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我催他,唬他,責備他,甚至狠踢他,但孩子已喘著氣,流著汗,受了傷,往前爬……

2021-06-08由 掌門1對1 發表于 母嬰

作者:朗讀君

“爸爸,你能讓媽媽別打我了嗎?”

剛剛因為沒有好好吃飯的樂樂,被媽媽揍了一頓。

爸爸開玩笑的說:“走,我們去打媽媽。”

樂樂急忙攔著爸爸說:“不能打媽媽,媽媽會痛的。”

孩子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懂事很多。

每個孩子都有變優秀的潛力和機遇,孩子最不應該在父母那裡錯失機會。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三分教,七分等,或許最該學習的是父母。

01

孩子磨蹭時,父母等一等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次,馬克·吐溫在教堂裡面聽牧師演講,起初,他覺得牧師說得特別棒,感動得他掏出錢準備捐款。

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說完,馬克·吐溫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點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說,馬克·吐溫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

等牧師演講結束,要求大家募捐時,馬克·吐溫不僅沒有捐錢,還偷偷從盤子裡拿了2元錢。

心理學上稱這種現象為——“超限效應”,說得越多,說服力會大打折扣。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催促就是很典型的“超限效應”。

我催他,唬他,責備他,甚至狠踢他,但孩子已喘著氣,流著汗,受了傷,往前爬……

面對孩子的磨蹭,每個父母都有抓狂的時候:

“快點起床了,上學要遲到了;

快點吃啊,飯都涼掉了;

都說要快一點了,耳朵聾了是嗎?

20分鐘了,還沒弄好,祖宗啊,你是不是要上天?”

吼完孩子之後,又無比的後悔,總是陷入這樣的死迴圈:

催促——生氣——吼——-後悔——再催——-再生氣——-再吼——再後悔。

閨蜜女兒今年3歲多,飯在嘴裡嚼來嚼去就是不嚥下去。

說了幾次不聽,閨蜜爆發了,大吼、摔碗、冷暴力。

一個媽媽的“忍無可忍”,一定是經過無數次深思熟慮+自我疏導+努力溝通的共同協作下無果的情緒累積。

我催他,唬他,責備他,甚至狠踢他,但孩子已喘著氣,流著汗,受了傷,往前爬……

她以為嚴格要求孩子是對孩子好,沒想到卻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最明顯的就是孩子3歲了還不能流利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或許下次孩子磨蹭時,父母可以換一種說法:

“你如果再快一點就更出色了!”

“你這次比上一次更快喔”

“你看你做的多快”

“真好,這次不用提醒你了”

孩子其實是很感性的,有時候打動他的,僅僅是父母一句鼓勵和充滿愛的話。

沒有哪個孩子不想被父母誇獎和認可,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下次,他會很努力做到最好。

02

孩子哭鬧時,父母等一等

有一次在家樂福超市,5歲的凱凱要媽媽給他買玩具,是一隻賽車。

媽媽不給他買,他馬上躺在地上,放聲大哭,雙腳亂踢。

如果他媽媽讓步,給他買了那個玩具,或者用其他獎勵安撫凱凱,那他以後就知道,哭鬧、躺在地上打滾兒可以有效控制媽媽的行為,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但凱凱的媽媽沒有這樣做,她把凱凱拉到角落,對凱凱說:

“你可以哭,媽媽會陪著你,但是你不可能用哭聲讓媽媽滿足任何無理要求。”

等凱凱情緒平靜下來,媽媽在對他進行安撫,告訴凱凱為什麼不能買玩具的理由。

我催他,唬他,責備他,甚至狠踢他,但孩子已喘著氣,流著汗,受了傷,往前爬……

在公共場合,孩子哭鬧,要想保持冷靜、剋制真的很難,因為周圍人一個不友好的眼神會讓人更加煩躁。

孩子鬧脾氣並不是因為父母不會帶孩子,而是兒童發育的自然環節。

《解憂雜貨鋪》中的浪矢爺爺說:“人的心聲是不能無視的”。

哭有可能是需求,也有可能是情緒。

這幾歲的的孩子,就是個“半獸人”。

當孩子哭鬧時,父母請記得:

你是一個大人,不要被小孩的情緒所左右,你若急躁,他更不安,更無所適從。

你必須淡定,即使心中萬馬奔騰,你裝也要裝得風輕雲淡、氣定神閒。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他擁有隨時放聲大哭和偶爾胡鬧的權利。

