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清代蒙古喇嘛寺廟收入及來源

2022-09-22由 古今政史 發表于 歷史

內蒙古地區的喇嘛教作為藏傳佛教的一支,從13 世紀後期,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扶持下,傳入蒙古地區。由於各方面條件限制,元朝統治時期, 喇嘛教一直是宮廷貴族信仰的宗教,在蒙古族一般民眾中,未能紮下根基。

清代蒙古喇嘛寺廟收入及來源

16 世紀後期,在阿拉坦汗的倡導和扶持下,喇嘛教在蒙古地區廣泛傳播和發展起來,為以後的更大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17 世紀中期始,在清朝統治階級和蒙古封建貴族的扶持下,喇嘛教在蒙古地區發展到鼎盛時期,從康熙到嘉慶年間,內蒙古喇嘛教寺廟和喇嘛人數發展到最高峰。清朝中期,內蒙古喇嘛教寺廟約有1800 多座;喇嘛教人數約有15 萬人。經200 餘年的傳播和發展,喇嘛教深入到整個蒙古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領域之中,對蒙古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寺廟經濟的發達和衰弱是喇嘛教興衰的重要標誌,也是喇嘛教政治勢力的重要體現。

由於清代喇嘛教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與其相適應的,喇嘛教寺廟的經濟實力也有了很大發展,大寺廟和呼圖克圖、葛根等上層喇嘛,都佔有很多土地、牧場、牲畜、房屋、商號,在蒙古地區經濟中,佔據很大優勢。有的大寺廟、大呼圖克圖、葛根已成為蒙古地區最富有的階層。例如喀爾喀地區,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擁有牲畜達14 萬多頭,而喀爾喀地區各愛瑪克的王公貴族中,最富有的也超不過5 萬頭牲畜,喇嘛也就成為最吃香的行業。

清代蒙古喇嘛寺廟收入及來源

內蒙地區也是如此,各大寺廟和大呼圖克圖、葛根等上層喇嘛擁有的財產, 遠遠超過了各旗王公貴族和富裕戶的財產。列舉一些大寺廟擁有財產的情況。

1.包頭五當召

,管轄牧地有: 東西長約75 公里, 南北寬約40 公里。據1925 年統計, 在這塊地區內,有寺廟耕地4000 餘頃, 每年收銀洋租6000餘元,收租糧1985 石。此外,還有1 處煤礦,大片森林和牧場,寺廟共有牲畜,牛馬1000 頭, 羊20000 餘隻。

採礦業和礦租

,從1914 年開始,五當召在石柺地區,與民漠南公司、大礦業有限股份公司、廣興礦業有限股份公司等聯合開發煤礦,寺廟從中分得紅利11 成。這是一筆很大的收入,每年約得分成:煤40 多萬斤,現洋10 餘萬元。

2.呼和浩特席勒圖召

,據民國初年調查, 在出租房屋2000 多間,擁有耕地20000 多畝,擁有大小牲畜10000 餘頭,在大青山北召河南區,擁有管轄大片牧場,即希拉木倫蘇木全境為該廟所屬牧場。

3.阿魯科爾沁旗德博勒廟

,據1946 年計, 擁有耕地20000 畝,牲畜,羊4800 只、牛1700 頭、馬1000 匹、駱駝700 峰、豬500 口。經商資本313 萬銀元。畜群放蘇魯克10 多戶,有阿勒巴特48 人,僱工人數達809 人。據1957 年的統計,內蒙古地區各寺廟及呼圖克圖、葛根等上層喇嘛擁有牲畜達60 餘萬頭。其牲畜最多的寺廟有:烏蘭察布盟達爾汗旗的貝勒廟百靈廟 50000 頭;四子王旗的錫拉木倫廟20000餘頭;包頭的五當召30000 餘頭; 錫林郭勒盟的貝子廟30000 餘頭;呼倫貝爾盟的甘珠爾廟20000 餘頭。

