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戰神吳起的故事 吳起傳奇的一生

2022-03-27由 觀史明智 發表于 歷史

吳起(?~公元前381),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善用兵。初任魯將,繼任魏將,屢建戰功,被魏文侯任為西河守。文侯死 後,他遭人陷害,又逃奔楚國,初為宛(今河南南陽)守。不久任令尹,輔佐楚悼王實行變法。“明法審令”,“要在強兵”。“廢公族疏遠者”,強迫舊貴族到邊 遠地區開荒。“捐不急之官”,裁減冗員,整頓統治機構。他的變法促進了楚國的富強。曾北勝魏國,南收楊越,取得蒼梧(今廣西西北角)。楚悼王死後,吳起被 舊貴族殺害,變法失敗。《漢書・藝文志》著錄《吳起》四十八篇,早佚。今存《吳子》六篇,多後人假託。

戰神吳起的故事 吳起傳奇的一生

含怨殺人,母死不喪

在西周初年,衛國也曾經強過一段時間,它地跨今冀豫魯交界處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但春秋以降國規則每況愈下,到戰國前期,已經淪為三流的小國,在齊、楚、 趙、魏等大國的夾縫中苟延殘喘。吳起的家庭出身史無記載,不過,從“其少時,家累千金,遊仕不遂”的情況看,他家極有可能是因經營工商業致富的平民,這也 就說明,吳起出生在一個很富有的家庭。

吳起從小聰穎好學,深受家人的喜愛,父母視其為掌上明珠。在吳起童年時,他的父親就去逝了,他就在母親的教撫下習文練武。吳母是一位出身於書香門第的開明、豁達的貴族夫人,對吳起的成長有較為深刻的影響。

青年時代的吳起就有遠大的抱負,他尤為喜好軍事,天天弄槍使棒,常常夢想著自己有一天能統率千軍萬馬,馳騁疆場,殺敵立功。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志向,他 不惜花費千金,破家遊歷,奔走列國,希望得到諸侯的重用,以便施展其才能,做一番事業。然而,他卻處處碰壁,弄得家道破落。這時,家鄉的一些遊手好閒的人 都嘲笑他是沒有本事的人。他可沒有韓信的好脾氣,一怒之下殺了三十幾個嘲笑過他的人,準備逃出衛國。在與母親訣別時,他咬下自己手臂上一大塊肉發誓說:我 吳起不做卿相之類的大官,決不再回到衛國。

於是,他逃到曾子門下學習儒術。此時,魯國“三桓”的勢力已大大的削弱,公儀休、孔僅等儒 者主政,魯國作為一個三流的小國艱難地維持著。吳起入魯一年有餘,他母親去世的訊息傳來,他的老師曾子以為他會趕回家奔喪,誰知第二天吳起若無其事照常來 上課,曾子驚訝地詢問吳起,吳起滿不在乎的回答:“母親既然已經死去,趕回去也無濟於事,還不如繼續追求學問。”照例說,母親去逝了,作為兒子的吳起要回 去守孝才對。古代最重視的就是孝道,但吳起深感一事無成,愧對自己的承諾,最終沒有回家奔喪。可見此人,是條漢子,敢說敢為!雖說吳起這種精神可嘉,可他 的老師曾子是個大儒,一看自己的學生這麼沒有孝心,真是有失自己的面子,就把吳起趕出去了。吳起被曾子趕走後,來到了魯國改學兵法。從儒家跳到兵家,一個 主張仁愛,一個要打仗,兩者的思想是完全相反的。這也說明了吳起是一個腦子靈活的人,還懂得及時改行。

吳起在曾子門下一段時間的學 習,使得他對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內容有了初步的認識,這對他後來的政治實踐活動有著一定的影響力。不過,在儒家門下的學習,也使吳起意識到儒家學 說“迂闊而遠於事情”的一面,感到這種學說難以適應時勢的需要,所以他轉而攻讀兵書,並最終投身於兵家之中。中華大地上從此少了一名儒者,卻多了一位日後 名聞天下,威震四方的名將。

