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女人 > 正文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2022-04-02由 WWD國際時尚特訊 發表于 女人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備受期待的千禧年來到了。網路的出現帶來了全新的溝通模式、經濟的蓬勃發展增強了人們的消費信心,而在這時開始萌發的復古風潮更是鼓勵他們愈發積極地嘗試更加多樣化的穿搭模式。傳奇時尚品牌正在從沉睡中甦醒,John Galliano 與 Alexander McQueen 也正在汲取養分,即將迎來屬於自己的輝煌時刻。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從心直口快的 Giorgio Armani 公開抨擊 Anna Wintour 不參加自己的大秀,到 Jil Sander 與 Patrizio Bertelli 的兩次衝突,發生在時尚行業的爭吵與糾紛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最關注的話題。

其中,不乏一些堪稱傳奇的故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Coco Chanel 與 Elsa Schiaparelli 就是這樣一對著名的對頭。Coco Chanel 曾經用“那個做衣服的義大利藝術家”稱呼 Elsa Schiaparelli,而 Elsa Schiaparelli 也會用“那個女帽匠”稱呼 Coco Chanel 作為反擊。到了八十年代,Karl Lagerfeld 與 Yves Saint Laurent 也是這樣。1984 年,WWD 報道:“Karl Lagerfeld 在接受法國雜誌 Actuel 雜誌採訪中稱呼 Yves Saint Laurent 為‘鄉巴佬,普通的法國人’,這讓整個巴黎時尚界都很憤怒。”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Calvin Klein與 Linda Wachner 和解,2001

Gucci 家族的故事、Calvin Klein 與 Warnaco 執行長 Linda Wachner 的糾紛與和解都是當時人們最關注的內容。而 WWD 也曾經與 Geoffrey Beene 發生過一些摩擦。為《國際先驅論壇報》撰寫時裝評論的 Suzy Menkes 也經常與設計師們發生不愉快。2007 年,她與 Marc Jacobs 的關係變得很糟糕。兩個小時的超長秀前等待消磨了她的耐心,她對 WWD 說道:“我想揍他。只要我活著,就再也不看他的秀。”而 Marc Jacobs 也對 WWD 說:“我晚了兩個小時,耽誤她慶祝猶太節日,她氣得鼻子都翹起來了。”幾周後,Marc Jacobs 在 Louis Vuitton 大秀上感謝鞠躬時似乎對 Suzy Menkes 做了個鬼臉,他否認自己的做法,但是他們也因此和解了。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九十年代,奢侈品市場飛速發展,運動裝設計師們的創意思考也打破了之前的限制,開始為不同喜好的女性提供了更多的穿衣選擇。

Michael Kors 是這場運動的先鋒,他在與 WWD 的採訪中表示:“我喜歡熟悉的東西,也喜歡未知的東西。我們製作的是人們真正穿著的衣服,所以他們會對品牌一直都保持著忠誠度。”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Michael Kors,2011

在 Balenciaga 擔任創意總監時,Nicolas Ghesquière 開發了融合未來主義與搖滾風格的經典款式,精緻的剪裁、創新的面料、纖細的輪廓……即便在最激進的創意中,他也將品牌精神融入其中。2005 年,Nicolas Ghesquière 在 WWD CEO 峰會上說道:“有時我會從經典出發,有時又離得很遠,但是能夠很容易看出其中的關聯。”

Balmain 的創意總監 Christophe Decarnin 則將朋克風與大量的鉚釘、破洞結合,打造了奢華的風格。當時,即便處於經濟危機的陰影中,品牌的忠實消費者也會毫不猶豫花費五位數的價格購買新品。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2003 年,Jennifer Lopez 與 Gwen Stefani 分別推出了自己的品牌 JLO by Jennifer Lopez 與 L。A。M。B。,宣告著明星創立時尚品牌,並擔任設計師的時代正式開啟。後來,Jessica Simpson、Eve、Jaime Pressly、Beyoncé Knowles、Mandy Moore、Justin Timberlake、Victoria Beckham 與 Kim Kardashian 等明星們都加入了這一行列。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Jennifer Lopez,2005

在激烈的競爭中,Olsen 姐妹、Justin Timberlake 與 Victoria Beckham 的品牌存活了下來。WWD 用頭條報道了這些品牌的 2011 春季系列釋出。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Manolo Blahnik、Jimmy Choo 與 Christian Louboutin 的爆紅離不開 Sarah Jessica Parker,或者確切地說,離不開《慾望都市》中她扮演的 Carrie Bradshaw。這部 HBO 劇集的風靡,讓這三位設計師的作品變得家喻戶曉。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Sarah Jessica Parker在《慾望都市》中的劇照