清代蒙古喇嘛寺廟收入及來源

清朝統治階級不僅在政治上支援喇嘛教的發展,而且在經濟上也大力扶持喇嘛教的寺廟、呼圖克圖、葛根等上層喇嘛。清廷給大寺廟、呼圖克圖、葛根賜賞阿勒巴特、土地、牧場、銀糧等數目之大,都表明對喇嘛教的巨大支援和鼓勵。如對呼和浩特的勒圖召、大召、小召、包頭的五當召等大寺廟、大呼圖克圖、葛根均賜賞大批阿勒巴特、大量土地、牧場和牲畜,有的是清廷直接賜賞的,有的是在清廷指意下批准贈送的。

清廷為了扶持發展喇嘛教,對北京、瀋陽、承德、呼和浩特、多倫諾爾和錫勒相簿倫各寺廟的喇嘛都有定員規定,按定員數目發放錢糧。如錫勒相簿存倫喇嘛,定員1000 人,每年發給白銀1000兩,羊1000 只、米1000 斛。1721年規定,北京各寺廟喇嘛定員為938 人,每年拔銀13175 兩。1736 年福佑寺建成後,規定住廟人數為340 名,自此, 駐京喇嘛人數增至1278 名,每年按此數發給錢糧。阿勒巴特是指終身為寺廟、呼圖克圖、葛根繳納賦稅和服勞役的人,阿勒巴特不同於藏區的農牧奴,有一定人身自由,主人不得買賣和私用大刑,但可以贈送、賞賜和奉獻, 阿勒巴特終身為寺廟耕種土地,只許留少量的口糧;充當牧工, 工費僅能維持生活;3繳納沉重的賦稅,而且主人還可以沒收其財產;另外還有明目繁多的臨時攤派。

蒙古五公貴族為表示對喇嘛教信仰的虔誠,亦從經濟上大力扶持喇嘛教。他們把自己的阿勒巴特、土地、牲畜及金銀財物奉獻給寺廟和呼圖克圖、葛根。這也是寺廟和上層喇嘛經濟的重要來源之一。如 呼和浩特席勒圖召的六世呼圖克圖在喀爾喀車臣汗部一個貴族家中轉世後,為這個呼畢勒汗,在大青山北建立了普會寺, 併為席勒圖召帶來了幾十戶阿勒巴特、幾千頭牲畜和大批財產,土默特旗衙門又劃給了大片牧場作為供養之地。包頭五當召的大片土地、牧場、礦產與阿勒巴特戶,,是經理藩院和綏遠將軍衙門批准,由土默特旗和烏蘭察布盟茂明安旗、烏拉特東公旗三旗之間的界地劃給的。哲里木盟莫力廟的大片牧場和阿勒巴特戶是達爾汗旗的王爺奉獻的。

清代蒙古喇嘛寺廟收入及來源

此類例項,在內蒙古地區是不勝列舉的,蒙古族王公貴族、富戶常常把自己的土地、牧場、牲畜、財寶,奉獻給寺廟和呼圖克圖、葛根,如獻牲畜,少者幾十頭、幾百頭、上千頭、多者幾萬頭,獻銀兩,少者幾百兩,多者幾千甚至幾萬兩。呼圖克圖、葛根等上層喇嘛,是喇嘛教中的最高權威者。各寺廟的呼圖克圖、葛根,每年每月,有的每天都有大量收入。由於蒙古王公、貴族、官僚、地主、牧主及普通訊教群眾常常請呼圖克圖、葛根講經、祝壽、祝福、祝平安、供佛、追悼亡靈等佛事活動,信徒群眾根據自己的身份、財力狀況,要給呼圖克圖、葛根贈獻大量佈施。

另外呼圖克圖、葛根規定按年度、季度、甚至按月進行法會活動。在法會期間,各旗王公貴族、地主、牧主等富戶以及信教群眾,不遠千里來叩頭、朝拜, 並根據自己的財力狀況,奉獻大量牲畜、金銀財物。