戰神吳起的故事 吳起傳奇的一生

殺妻求名,鋒芒初露

話說吳起離開曾子後,便立志研讀兵書,深鑽韜略,以他的軍事才能奉侍魯國的君主魯穆公(姬姓,名顯,魯悼公之孫)。

魯穆公4年,即公元前412年,齊宣公派大將項子牛率兵向魯國的莒和安陽發動了進攻。在這種敵強我弱的形勢下,魯國君臣內心開始恐慌了。他環顧朝野,全 國很難遴選出一個統兵禦敵的將軍。因為吳起這時正埋頭鑽研兵書,並時常發表一些治兵戰守的真知灼見,在魯國有一定影響。在這危急關頭,有人向魯穆公推薦了 吳起,魯穆公也就只好矚望於他。不料有人提出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對他提任統帥能否忠心於魯國提出了異議。此事傳到吳起那裡,使他思緒起伏,翻江倒海。面 對千載難逢的契機,他毅然做出痛苦的抉擇,以妻子的性命為代價換取功名。

當他殘忍地殺死自己的妻子後,魯軍統帥的桂冠也落到了他的頭上。也許很多人都會說吳起真是太沒人性了!母親死了,不回去奔喪不說,為了功名,竟然親手殺了自己的妻子。凡成大事者,都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吳起所付出的代價似乎有點太大了。

此後,吳起治軍嚴於己而寬於人,與士卒同甘共苦,因而軍士皆能效死從命。吳起率魯軍到達前線,沒有立即同齊軍開仗,表示願與齊軍談判,先向對方“示之以 弱”,以老弱之卒駐守中軍,給對方造成一種“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痺齊軍將士,驕其志,懈其備,然後出其不意地以精壯之軍突然向齊軍發起猛攻。齊軍 倉促應戰,一觸即潰,傷亡過半,魯軍大獲全勝。就這樣,吳起巧妙地指揮魯軍打了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漂亮仗,既使魯國轉危為安,也使自己躋身於名將之 林,聞名列國。

試問,吳起殺妻只是為了求功名?我們不能否認這一因素的存在,可是,除此之外,他也是為了報效國家。雖然魯國並非他的 祖國,但在春秋戰國那樣一個動亂的時代,諸侯幅員此消彼長,很不穩定,而人民的祖國意識也不深,客卿很多,商鞅也是如此。他為了避嫌,殺了妻子,從而解除 了魯國的滅頂之危。吳起殺妻對他有什麼好處,為了娶新的?不是,只有兩個原因:報效國家和求功名。作為一個大丈夫,報效國家、求功名難道不應該嗎?可他最 終的結果呢?

吳起為魯國立下戰功,不僅沒有受到表彰,反而受到魯國舊貴族勢力的疑忌和排斥。那時,魯國朝政黑暗腐敗,充塞朝堂。敵人 大軍壓境時他們噤若寒蟬,誰也不敢統兵禦敵,危機一過,他們卻像一群出洞的耗子,嘰嘰喳喳。吳起還未回朝,他們已經用惡毒的誹謗毀掉了糊塗君主魯穆公對吳 起的信任,說吳起是個殘暴無情的人。他小時候,家資十全,他想當官,從事遊說活動沒有成功,以致家庭破產。鄉鄰都恥笑他,吳起就殺了三十多個誹謗他的人。 逃出衛國而東去。他和母親告別時,咬著臂膀發誓說:“不為卿相,不復人衛”。此後他就在曾參門下學習。過了不久,他母親去世,他竟然沒有回家。曾參為此很 鄙視他的為人,和他斷絕了關係。吳起這才跑到各國,學習兵法奉事魯君。魯君對他有懷疑,他就殺了自己的妻子以爭取做將軍。魯國是個小國,一旦有了戰勝的名 聲,就會引起各國都來圖謀魯國了。而且魯國和衛是兄弟國家,魯君用吳起,就是拋棄了衛國。這顯然是一派糊塗可笑的歪道理。按照這幫子奸猾小人的邏輯,魯國 打勝仗反倒成了壞事,那當初何必飢不擇食地求救於吳起呢?如果戰敗就能安全,何不待齊軍一到就按兵束甲,與之訂立屈辱的城下之盟呢?如果重用吳起就是與兄 弟之國的衛國過不去,那麼當初又何必任他為魯軍的統帥呢?可以明顯看出,只要此時魯穆公還具備常人的理智,他就不會被這幫奸佞宵小之徒的胡言亂語所迷惑。