由於名字常常會在劇集中出現,有段時間人們甚至認為這些設計師也是劇中的人物。這部具有時代意義的連續劇中出現了無數的經典造型與語錄,雖然已經過去了 20 年,但它對人們的購物觀、感情觀上的影響依舊在延續。造型師 Patricia Field 是這部劇的幕後英雄,她設計的造型既反映了時代精神,又引領了最新的潮流。在與 WWD 的採訪中,她表示:“他們並不是為‘時尚’寫劇本,但他們意識到這是最好的吸引人們的方式,也抓穩了它。”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網路的普及讓時尚傳播變得更加容易,也讓更多的普羅大眾希望能夠獲得更有設計感的時尚單品。因此,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透過合作膠囊系列、開設副線的方式推出了價格平易近人的產品。

Isaac Mizrahi 是最先意識到這一趨勢的設計師之一。1998 年,他關閉了自己的品牌。2002 年,他在 Target 推出了同名系列(到 2008 年銷售額預估為 3 億美元)。2003 年,他開始與 Bergdorf Goodman 合作,銷售高階定製系列。2004 年,Target 中售賣的 9。99 美元背心與 Bergdorf Goodman 出售的 1。5 萬美元套裝都出現在了 Isaac Mizrahi 的大秀中。

很少有商店能夠將設計師合作系列打造得像 H&M 那樣成功。2004 年,Karl Lagerfeld 與 H&M 合作系列正式釋出。Karl Lagerfeld 對 WWD 說道:“準備了能夠滿足兩星期零售的庫存,但是 25分鐘就買完了。我很抱歉。我很喜歡每個人都能夠穿上 Lagerfeld 的想法。有些人在幾秒內就買了 20、30 件。很有趣不是嗎?”當時 H&M的營銷總監 J rgen Andersson 補充說:“我們經營這項業務已經有 60 年了,這次也讓我們大開眼界。”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Roberto Cavalli 與 H&M 合作系列釋出盛況,2007

此後,Viktor & Rolf、Stella McCartney、Comme des Gar ons、Matthew Williamson、Jimmy Choo 與 Sonia Rykiel 與 H&M 合作的系列也獲得了同樣熱烈的市場反應。2007 年 11 月,當 Roberto Cavalli 與 H&M 合作系列釋出當天,有 250餘位消費者早早便等在門店外。WWD 報道:“設計師下車時,扔掉了他的雪茄。一位從前一天晚上 7 點就開始等待在門外的年輕女孩撿到了它,計劃在 eBay 上賣掉它。” Roberto Cavalli 從自動扶梯上看到了這一盛況,他說:“我感覺自己像個搖滾明星。”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在遇到真正能夠產生化學反應的創意總監之前,Lanvin、Balenciaga、Givenchy、Bottega Veneta、Celine 這五個傳奇品牌其實沉寂了很長的一段時間。Alber Elbaz、Nicolas Ghesquière 、Riccardo Tisci 、Tomas Maier、Phoebe Philo 的出現讓這些品牌再次成為了時尚潮流指標,恢復了舊日榮光。1996年,Reed Krakoff 與 Coach 的結合也是這樣。

化學反應的產生其實有些玄學,憑藉一己之力實現品牌復興也並非易事。這些設計師們之所以能夠擁有如此成就,也來自於多年的積累與成長。2007 年,時任 Lanvin 創意總監的 Alber Elbaz 告訴 WWD:“我們的衣服從不‘大吵大鬧’,它們只是‘竊竊私語’,所以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被看見。”緊接著,他便以 2008 春季系列中華麗飄逸的連衣裙收穫了所有人的關注。2005 年,雖然 Riccardo Tisci 的創意獲得了零售商們的稱讚,但嚴格意義上,他並沒有獲得市場的認可。後來,他真正地融入 Givenchy,也征服了人們。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左圖:Lanvin,2000

右圖:Lanvin,1936

Bottega Veneta 標誌性的編織皮具讓所有成衣產品都黯然失色。2001 年,Tomas Maier 掌舵品牌,讓成衣系列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忠實消費者。

1995 年,Nicolas Ghesquière 加入 Balenciaga 在其授權部門設計制服與婚紗禮服時,品牌還在沉睡。直到兩年後,他被任命為品牌創意總監,將前衛的未來主義與浪漫主義融合,重現了 Balenciaga 獨特的廓形魅力。2005 年,Nicolas Ghesquière 在 WWD CEO 峰會上發表演講,他將自己的成功歸功於時機與協同效應。“我足夠幸運,找到了睡美人。”他說。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早在 1997 年,擔任 Dior 創意總監 John Galliano 就曾舉辦了以《駭客帝國》為靈感的狂野時裝秀。而在 2000 年,他為人們帶來了一場更加大膽的、被人們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具爭議的時裝秀。因為,這些高定時裝系列的靈感來自於巴黎的流浪者。這次釋出高定服裝,有些看起來像是為了保暖堆砌起來的報紙堆,他使用廢舊廚房用品和迷你威士忌酒瓶串連在一起,製作了珠寶配飾。WWD 稱讚道:“這樣的創意並不是冒犯,他表達了自己對於這些流浪者的同情與尊重。”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Dior,2000

