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吃包子嘍!這三種淄博版的小包子,你最喜歡哪一種?

2022-06-23由 淄博故事 發表于 美食

博山城的早餐最豐富、最好吃,最合北方人的口味。

小時候雖然住在博山,但家裡窮,沒有吃過“館子”。可是早餐還是時有在外面吃的時候,是吃的最多的是油條、煎包和火燒。這些小吃在外地都有賣的,但博山的獨具特色,而且一家一個樣,吃起來味道特香美,不愧是魯中地區的“美食之城”。

吃包子嘍!這三種淄博版的小包子,你最喜歡哪一種?

三十年前,我去上海出差,吃不慣米飯,到處找不到賣麵食的。一日,在淮海西路忽然發現有個小店鋪賣“生煎饅頭”,欣然來了一小籠。上來之後發現,那核桃般大的“饅頭”根本不是咱們山東的大饅頭,它類似於博山的煎包,但形狀、味道和博山煎包有著天壤之別。餡子好象是絞肉機絞的,全是一個肉疙瘩,很少有青菜,那肉黏糊糊的、白花花的,還是甜的。我僅咬了一口,“胃口”全無,那不是咱“山東大漢”吃的!

江浙一帶的生煎饅頭也叫“生煎包”。它是用輕度發酵的面做皮,餡心以鮮豬肉加皮凍為主,也有加雞肉或蝦仁的,用平鍋先煎後添水蒸煮;出鍋時,在包子上點綴些黑芝麻和蔥花好看。

博山的煎包分為油煎包和水煎包兩種,飯店裡賣的多是油煎包。

博山油煎包的特點在於:一、使用發麵製作,鬆軟暄和,老少皆宜;二、餡子是搽餡,調料入味均勻,吃起來爽口;三、無論素餡還是肉餡,離不開粉條,這粉條性溫易隨主料入味;四、調料離不開蔥、姜、蒜,更不能缺花椒麵,醬油是主打,醬香味特濃。五、包子上鍋後要撒淋麵糊水,油煎後黃橙橙包子的色相盈人,食慾增加。

油煎包的製作並不麻煩,主要是掌握好餳度、料量、火候,還要有足夠的揉捲功夫和酵餳耐性。

傳統的博山油煎包多是肉搽餡。豬肉一般選用三分肥七分瘦的五花肉,最早的西關那家煎包鋪為了創“牌子”,都是訂買豬後臀尖的那塊五花肉(優質的五花肉,手摸略微有沾手感覺,肉上無血,肥肉、瘦肉紅白分明、色澤鮮豔)。用刀把豬肉切成細丁,上鍋熱花生油後,倒入肉丁翻炒即熟時,加入蔥、姜和醬油煸炒熟後出鍋(注意:只放醬油不放鹽)。選用當地的上好地瓜粉條,鍋內水燒開煮幾分鐘後撈出,稍涼切碎成末(記住不要用涼水浸泡,那樣容易抽搐,粉條不軟和,但可以用醬油醃製幾分鐘)。再把要加入的青菜(多是韭菜,也有用芹菜或甘藍的)切成末或細丁,現包現拌,隨拌隨包。不要忘記放足量的花椒麵,濃郁的花椒味和醬香味是博山油煎包的重要特色。

所用發麵,和普通火燒、蒸包的面一樣需要長時間地餳發。不過,做煎包的面要和的稍稀軟一點(有的人在和發麵時還會放少量的熟油,使其更加光滑)。

煎包的面要大發多餳,麵皮無摺包捏,包口朝下。用平底鍋(博山人常用的“鐺鍋”最好)煎烙,入鍋前先在鍋底抹油,熱鍋成排擺放。放包子時用手滑轉一下,使其底部油麵均勻,排擺最好密實一點。然後在包子上淋刷少量的熟油,把火開大進行必要的煎烙,包子挺妥後轉中火,將面汁兒(水和麵粉按照十比二兌成),倒入鍋內(汁兒到包子的四分之一處為宜),煮開後轉小火,蓋上鍋蓋悶蒸。中間注意觀察火候,時而轉動平底鍋,防止火焰著鍋不均,待面汁兒 幹、鍋底的油把包子煎至金黃色時,蒸包即熟。這先烙後燜的時間也就十分鐘。

那黃澄澄、金燦燦的油煎包,剛出鍋冒著白白的蒸汽,油滋滋啦啦地響著,滿屋飄著蔥花味、花椒味、醬香味,煎包還沒有到口,那“饞蟲”就衝出來了。

吃包子嘍!這三種淄博版的小包子,你最喜歡哪一種?

