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孩子看到什麼都想買怎麼辦?家裡一定有人說過這句話

2021-06-05由 梅林林林 發表于 母嬰

孩子3歲後,老媽子最害怕聽到哪句話?

“媽媽,我要!”

路過玩具店,要買玩具;

路過冰淇淋店,要買冰淇淋;

帶到星巴克,以為跟小孩沒什麼關係,他們的慧眼,一眼就能看中放到角落裡的棒棒糖;

路過水果店,五穀不分的熊孩子,倒是一眼能看中店裡最貴的水果…

朋友千媽,最近就中招了。

最近千媽和我訴苦:我女兒那天要吃橙子,買了三個,居然要三十塊。

孩子看到什麼都想買怎麼辦?家裡一定有人說過這句話

她這麼哭窮,我第一時間是理解無能的:這可是給孩子報了7個興趣班的媽,三十塊的水果錢還能捨不得?

可還沒等我問出口,千媽就給出了自己的理由:

“三十塊錢買三個橙子,吃一次當然可以,天天這樣誰吃得消?

再說了,她想要什麼我就給她買什麼,她的自控力會變得有多差?你敢想嗎?”

所以千媽現在的策略是,每次孩子說想吃,就會讓她忍到週末或者完成一個任務才能吃。

千媽對此非常得意:

這樣既鍛鍊了孩子的忍耐力,又省了錢,不是一舉兩得嘛。

每週完成任務,才能得到一次“水果自由”,在我們看來對孩子實在是一種折磨,但千媽卻好像發現了新大陸,覺得現在孩子就缺這種自控力,應該這樣磨練磨練,才不容易被誘惑。

孩子看到什麼都想買怎麼辦?家裡一定有人說過這句話

於是,這種磨鍊就從水果開始,延伸到了生活日常。

記得有次大家約著帶娃逛商場,孩子們想要買個玩具。

別的孩子都去選了,就看見小千在那憋著淚,沒動靜。

一問才知道,是她媽和她說:如果你這次能忍住不買,那等你過生日了,就給你買一直想要的平衡車。

我問千媽,你閨女生日在年底,這得忍多久啊。

這一問,又給了機會讓千媽重申她的觀點:這就是訓練孩子的忍耐力啊。

可千媽這招,真的有讓小千的自控力變好嗎?

孩子看到什麼都想買怎麼辦?家裡一定有人說過這句話

她前幾天來和我彙報了小千的最新情況:

孩子也不知道怎麼回事,讓她帶吃的和同學分享,結果半路上都自己吃掉了;

自己家裡明明就有的玩具,看見別人在玩,都會想辦法去討來玩。

最糟糕的情況是,前兩天還因為兩塊壽司,錯失了一場幼升小面試。

那天去一所小學面試,小千被分到了製作壽司的活動。千媽還覺得挺放心的,孩子平時動手能力挺強,做個壽司不是問題。

不過這項面試還有另外一個要求:

校長和孩子們說,做完的壽司要帶回家吃哦。

所以當娃手裡拿著一塊、嘴裡嚼著一塊壽司蹦蹦跳跳走出來時,千媽懵了。

孩子看到什麼都想買怎麼辦?家裡一定有人說過這句話

畢竟這才是這道面試題的終極考驗:

校方認為沒當場吃掉壽司的孩子,可能會更優秀。

這種簡單粗暴的選人法,固然有它的問題,但是這次失敗的面試經歷後,千媽終於開始反省了:這種用“超長待機法”培養孩子自控力的心態,真的對嗎?

當然不對。

孩子看到什麼都想買怎麼辦?家裡一定有人說過這句話

4歲前的孩子由於前額葉皮層沒有發育完善,是不可能有這種超常的自控力的。

比起時間線超長的訓練自控力,自己動手穿衣吃飯、整理玩具,才是符合4歲孩子年齡狀況的自控力練習。

這個階段讓他們穿脫衣服、自己吃飯,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一件需要耐心去學習的事情:

穿錯褲腿就要脫下來,重新再穿;鞋子塞不進,就要耐心揭開粘扣再穿進去;勺子兜不住丸子,就得反覆嘗試。

日常生活中發生的這些小挑戰,只要大人不代勞不催促,孩子自然會放慢速度,耐著性子地琢磨,實在不行的時候家長再搭把手。

假以時日,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耐性,自然能被培養起來。

換句話說,

4歲後孩子可以開始有意識地進行自控力的培養

,但前提是:

放下你急功近利的心。

如果明明有時間精力,卻非要要放大招“鍛鍊”孩子,只會讓孩子對物質、對人際關係產生匱乏感。

孩子看到什麼都想買怎麼辦?家裡一定有人說過這句話

這裡,給大家三則小提醒。培養自控力,這幾個坑不能踩:

1

給孩子承諾,卻總辦不到

比如和孩子說自己吃飯不玩手機,沒做到;承諾孩子週末帶她去玩,總是爽約。

孩子從父母那裡學不到自制,收不到反饋,次數多了就會讓孩子缺失信任感。

既然守規矩等不來自己想要的,那為什麼還要控制自己?

2

和缺覺的孩子,談不了自控

睡眠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尤為重要,睡眠不足的孩子情緒容易焦躁,注意力也很難集中。

對於大腦而言,缺覺和輕度醉酒的狀態一樣,在那種狀態下,大人都會毫無自控力,更不要說孩子了。

3

獎勵換來的自控力,是假的

孩子忍住沒看電視,就給顆糖;孩子忍住沒吃糖,就給買玩具。

結果呢?就是沒了獎勵,孩子就不幹了,甚至為了獎勵撒潑打滾。

賄賂孩子這件事,很多時候是走不通的。

這個時候,不如教給孩子一句自控力口令:我要等一等,我能等一等。

幫助孩子擁有能力,讓孩子相信面對狀況,自己有解決的能力,這才能驅動孩子內在的自控力。

其實,孩子自控力的基礎,是安全感和信任。而這些,來自於父母表裡如一的愛和以身作則的榜樣效應。

咱們的前乒乓球總教頭劉國樑,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女兒決定學球的那一刻起,劉國樑像管理球隊一樣,從小就給女兒立規矩,每星期至少要有一兩次。

他也會陪女兒一起打球,讓女兒把打球當成一種習慣,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多苦多累。

孩子看到什麼都想買怎麼辦?家裡一定有人說過這句話

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得先做一個那樣的人。

而當你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滿足,並且看到爸爸媽媽願意陪著自己一起忍受困難,那困難就不會變得那麼可怕。

比起外在的控制,驅動孩子內在的自控力,將自控自律變成孩子長期的生活方式,才是更有價值的事。

在你的言傳身教之下,孩子也會生出責任感,勇敢面對屬於自己的挑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