然而,事實證明,魯穆公恰恰是一位失去常人理智的糊塗國君。在他看來,只要魯國還能苟安於一時,就不必奮起振作;只要危機還沒有降臨到頭上,也就不必防 患於未然。人才雖然在關鍵時刻能夠濟困解急,但卻不如佞臣用起來得心應手。信而見疑,忠而遭謗。身處如此昏暗的魯國,面對昏聵到不可救藥的君臣,吳起的心 徹底地絕望了。

吳起破齊,顯露出了他出色的謀略才能。可最終由於小人的離間,魯穆公解除了他的兵權。此後吳起聽說文侯魏斯愛才如命,就離開魯國前往魏國尋找出路。

待在魯國的5年裡,吳起雖然受到了極為不公平的待遇,但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仍不失為一個光輝的起點。因為正是在這裡,他刻苦攻讀了不少儒家經典,鑽研了當 時能夠看到的所有兵家著作,特別是以指揮一次以弱勝強的戰役證明了自己卓越的軍事才幹,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讓列國刮目相看。其實,三十而立的吳起離 開被惡濁腐敗之氣籠罩著的魯國,猶如一條蛟龍躍入大海。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魯國受挫之日,正是命運轉機之時。前面等待他的,是那乘長風破萬里波的輝煌歲 月。

吳起策馬賓士在通向魏國的道路上,放眼那一望無垠的大平原,他頓覺天高地闊,一切失落、煩惱、憂愁都隨風而去。

與卒為親,深得人心

就這樣,吳起來到了魏國。魏文侯早就聽說了吳起的大名,知道他是一個非常有本事的人,就拜他為將。與諸侯大戰七十六次,全勝六十四次,闢土四面,拓地千里,攻擊秦國,攻佔五座城。可謂戰功赫赫!

吳起這麼能打仗,為什麼呢?天生的軍事才能嗎?還是有其它過人之處?

《史記》記載:“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通俗地說:吳起當了大將軍,還很能吃苦的,與最下等計程車兵同樣穿衣吃飯,睡覺不鋪席子,行軍也不騎馬,親自挑上士兵的糧食,與士兵們分擔疾苦。

從這裡可以看出,將軍吳起的確有過人之處,那就是他愛護戰士。有這樣的主將,還會有不拼命計程車兵嗎!

有一次,一個剛剛入伍的小兵在戰爭中負了傷,因戰場上缺醫少藥,等到打完仗回到後方時,那位小兵的傷口已經化膿生疽。吳起在巡營的時候發現了,他二話沒 說,立刻蹲下來,用嘴為那位士兵吸吮傷口、消炎療傷。那位小士兵見大將軍竟然如此對待自己,感動得熱淚盈眶,說不出一句話。其它士兵們看了,也深受感動。 而那位士兵的母親聽說了這件事後,卻大哭起來。大家都以為她是感動而泣,可她卻說:“我是在為我兒子的命運擔心呀!你們有所不知,當年,吳將軍也曾為他的 父親吸吮過傷口,結果他父親感念吳大將軍的恩情,捨生忘死英勇殺敵,最後戰死在沙場上了。我的兒子也會走他老爸的後路啊!”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有了這麼富有人情味的上司,部下能不盡心竭力、效命疆場嗎?正因為吳起如此善待士兵,士兵們才會個個英勇善戰。