油煎包也有素的,也是搽餡,也少不了那地瓜粉條。制餡時先把豆腐、木耳分別切碎,炒勺熱油放入蔥薑末,煸炒豆腐,待豆腐挺妥時加入海米、木耳,炒至金黃色出鍋涼透,再加上香油、醬油、鹽、花椒麵拌勻。也可新增芹菜或韭菜等青菜成餡。

博山油煎包講究色香味俱全。在出鍋時把盤子(或託板)扣到煎包上,這一倒翻,定是煎包的底面朝上,那蟬翼般、金黃色的油麵脆皮,著實好看,讓人味蕾大開。

剛出鍋的油煎包,配上一碗熱油粉,就著酸鹹菜,不時地蘸上點正堂醋蒜泥,酸溜溜、鹹漬漬、香噴噴地結束了一頓早餐……

博山人快樂的一天就從這頓飯開始了。

博山水煎包有點象油煎包,用料和製作工藝與油煎包大體相似。博山人各有各的特色和獨家秘方,做的煎包也是一家一個樣,一店一個樣。所以,水煎包和油煎包沒有嚴格的區分標準。這也是許多博山人說:“飯店做的是油煎包,家庭做的是水煎包”的緣故。

水煎包,是中華大地的特色傳統風味小吃,起源於東京汴梁城,在華北和中原地區頗為流行。根據其餡料的不同,可分為素煎包和肉煎包,“牛肉水煎包”比較受歡迎。河南平頂山市焦店村的水煎包最為知名,另外,我省的菏澤水煎包和利津水煎包也富有盛名。

水煎包有點象天津的鍋貼,但餡料、包樣以及製作順序大同。鍋貼是扁長對角包摺,煎蒸時要二次下漿。水煎包是發酵面,鍋貼是水調面,水煎包皮更暄軟。粵港澳地區的水煎包個頭較小,一般作為點心食用。

吃包子嘍!這三種淄博版的小包子,你最喜歡哪一種?

博山水煎包,多為素餡,很少有牛肉餡子的。它的餡子和油煎包一樣是粉條打底,另加花椒粉出香味,一般是放醬油不放鹽,香油拌調。還有的加蝦皮和木耳,如果加豆腐或豬肉,也需要先切丁煸炒。

博山水煎包的個頭比油煎包大一點,有點象秋天烘柿子那麼大小。在煎烙時,不要求包口必須朝下襬放。也有不少人是扁長對角包摺,形狀象一把捂的大水餃。在往鍋裡擺放時,間隔可以稍大一點。倒麵糊水要比油煎包多一點,可以不往包子上淋刷油。煎蒸的時間略長,控制在十一、二分鐘為宜。

吃包子嘍!這三種淄博版的小包子,你最喜歡哪一種?

博山人也把水煎包稱為“水煎火燒”或“水仙火燒”。有的人在製作時還會兩面煎烙,這樣更容易熟,麵皮酥脆更好吃。不過,製作包坯時要按壓的稍扁一點。

現在,飯店或地攤上賣水煎包的很多。博山的水煎包餡料講究,麵皮酥軟,口感醬而不鹹,麻而不嗆,香而不膩,味道鮮美極致。您有機會到博山時,不妨親臨嘗一嘗。

北方人普遍愛吃麵食,製作的花樣繁多,比如饅頭,花捲,麵餅,包子,這些都是北方人餐桌上必備的主食。包子以蒸包為主,不管是油煎包還是水煎包,都屬於包子之列。

另外,還有一種包子叫“灌湯包”。灌湯包,顧名思義,就是餡子裡面含有湯汁較多的包子,是咱們漢族的特色小吃。早在北宋市場上就已有叫賣,當時稱作“灌漿饅頭”或“灌湯包子”,汴梁城(開封)的灌湯包最出名。

灌湯包製作原料主要有面粉、肉皮凍和五花豬肉。吃灌湯包子,湯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餡次之,麵皮次次之。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吃之,有種把北國吃麵、吃肉、吃湯的美味一體化,三味組合更增加食慾。

開封灌湯包風味獨特,湯包潔白如景德鎮陶瓷,皮薄有透明之感。吃之,內有肉餡,底層有鮮湯。開封人吃灌湯包子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先開窗,後喝湯,再滿口香“。

揚州灌湯包是長江下游地區的名點。它鮮香肉嫩,皮簿筋軟、外形玲瓏剔透、湯汁醇正濃郁、入口油而不膩。揚州灌湯包做的最好的是“三春”(富春、冶春和錦春),他們的包子皮薄透亮,用手指捏住包蒂輕輕往上一提,濃濃的醬汁在裡面微微振動,煞是好看。

吃包子嘍!這三種淄博版的小包子,你最喜歡哪一種?

