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農民沒有被犧牲,現在的農業只是過渡階段

2022-09-18由 李轉型策略課 發表于 歷史

張捷和溫鐵軍都是廣受歡迎的大V,最近張捷開始針對溫教授的一些言論展開批評,主要焦點在於:溫教授認為農民在中國過去幾十年特別是前三十年發展中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張捷認為前三十年是包括農民在內所有人努力才打下後來的發展基礎,不能認為是國家犧牲了農民和農業,用來發展工業化,溫教授之言有挑動階層矛盾之嫌(大意如此)。兩位大咖講的都有些道理,那麼究竟誰對誰錯?

總體來看,前三十年農業確實是經濟發展主體。公社時代大興水利,到包產到戶糧食增產,為國家發展打下了基礎。後來開始城市化工業化,很多農民工進城,農業開始走下坡路,朱總理時代有一個叫羅昌平的上書中央:農村真慘,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引起國家重視,開始用工業化成果反哺農村。後來就有了精準扶貧和美麗鄉村建設。

現在,絕大部分農村都是不錯的。農民種地得到很多補助,也實現了小型機械化,一戶種十幾畝地輕輕鬆鬆,雖然不能帶來多少收入——這是因為小農經濟沒有規模效益決定的,但大部分農民不會死守土地,能透過其他零工獲取更多收入。有很多農民已經洗腳上田,離鄉離土,變成了城市居民。一部分靠自己,一部分靠子女。

所以,總體情況是:農民日子過得不差,美麗鄉村基本實現,但小農業效益真的差,也就是農民普遍認為的:靠種地發不了財。

所以,國家由農轉工由鄉轉城的大發展戰略是沒有問題的。三農沒有問題,更談不上犧牲農民。農業發展的模式和路徑值得研究,農民不是一個固化的階層,不是一個凝固的身份。未來中國的農業要趕超美國,要解決十幾億人的糧食安全問題,絕對不是現在的發展模式。國家對農業的大設計,大發展和大投入時代都還沒有到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溫教授過去的一些觀點和主張,是站不住腳的。

1。中國的強大之路是要先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包括現在的高科技化。

2。農民不是被犧牲,而是要轉化,進城,最早的8億農民,現在的5億農民(包括農民工),未來農民要減少到1億以下,農民工要全部成為城市的主人。這樣農業才有前提實現現代化和規模化。不然農業沒有國際競爭力,沒有經濟效益,國家始終要高價養農扶農,是沉重的負擔。

3。溫教授提的農業生態化,城裡人下鄉,事實證明走不通。近年來很多人返鄉農業創業,絕大部分都虧得一塌糊塗。生態養殖和綜合農業都不具備經濟效益。

4。農業的未來需要新一代農業企業家和農業產業工人,需要資本下鄉。現在的農民完成不了中國農業的現代化。小打小鬧的資本進入農業有如泥牛入海。未來的農場主起碼3000畝以上農地耕種才入及格線,而且是幾個人就能完成耕種。大型農場主應該有相當比例是城市超級富豪下鄉,作為一種志趣和生活方式來經營農場,而不是以追求投資回報為目的。

5。現在絕大多數農戶還是小農經濟,沒有效率,收入低,產品質量不高,價格貴,還要靠國家補貼。現在農民基本不怎麼下地幹活了。農活專業化細分,出現了小型機械化的農業產業工人。農民基本成為農地的照看者和管理者。已經有一批耕種幾百畝地的小型農場主,是下一步大型化的基礎。

6。現在中國有三大糧倉,早就實現了大型機械化和現代化作業,跟其他地方的小農耕種是兩個世界。但遠遠不夠,未來與大鵝共同開發西伯利亞應該是首要戰略選擇。然後國內至少要開二十大糧倉。這需要投入海量的資金。目前不投是因為土地承包權問題。

7。村集體制度和包產到戶模式已成為落後生產力,未來必然要面臨變革。事實上,現在農村人口已經大量減少,土地大量拋荒,土地利用效率低。因為子女進城,很多農戶都不會有下一代繼承人。30年後,估計很多農村就沒有農戶了。大量的鄉村自建房未來都會荒棄。一些不適合大規模耕種的地區,最好的方式就是退耕還林。事實上,以前的一些山地被墾荒種地,現在又很多又被農戶自發退耕種樹了,這大概是一個三十年的輪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