魏文侯看到吳起這麼善於用兵,廉潔不貪,待人公平,受到所有將士的擁護,就任命他為西河守,來抗拒秦國和韓國。

吳起變法,雖敗猶榮

雖然吳起很受魏文侯的器重,而且他成就也較突出。然而,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卒,魏武侯繼位。約在公元前390年左右,吳起受到了某些大臣的排擠,被迫奔楚。

戰神吳起的故事 吳起傳奇的一生

由於吳起在魏國政績卓著,軍功赫赫,所以他一到楚國,就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先任為宛(今河南南陽市)守,防禦韓、魏。一年以後,晉升為今尹,主持變法。吳起變法,從打擊大貴族入手。變法的內容散見於典籍中,歸納如下:

一、減爵祿,進而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

楚國爵祿屬於世襲制,意思是說,先輩如有功受爵祿,後代子孫雖無功,也可以承襲享有爵祿;而後來一些在戰爭中立大功者卻無爵祿,從而導致將士的積極性受到傷害。在這種情況下,吳起乃“均楚國之爵,而平其祿,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厲甲兵以時爭於天下。”

此外,“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吳起取消了世襲的封君、世襲的爵祿,用從封君那裡得到的爵祿去奉養經過挑選的有功將士,以示公正。

二、廢除貴族爵位,整頓吏治。

廢除無用、無能的官職,剝奪王室貴族的威權,使他們不能徇私情,因私廢公。“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禁遊客之民,精耕戰之士。”削減無用的開支,以獎勵真正為國出力報效的戰鬥之士。

三、徙貴族於邊境,以實廣虛之地。

春秋至戰國時期,楚國用武力滅掉許多國家,開濮地、伐楊粵等,得到了廣大領土,可都沒能得到開發。於是,吳起責令楚國一些與王室關係疏遠的貴族到僻遠的 地方去開發。吳起對楚悼王說:“荊所有餘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以所不足,益所有餘。”這是一種新的拓土殖民形式。

吳起變法 沉重地打擊了楚國的舊貴族,加速了楚國封建化的程序,使其國力迅速強盛。公元前381年,趙國遭到魏國的進攻,求救於楚。楚國派兵攻魏救趙,大敗魏軍。殊 不知,吳起變法的同時,也打擊了楚國大貴族既得的政治經濟利益,遭到大貴族的激烈反對。吳起“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皆甚苦之”,楚之貴族皆欲害吳起。楚國 官員皆楚王室宗支,決不許異姓插足。吳起作為一個外諸侯國的異姓人,躋身於楚上層貴族之間,依靠楚悼王的信任,打擊大貴族特權和利益,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就在對魏戰爭勝利的這一年,楚悼王病死。楚國舊貴族乘機作亂,圍攻吳起,吳起逃避在楚悼王的屍體旁,貴族用亂箭射殺吳起,同時射中了悼王的屍體。楚國之 法:“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群臣射王屍者,盡當其罪,因而被夷宗者70餘家。但變法也因楚悼王和吳起的死而受到挫折。

雖然吳起變法沒能成功,但變法卻在楚國貴族政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瀾。吳起變法所採取的各項措施在楚國的政治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如《韓非子・喻老》雲: “楚邦之法,祿臣再世而收地”;《淮南子・人間訓》雲:“楚國之俗,功臣二世而絕祿。”這些現象與吳起變法中的“封君三世收其爵祿”的條文相合,應該說是 吳起變法以後出現的。不可否認地說,吳起的變法促進了楚國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化。吳起雖被害,但他的變法和李悝一樣,都給後來實施改革的商鞅以深刻的 啟示。

司馬遷說:“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可見後人不單把吳起看作軍事家,更把他看作政治家、改革家。他一生奉事三國,在魯魯勝,適魏魏強,入楚楚昌,變法圖強,有違舊章,犯難歷險,身死名揚。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