給彼此多一點時間,慢下來,等一等,遠離所謂的謾罵,你一定不會再覺得他是小惡魔。

03

孩子犯錯時,父母等一等

教育,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

孩子的成長中,總少不了磕磕碰碰的。今天搶了別人玩具,明天又拿蠟筆把家裡塗得亂七八糟。

所以,李梅難免有“打”孩子的時候。

李梅的“打”,可不是刻薄、謾罵、往死裡打,她的氣勢重於內容。

主要目的是讓孩子知道有些事不能做,而不是一定要打他多疼。

我催他,唬他,責備他,甚至狠踢他,但孩子已喘著氣,流著汗,受了傷,往前爬……

李梅兒子2歲時,吃飯喜歡把東西扔在地上。告訴他不能浪費糧食,如果不吃就留在碗裡,不能扔。

可他偏偏就是不聽呢。

兒子試探底線一般地一面笑嘻嘻看著李梅,一面繼續把飯菜扔到地上。

“能扔嗎?”

“可以。”

“糧食不能浪費,不能扔。”

他奶聲奶氣地說:“能能能!”

“再扔要捱打了,能扔嗎?”

兒子還是一本正經的點著小腦袋說:“能扔!”

那架勢彷彿在說,你能把我怎麼樣?

於是李梅抓住兒子的,狠狠的打了手掌。

因為李梅需要兒子清楚知道有些事就是不能做。

兒子一下子就委屈的眼淚直飆,哇哇大哭。

我催他,唬他,責備他,甚至狠踢他,但孩子已喘著氣,流著汗,受了傷,往前爬……

李梅再進行一輪安撫:

“媽媽愛你的!但是糧食是很辛苦種出來的,不能浪費!這世界上很多小孩子還在捱餓。”

再確認“食物能扔嗎?”“不能了!”

教孩子就是這麼麻煩,需要極大的耐心,同樣的話翻過來掉過去的說,一句都省不了。

從本質上講,不存在有問題的孩子,只存在有問題的家長。

打孩子,只是暴躁父母逞一時之快,逃避尋求有效教育方式的行為。

打罵和溺愛都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最好的方式是透過正面教育。

用溫柔堅定的態度去引導孩子,以幫助孩子的角度出發,才能有最好的效果。

抽出時間多陪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愛和陪伴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催他,唬他,責備他,甚至狠踢他,但孩子已喘著氣,流著汗,受了傷,往前爬……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請記得:

儘量保持語氣平靜、不要對孩子發火。

不要使用挖苦的語言方式。

只要不是什麼影響孩子人生或損害孩子健康的錯誤,就放手讓孩子去試錯。

04

慢教育,讓孩子最快成長

歐陽修說:

任其事必圖其效,欲責其效,必盡其方。

欲速則不達,教育也是一樣的,需要等待和發現。

曉欣今年25歲,過去的25年裡,她爸媽從未打罵、催促過她一下。

在曉欣的父母看來,孩子是不懂事的,做錯事情,你要教給他怎麼做對。

孩子所有的錯誤都是大人教的不好。

我催他,唬他,責備他,甚至狠踢他,但孩子已喘著氣,流著汗,受了傷,往前爬……

曉欣受過的唯一懲罰,是罰站半小時。原因是曉欣七歲那年,用小區商店裡的電話亂打電話被她媽媽發現了。

從曉欣記事起,她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懂事,不哭不鬧,不耍小脾氣,不會鬧著要什麼東西,甚至是青春期,曉欣也幾乎沒有叛逆期就過來了。

父母們習慣於管控孩子看得見的“品質”:禮貌、乖巧、聽話,因為立竿見影、坐等可取。

但孩子成長過程中最珍貴的“品質”:自控、負責、判斷,都需要長久的時間來進行潛移默化。

或許在家長們的催促聲中,孩子的動作貌似變快了,但是他對自己時間管理能力的掌握卻是越來越慢了。

希望父母們都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不要被眼前的那點蠅頭小利而迷惑。

我催他,唬他,責備他,甚至狠踢他,但孩子已喘著氣,流著汗,受了傷,往前爬……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開始跑得太快,後勁就會不足,結果讓別人後來居上。

這樣孩子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遠。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不妨讓他慢慢來。

說教,不如身教。

讓孩子學習,不如父母先來學習。

是花就有期,哪有說開就開的,多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陪他綻放、等待。

最後,給大家分享朗讀君之前的一篇漫畫《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催他,唬他,責備他,甚至狠踢他,但孩子已喘著氣,流著汗,受了傷,往前爬……

我催他,唬他,責備他,甚至狠踢他,但孩子已喘著氣,流著汗,受了傷,往前爬……

我催他,唬他,責備他,甚至狠踢他,但孩子已喘著氣,流著汗,受了傷,往前爬……

我催他,唬他,責備他,甚至狠踢他,但孩子已喘著氣,流著汗,受了傷,往前爬……

掌門1對1,用心做教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