清代蒙古喇嘛寺廟收入及來源

有的影響大、地位高的呼圖克圖,周遊各地,舉行“丁科爾旺”之類大型講經法會,前來聽經叩頭的信徒,不計其數,有的2 、3 萬,多達10 餘萬人。貴族、富戶奉獻,信徒群眾奉獻,其所得收入驚人。例如,章嘉呼圖克圖、土觀呼圖克圖、察罕達爾汗呼圖克圖、乃吉託章呼圖克圖、甘珠爾瓦呼圖克圖等,每週遊一次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伊克昭盟等地,都能得到1 、2 萬頭牲畜,幾萬———幾十萬元銀元,另有元寶、金條、珍品首飾等貴重物品,不計其數。寺廟和呼圖克圖、葛根的募捐,是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每遇修建寺廟,製作佛像,或呼圖克圖、葛根轉世、坐床慶典以及其他重大活動,需要大量費用時,寺廟以呼圖克圖、葛根名義,給各旗札薩克王公去函,或專派能幹的喇嘛前去,請求幫助,為寺廟募捐。這樣富戶要根據自己的定產財力狀況,盡力將自己的金銀、財寶、糧食、牲畜奉獻出來,遇有奉獻過少的,王公派來官員追問, 如有表示不滿或反對者,札薩克官府予以處罰。這種在本旗或就近幾個旗的範圍內的募捐活動的收入,遠遠超過信徒自願奉獻的數目。

在寺廟中,喇嘛化緣的收入是也重要收入來源之一,尤其是對沒有土地畜群、牧場、商號等收入的寺廟,化緣是其財源的重要來源。喇嘛們外出化緣時,需帶很多哈達、捺著寺廟的印件、用紙包好供過費的“奉佛福倉”、果品街物贈施主,爾後說明來意———化緣。施主接受禮物後,要根據自己的財力狀況,要以牛、馬、羊等家畜或金銀財物進行施捨。凡是喇嘛登門化緣的戶,一般少者送羊一隻,對於富戶有贈十幾只的,也有上百隻的。

錫勒相簿倫三大寺廟在庫倫鎮、瀋陽、海拉爾、開魯、奈曼等地, 開設商行七、八處, 經營皮毛、綢緞、布匹、糧食、燒酒和銀行等,年收入達數百萬銀元。

科左中旗莫力廟第四世葛根阿旺圖布丹在張作霖的支援下,出賣土地、大做買賣。在通遼市興建房屋,開設賭場,經營燒酒、當鋪等,並把酒發往草地,強制分攤銷售給牧戶,10 斤酒1只羊,40 只斤酒1 頭牛或一匹馬, 強制旗內牧戶買他的酒,牟取暴利。

阿魯科爾沁旗德博勒廟的塔爾巴喇嘛是遠近聞名的鉅富,他所經營的商業,除在本旗有畜產品加工、農產品加工廠、百貨棧、磚瓦廠、飯館、客棧、當鋪等商號外, 在開魯縣需開設“德利元”、“德利廣”等兩上大商號,還在開魯縣城內各大商行投資入股,獲得鉅額利潤。

以上列舉的為少數大寺廟所做大買賣的情況,至於其他中小寺廟做買賣也很普遍,方法是將蒙古地方的牛、馬、羊及畜產品運到瀋陽、錦州、北京、天津、張家口等地出售,買回那裡的綢緞、煙茶、首飾品和馬具、家用器皿等貨物,出賣給牧民,從中牟取利潤。另外還寺廟把牲畜放到牧民家代放,按比例分成;由於清政府的大力扶持,給寺廟以很多經濟優待的特權,如不徵賦稅或少徵賦稅等,使得寺廟的經濟勢力很大,所以全區大部分地區,許多寺廟所佔的土地、牧場、牧畜都超過了當地盟、旗封建領主私人佔有的數目。所以清代喇嘛教寺廟變成了蒙古地區最富有的地方,上層的喇嘛同世俗封建領主一樣是最富有的階層。

到了1945年,根據內蒙古自治區有關部門和有關研究人員經過考察、調查的數目,內蒙古地區廟約1366座,喇嘛人數約6萬人。

內蒙古自治區各盟、市寺廟、喇嘛人數統計表

清代蒙古喇嘛寺廟收入及來源

另外:清代屬於內蒙古卓索圖盟的土默特左、右旗屬哲里木盟的郭爾羅斯前、後旗有寺廟36座,這樣解放初期內蒙地區實有寺廟約有1408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