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 正文

焦點分析丨推出開放架構,聯發科5G突圍的關鍵一步

2021-07-27由 36氪 發表于 科技

作者丨邱曉芬

編輯丨蘇建勳

在晶片圈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的 聯發科 ,近期又祭出了一個“殺手鐧”。

不久前,聯發科推出了當家產品天璣5G“開放架構”,簡單理解,聯發科把 天璣晶片 的部分底層架構開放出來,使用“天璣1200”晶片的手機廠商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對晶片做出更深層的定製。

舉個例子,手機SoC(System on Chip,系統級晶片)中包含了CPU、GPU、ISP(Image Signal Processor 影象訊號處理器)等元件,廠商可以對這些元件的功耗做自由管理。比如,對於一些不太注重拍照功能的遊戲手機上,廠商就可以選擇降低ISP、APU這些影像相關元件的功耗優先順序,讓CPU和GPU發揮更大的功用。

再者,在攝像這個功能上,借用聯發科“天璣開放架構平臺”,手機廠商還可以定製ISP不同的防抖、矯正、調色演算法引數,實現影像演算法差異化。

不過,可以調節的範圍還遠不止這些,還包括藍芽相容性、AI、多媒體等等。

本質上,聯發科提供的不是一個全新的晶片,而是給了終端廠商更高的調校許可權,對演算法/軟體方面做進一步的替代和調整,並不包含直接對晶片進行硬體級的定製。比如手機廠商就不能要求換GPU,或者換架構路線。

現在看來,這個訊息似乎還沒有引起多麼高的討論度,

 但事實上,這個架構卻是聯發科很重要的嘗試,甚至隱藏著聯發科在5G時代突圍的下一步。

焦點分析丨推出開放架構,聯發科5G突圍的關鍵一步

聯發科晶片

在2G時代,聯發科突圍是靠整合了一整套的多媒體方案,把晶片做成標準、便宜、可以快速生產的產品。這得到了手機廠商的歡迎,不需要為晶片費神,只需要專注好渠道和設計,手機生產效率大大加強。

到了5G時代,思路又變了。手機廠商的供應鏈體系已經相當成熟。最近幾年,各打手機廠商在設計、影象兩個方向較勁,但由於核心技術、晶片基本來同樣的自供應鏈,成品同質化程度很高,比賽也相當內卷。

“開放架構”就是對手機廠商同質化的對症下藥。

手機廠商可以對SoC的功耗、影象的解析度等引數、AI能力做出差異化的調整,讓不同手機的核心晶片引數不同。

事實上,手機廠商要改變同質化,沒有什麼比從晶片入手更有效果,這也是小米、OPPO、vivo都在下場研究造芯的原因,刨去外界不可抗力的干擾, 華為 此前的案例也充分證明了在晶片下功夫對於品牌高階化的意義。

不過,造自己的SoC任重道遠,手機廠商就算先從簡單的ISP做起也相當勞心勞力。小米此前的澎湃C1這顆ISP,小米內部動用了數百個工程師、埋頭苦幹一年才研發出來,而最終產量也非常有限。OPPO也會採用小米的這種方式,相關人士告訴36氪,OPPO接下來也將會推出一款自研的ISP晶片。

自研晶片的耗時太長,“

 開放架構”在當下也未必不是一個折中選擇。

雖然聯發科的開放架構目前暫時不包括硬體層面的調整,但長遠來看,未來也不排除會有更寬泛的定製程度,那也將與手機廠商的一些晶片的自研成果做互補。

此外,聯發科的“開放架構”,本質上是也對手機廠商和晶片供應商關係的新探索。在過去,晶片廠商和手機廠商的合作模式簡單粗暴,手機廠商接受的是現成的晶片成品,後續如果需要有改進調整,還需要再交錢,費用還不低。

在與大的晶片廠商合作中,手機廠商的話語權並不高。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高通稅”的產生,手機廠商用了 高通 的晶片,還需要為高通的研發支付一定比例的專利使用費。而在開放架構之下,

 聯發科也給手機廠商預留了一部分對晶片的話語權。

從商業競爭的角度來看,高通在中低端市晶片市場“擠牙膏”的高通基本站穩了旗艦市場,高通每一款晶片釋出之後,各大手機廠商都要搶破頭爭首發。對手機廠商來說,

 高通的高階晶片某種程度上說已經成為為其中一個重要賣點。

而去年以來,聯發科透過密集釋出中低端晶片的方式,在出貨量方面包抄了高通。Counterpoint 2020年底釋出的報告顯示,聯發科Q3市場份額達到31%,成為了最大的智慧手機SoC供應商。

雖然初步打開了市場,但是

 聯發科的困境是,晶片出貨主要還是盤踞在中低端,

要在高階市場和高通對打,聯發科亮出的是“差異化”、“定製化”這張牌。

三星已經證明了這種合作的可行性。

對於現下尋求搏擊高階的手機廠商來說,高通晶片遠遠不夠彰顯自家的研發實力。

 手機廠商其實早已開啟了聯發科這次類似的定製嘗試,和上游掌握核心技術的廠商做聯合研發。

包括,小米此前和三星合作了1億畫素 影象感測器 的研發,vivo則連續兩年和三星定製了Exynos 980、Exynos1080,直接參與到了晶片的前置定義階段,支撐起了兩個廠商的高階旗艦產品線。找到新的財富密碼的三星,接下來這種聯合定製的案例還會越來越多。

不過,聯發科的“開放架構”能不能繼續起到開啟高階市場的作用,關鍵還是要看手機廠商對此的接納度。

“開放架構”應用的最大問題或許會是成本。

晶片研發的成本很高,需要靠後續的出貨量去抹平。而“開放架構之下”, 手機晶片 從原來的標準品變身非標品,各家產品千人千面,這也給聯發科增加了比以往更多的除錯成本,最終的晶片成片採購成本也會抬升。成本和手機的賣點之間怎麼取捨,需要手機廠商去做平衡。

“開放架構”推出後不久,已經有手機廠商採納,比如7月22日釋出的一加Nord 2。不過由於定製的部分有限,暫時只是用在中端產品線,定價也不貴。

手機行業資深人士孫燕飈對36氪表示,手機廠商不會傻到用產品生命線去賭博,開放架構能不能成為後續手機廠商的賣點,還需要有更多的廠商去開發,共同發現它的優點和缺點。當然,更重要的是,“開放架構”其實也

 對手機廠商後續的研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用不用,怎麼用,挺考驗手機廠商想象力的。

延伸閱讀:《知料 | 掙脫高通陰影,聯發科想奪回小米 OV 的“芯”》

焦點分析丨推出開放架構,聯發科5G突圍的關鍵一步

【end】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