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孩子熱衷“追逐打鬧”怎麼辦?

2021-05-31由 浙心理 發表于 母嬰

從孩子上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好像每個學校,每個班級的班規都包含這麼一條:“下課期間不要追逐打鬧!”簡直流水的學校,鐵打的班規。這條規矩不僅僅只存在於學校,也存在於很多父母長輩對孩子的日常管教裡。似乎“追逐打鬧”是個貶義詞,是個錯誤的行為。事實真的如此嗎?

孩子熱衷“追逐打鬧”怎麼辦?

追逐打鬧遊戲是孩子與同伴之間自發產生的、愉快的、無外在目的與攻擊性的,伴有“大笑”等誇張表情和打鬧、逃跑、追逐、踢、推、拉等動作的嬉戲行為。其實追逐遊戲中孩子去跑去跳,對孩子的柔韌性、靈敏性、肌肉力量、骨骼強度都有顯而易見的好處。

很多孩子上課扭來扭去,做作業歪歪唧唧,因此被貼上多動症的標籤,被懲罰做不完功課不準起身。家長不瞭解,其實很多這種傳統上稱為“坐不住”的孩子是因為生理的原因,他們核心肌肉耐力不足,無法長時間的挺直腰背。可是上課時間那麼久,作業那麼多,總是要坐在那裡的。於是他們只能彎腰駝背,這種姿勢的缺陷就是導致肺部不能充分開啟,這樣他的呼吸就會變淺,帶入肺部的氧氣不足,從而大腦的氧氣消耗迅速,最終反映到老師家長眼裡的結果就是——這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多動症!

孩子熱衷“追逐打鬧”怎麼辦?

追逐打鬧遊戲是孩子自發探索出來的遊戲方式,也是是一種具有社會交往性質的親社會行為。對兒童身體、認知、社會性、情緒等方面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我們憑什麼不許孩子追逐打鬧?

不可否認,追逐打鬧遊戲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或出現安全問題。但很多時候,學校和家長都為了方便管教,亮著著“安全第一”的紅牌,採取制止或忽視的應對方式,粗暴直接地制止了孩子的自發遊戲,剝奪了孩子游戲的快樂。對待孩子的追逐遊戲,我們成年人應該做的,不是“簡單、粗暴、直接、有效”地大吼一聲:“不準追逐打鬧!”我們要做的很多。

孩子熱衷“追逐打鬧”怎麼辦?

第一,提供安全的環境,保證遊戲活動時間。

提供安全的遊戲環境,比如場地,操場、草地。無障礙或有防護的室內等等。道具和服飾也需要注意,比如危險的玩具不能玩,不能穿帶繩子的連帽衫玩滑滑梯等等。

孩子熱衷“追逐打鬧”怎麼辦?

第二,避免“追逐打鬧”發展成“霸凌”。

追逐打鬧說到底還是一種遊戲,如果是霸凌事件,我們就要立即出面採取干預措施了。這兩者堅決要分清。

第三,最重要也是最難的是觀察和引導。

看孩子們做什麼,怎麼做,為什麼這麼做,優點在哪裡,不足又在哪裡,有沒有隱患。帶著思考去這樣觀察,才能更好地談教育。我知道這很難,因為這需要我們很多很多時間和精力,去理論學習、去踐行、去陪伴、去反思、去調整。

孩子日常熱衷的都屬於初階的追逐打鬧,沒什麼目標和規則。我們可以幫助孩子設定更加高階的專案,如:木頭人、警察和小偷、紅綠燈等等遊戲中的追逐,對孩子的益處就更多了。角色的選擇和分配、如何管理和配合他人、甚至連橫合縱、打擊敵人壯大自己……這些遊戲增強邏輯思維能力、組織計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這其實就是一種生動的情景教育,他們會透過這種方式認識自己、感受他人、認知世界。

在這裡,推薦給各位家長一個好玩的追逐遊戲模式:“揪尾巴”,適合5-10歲的小朋友和家長一起玩,場地可以是操場、草地,也可以是寬敞無障礙的室內(安全考慮可以鋪上泡沫墊)。

遊戲前準備一些彩色的紙條和畫筆,家長扮演上帝,一名小朋友扮演獵人,其他小朋友扮演小動物,每個小朋友為自己的角色繪製一條尾巴。然後上帝劃定小動物的安全區,安全區內每次只能呆五秒,一輪遊戲只能去三次。

遊戲開始後,獵人就去抓小動物的尾巴,在安全區內,小動物受到保護,獵人無法進入安全區,雙腳踏入安全區的小朋友,即使被獵人鉤到尾巴也不作數,失去尾巴的小朋友退出此輪遊戲。獵人和小動物要時刻關注上帝的時間指令,上帝“白天”指令,就馬上動起來,“黑夜”指令就馬上停下來,保持當前姿勢不能動,犯規三次的小動物失去尾巴。

規則講解之後,確認大家都理解了規則,可以點名讓小朋友複述規則。6分鐘結束一輪遊戲。下一輪可以挑選在上一輪遊戲期間表現最規範的小朋友扮演遊戲的獵人。遊戲進行3輪。遊戲結束之後坐下來休息,還可以跟孩子進行簡單分享與總結,比如問問孩子“在剛才的遊戲中,你有什麼感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