但在當時,很多人都不認同這樣的看法。法國的時尚評論家與社會福利倡導者都對此表示震驚。《紐約時報》記者 Maureen Dowd 將這場秀比作對於流浪者的清洗。起初,John Galliano 還會義憤填膺地說這些評論家都是“資產階級、居高臨下、沾沾自喜”,但後來他變得更加溫和,說道:“我從來沒有想過要製造痛苦的場面。”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2001 年 9 月 11 日,“9·11 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了。那是紐約時裝週的第三天,但所有的媒體上出現的都是關於這次恐怖襲擊的報道。人們站在Bryant 公園中臨時搭建的救援帳篷前,滿身塵埃。全美各地軍隊進入最高戒備狀態,在街道上巡邏。

電話線路被擠爆了,網路在那一天的大部分時間裡也無法成功聯通,燈也熄滅了。WWD 新聞編輯室中,人們將桌子當作掩體,擔心街對面的帝國大廈會成為下一個轟炸物件。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9。11”現場照片

接下來的幾個月裡,WWD 都在刊登關於“9。11”事件的跟蹤報道:交易所關閉,公共交通基本全部暫停營運。為了減少可能的傷亡,曼哈頓的橋樑、隧道與地鐵在 9 月 12 日大部分時間裡依舊處於關閉狀態,航班也停飛了四天。“數百名買手被困、歐洲的設計師與時尚企業高管則質疑這對經濟和行業的直接影響,許多人都取消了即將舉行的釋出會。”WWD 詳細報道了這次的事件對於紐約時裝週的直接影響。

原定在 Bryant 公園舉辦春季系列釋出的 Oscar de la Renta 告訴 WWD:“這是一場全國性的悲劇。相比之下,時裝秀就微不足道了。”Karl Lagerfeld 補充道:“這超出了我的想象,讓我覺得很難受。這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是十分難過的事情。太可怕了。這一切將如何結束,我們不得而知。”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社交媒體與網際網路的出現加速了時尚產業的發展,也簡化了溝通流程,讓時尚界能夠聽到更多人們的心聲。WWD 報道:“只要擁有電腦和網路,所有人都可以暢所欲言,為 Marc Jacobs、Rodarte 背後的 Mulleavy 姐妹提供靈感,或者作為時尚評論家成為秀場的貴賓。”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觀看秀場直播的人們,2011

社交媒體加快了時尚潮流的傳播速度,各大品牌不得不逐漸適應與消費者們實時溝通的新方式。Burberry 嘗試直播時裝秀的品牌之一,當時擔任品牌創意總監的 Christopher Bailey 在與 WWD 交流時表示:“我認為數字技術正在改變我們所有人購物、探索、獲取資訊與靈感的方式。”

Jeff Silverman 則在採訪中表示:“在許多網站上,消費者們可以擁有設計師、買家、零售商等多個身份,初出茅廬的設計師可以在 Kickstarter 上籌備品牌啟動資金。也可以說,消費者成為了時尚產業最新的監督者。”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Alexander McQueen 曾在英國薩維爾街做過學徒,工人階級出身、叛逆的他就這樣一頭扎進了時尚圈。從一開始,他就以 The Highland Rape 這樣激烈、大膽的主題引起了整個時尚界的關注。強力與柔和,他將這兩個極端的融合與設計美感展現得淋漓盡致。他不僅僅是一位天賦異稟的設計師,也是出色的表演家與故事的講述者。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Alexander McQueen,2008

在 LVMH 旗下的 Givenchy 短暫工作兩年後,Alexander McQueen 跳槽去了為他同名品牌提供資金支援的 Gucci Group,開啟了一段非凡的創意之旅。情緒多變、精緻細膩的沉船主題秀,為致敬《辛德勒名單》製作的 Kate Moss 全息影像、令人迷醉的象棋比賽秀、舞蹈馬拉松秀……他的秀場非常直白地反映了他的情緒狀態,每場秀都是想象力的極致體現。

2010 年 2 月離世之前的最後那三場秀中,他對達爾文主義、人類和自然的關係進行了大量的描述。2002 年,他曾在與 WWD 的採訪中表示:“我不認為我的作品具有侵略性,這是浪漫和人性陰暗面的結合。也許有的時候我做得太過頭,但那就是我啊。”

(未完待續)

WWD

策劃

華意明天時尚內容中心

編輯

Usasa

圖片來源

WWD 100 週年特刊、網路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WWD 博物館|時尚史上的 100 個閃耀瞬間(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