的,也就是心裡底層很虛。

而虛弱的人會很容易體驗到受傷的感覺,也很容易進入備戰狀態。

這點很好理解,就好像如果一隻貓遇到一隻老虎,一定是貓先炸起毛拱起背,那隻老虎一定是很放鬆的。

人在關係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控制慾 | 周梵

在前面有提到,創傷會造成意識能量的閉鎖,會阻礙人格的發展成熟,哪怕這個人已經三十、四十、五十···

只要一旦進入到關係的某個情景中,所有的應對方式都無法依據當下的局面來進行,而是會一瞬間進入五歲時那個情緒狀態,所有底層的無助、恐懼、不安都會湧上來。

於是這個人就會毫無選擇的必須按照曾經的情緒來進行應對,透過攻擊(掌控、懲罰)或者逃跑來自我保護。

然而往往這樣的反應模式又很容易勾起身邊人的創傷反應,然後又加強彼此的創傷嚴重程度。

所以,創傷不僅會代際傳承,還會橫向加強。

沒有療愈的創傷會使人格中的一部分意識滯留在這個點上,不安全感隨時會被觸發。就會對身邊的人要求很高,需要他們極大的服從和配合才能感覺到安全。

一旦對方堅持自己的意願就會感受到巨大的失控感,進而體驗到被拋棄、被忽視、被脅迫等感受。

反之,當自戀衝動已經非常好的完結,或者過去的創傷被療愈,心智就能開始成長進入更成熟的狀態。

這樣的人在關係中是不會把聽從當做愛,不會把拒絕視同背叛,也可以更能接納事情的各種變化。

成長是一生的功課,處理曾經被粗暴的壓制和強迫等這些創傷主題是至關重要的。而不是以犧牲與最真實的自我聯接為代價,透過創造一個看似強大但虛假自我來對抗早期生命中的創傷。

那麼,也給到大家去療愈自己創傷的四個方向:

對潛在的創傷和物理感建立聯結和同情

培養勇氣和力量,允許自己健康地依賴他人

摘掉理想化的自我形象面具,逐步變得真實起來

培養允許脆弱的力量

傷痛沒有被療愈的人往往使用的策略是,相信自己的力量凌駕於他人之上,以為只要彰顯出自己的權力慾就可以安全。

然而我們最終將發現:

真正的力量是敢於承認自己的脆弱

當我們可以承認被真正背叛過,並直面和療愈這些創傷時,就回歸到了自己和自己的身體。

就可以跟自己有更深的聯接及安全感,也就能做到敞開心扉,在不失去自我意識的情況下尋求幫助,不把自己的傷痛變成傷害外擴到身邊的人身上,同時建立真正親密而真實的關係。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