揚州人早上起得很早,不趕著上班的人早起喜歡到茶樓喝茶、吃一籠灌湯包,用吸管“滋滋”地慢慢啜著濃濃的湯汁,輕輕咬開面皮,細嚼著醇香的肉餡,美味妙不可言。

天津狗不理包子,是“天津三絕”之首。狗不理包子以鮮肉包為主,兼有三鮮包、海鮮包、醬肉包、素包子。它的面、餡選料精細,製作工藝嚴格。用鮮豬肉加適量的水,佐以排骨湯或肚湯,加上小磨香油、醬油、薑末、蔥末、花椒粉等調拌成餡料。包子皮用半發麵,在搓條、撮劑之後,擀成薄厚均勻的圓形皮。包入餡料,用手指精心捏折(每個包子都不少於十五個褶),同時用力將褶捻開,褶花勻稱,如白菊花形,最後上爐用硬氣蒸制而成。剛出籠的包子,鮮而不膩,清香適口。

狗不理包子屬於灌湯包之列,但它的湯汁濃稠而少,又近似於普通的蒸包。

北京前門大街上“都一處燒麥館”的燒麥,用料精細,做工精湛。其製作過程與眾不同,從燙麵、和麵、走錘到蒸好上桌,需要經過六至七位師傅的手,共十四道工序。其中,重要的步驟多是純手工完成。燒賣上的褶皺多達三十餘個。燒麥的花邊褶皺層層疊疊,宛如一朵朵精美的絹花,皮薄餡滿,鮮香爽口,醇面不膩,味道極好。

吃包子嘍!這三種淄博版的小包子,你最喜歡哪一種?

真正的京都“吃貨”到了都一處燒麥館,除了燒麥還必點炸三角(都一處歷史上經營的第一個菜品)。這炸三角乍看上去很平常,像油炸過的小湯包,但老“吃貨”們都知道,京城此家最佳。

燒麥是一種以燙麵為皮、裹料餡上籠蒸熟的包子。其頂端不封口,形如石榴,蓬鬆束折似花。成籠上桌,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兼有灌湯包與鍋貼之優點,但與灌湯包差別不小。

地道的灌湯包應是清真食品,一般為牛、羊肉餡,也有素餡。

博山灌湯包別具特色,多為豬肉餡。它既有揚州灌湯包皮簿筋軟透亮、湯汁醇濃可汲的特點,又有狗不理包子肉鮮而不膩、汁濃而不澀的妙處。

博山灌湯包注重皮靚、餡精、好火候。豬肉餡多選用七分瘦三分肥,用蔥姜和五香粉加高湯調餡,再加早已浸泡好的花椒水和老抽醬油(最好是老博山正堂醬油); 拌餡子時朝一個方向攪,用力輕柔勻和,讓餡子成條成絲上勁,把湯、水、料全部揉和到肉裡,這樣吃的時候肉餡才筋道有嚼頭。注意這重要的一步,就是事先要用豬皮做出肉凍,包的時候在餡子裡放上一小塊,這樣蒸熟的包子才能灌湯。包子皮要擀的邊薄心稍厚一點,捏摺小而均勻。熱火上鍋,層層擺好。在高溫作用下,肉慢慢收縮,已滲到肉中的水份會逐漸淅出。剛一出鍋,那水晶般的麵皮裡裹著濃湯飄肉丸,就像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食用價值。極美,極美!

吃包子嘍!這三種淄博版的小包子,你最喜歡哪一種?

湯汁鮮美,肉餡筋道,食之香而不膩,回味無窮。這就是博山灌湯包了。

食之如此精美的灌湯包,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喝湯”,然後趁熱咬上一口,滿口噴香。不是地道的“吃貨”說不定會出洋相,燙嘴傷舌是經常的事,弄不好,湯汁四濺驚到了旁人。

吃灌湯包最經典的搭配是來一碗小米稀飯、蘸著老博山正堂香醋(不要忘記了點上幾滴香油)、就著紅皮大蒜。

最早的新建一路灌湯包最有名。沒有吃過新建一路灌湯包的人,不是真正的老博山城裡人。

有人說:灌湯包:皮如小說,包容多;餡兒肉圓,如散文;湯如詩歌,是精華。

我說,博山美食就是一本精美的寶書。即使你吃了油煎包、水煎包或灌湯包,也就才讀了其中的隻言片語。

要想“讀”懂它,那就要到博山去,多嘗、多品、多吃。

來自內容合作平臺 心語拉呱,特此致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