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 > 正文

瞭解十二條心理現象,你的思維會變得更清晰,思考也更理性

2021-10-25由 天天說心理 發表于 體育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麼聰明。

我們總會被一些既定的“心理幻覺”,導致自己的思考出現偏差;也會被外部資訊的擾亂,導致我們的思維陷入錯亂之中。

但是,這種情況,我們是可以避免的。

以下這十二條心理定律,是人類經常會遇到的心理現象。只要我們知道其出現的機制,我們就懂得采取相應的方式去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我們的思考,也會因此而變得更加聰明。

瞭解十二條心理現象,你的思維會變得更清晰,思考也更理性

心理現象一:聚焦性幻覺

你是否曾在雲中看到一張臉,或者看到某個現象,而覺得這個世界聰明“靈性”呢?在晚上無意中聽到一些奇怪的聲音,就認為夜晚那些“不乾淨”的東西就會出現呢?

相信你肯定有類似的經驗,因為這種情況非常普遍。

我們的大腦在尋找模型和規則,而當它找不到模型和規則時,它便會將其虛構出來。訊號越模糊——比如錄音帶上的嘈雜聲——對模型的闡釋空間也就越大。訊號越清晰,闡述起來也就越困難。

我們的大腦在發現規律這件事情上,都表現得過於敏感,以至於習慣從一些隨機出現的現象當中,用自己認為的規律去解釋它們。

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陷入了“聚焦性幻覺”之中,對一些不常規的資訊進行常規的解讀。

其實,如果你認為發現了某一規律,應該先把它看成是偶然。如果確實認為很有規律,那就透過自信的分析、研究,把這個規律找出來,而不是單憑感覺得出結論。

只要這樣,你才會變得冷靜、聰慧。

心理現象二:選擇性疲勞

做決定是會讓人疲憊的。

我們會在所有的比較、權衡和決定之後,感到精疲力竭。這種心理現象,科學上稱為“選擇疲勞症”。

我們的意志力就像電池,在一段時間之後它就需要充電,透過休息、放鬆、吃東西等方式,以回覆注意力。

宜家傢俱之所以會在自己的門店設定餐廳,是因為當消費者走過擁有一萬件商品的通道後,就會出現“選擇疲勞症”,當消費者能夠在餐廳稍做短暫的休息,就會感到精力充沛,從而可以更好地決定選購哪件物品。

所以,不要讓自己在疲勞的時候做出重要的選擇,不要留給自己太多的選擇,而導致自己出現“選擇疲勞症”,降低做事的效率。

有時做的決定越少,效果就越好。

瞭解十二條心理現象,你的思維會變得更清晰,思考也更理性

心理現象三:多樣資訊的影響

我們每個人都有收集更多資訊的渴望。但有時候一些資訊不僅是多餘,而且還害的。

心理學家向芝加哥大學和慕尼黑大學的學生進行一項調查,問他們聖迭戈和聖安東尼奧這兩座城市,哪個人口更多?

調查結果顯示,有62%的美國學生選擇了正確答案:聖迭戈,但德國學生則是100%全部答對。原因是所有德國學生都聽過聖迭戈這個城市,卻沒幾個人聽說過聖安東尼奧,但美國學生卻聽過說兩個城市,他們有著更多的資訊,從而容易產生出錯。

這就說明,有時資訊太多,就混淆我們的思維。尤其當我們無法識別到資訊的真偽時,這種被資訊影響自身理智判斷的情況,就更加明顯。

所以,一定要懂得甄別我們接受到的任何資訊,不要被這些還沒被證實的資訊,影響到我們的思維。

心理現象四:勞力辯證現象

當你付出了很多時間和力氣之後,某件事終於被你完成,你會不會覺得沒有人好像你這麼努力?

或者你對喜歡的人付出了很多愛之後,你是不是會覺得,你這輩子都不能沒有對方?

一般情況下,我們對此類情況都會持有肯定的答案。但事實上,我們都是“勞力辯證現象”的受害者。這一現象說明,我們在一件事上投入了很多精力,便會對結果期望過高,從而很容易產生錯誤的判斷。

因為即便我們很努力去完成一件事情,比我們努力的人,也大有人在。

“勞力辯證現象”是認知不協調的一種特殊情況。當你跟愛人吵架,愛人生氣地咬了一口你的手臂,留下了印痕,那麼這個印痕,就會無形中在你心裡獲得某些價值。

因為你在這件事上,付出了很多勞力。

瞭解“勞力辯證現象”,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清醒。千萬不要一下子就付出了所有就了不起。

瞭解十二條心理現象,你的思維會變得更清晰,思考也更理性

心理現象五:喜歡憑感覺做決定

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紡織廠裡5臺機器生產5件衣服需要5分鐘,那麼100臺機器生產100件衣服,需要多少時間?

最先進入你大腦,或者你憑感覺得出來的答案,是不是要100分鐘呢?

其實真正的答案是,只需要5分鐘。因為既然機器增加了,那麼生產衣服的時間自然不會變多。

思考比感覺更痛苦。理智權衡比依賴感覺,需要更多的意志力。這說明,當人們更傾向於依賴感覺去做決定時,也就會用更少的理智去研究問題了。

換句話說:依賴感覺的人,提出的問題較少。想要改變這個情況,就從以懷疑的態度去面對最簡單的邏輯開始,因為不是所有看上去可信的邏輯,都是正確的。

心理現象六:情緒輕易會影響到我們

你如何看待轉基因小麥?你喜歡這種食品還是討厭這種食品呢?

這是一個設計多個方面的話題,而你又不想草率地回答。理智的做法,就是分析這一充滿爭議的技術的優缺點,加以權衡,然後計算相關的正負值——當然,我們不會這樣做的。

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想象力把所有可能的優缺點羅列出來,我們能夠想到的內容都是有限的,而且很少會超出我們的經驗範圍。

其次,一些小的可能性是無法計算出來的,因為很少發生的事情不會留下太多的資料。最後,我們的大腦也不是為了做這種計算而進化的,我們是快速做決定人類的後代——我們的情緒會激發我們做出何種決定。

“情緒激發”,指的是一瞬間的感情迸發,你喜歡什麼,就會相信其還出很少而益處很大,反之亦然。你會依賴你的感情做廚複雜的決定。

儘管你不會承認,但你至少應該要做到,做決定的時候,不要輕易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瞭解十二條心理現象,你的思維會變得更清晰,思考也更理性

心理現象七:我們很容易謠言被煽動

任何看似隨意的宣傳,都會對我們的大腦發生作用。

我們會看到一篇觀點強烈的文章而被激發情感,但這種情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漸忘淡化。但研究表明,宣傳的鼓動效果卻正好相反。宣傳的說服力,卻會隨著時間而增強。

這一現象稱為“睡眠者效應”。

解釋是,人類對目的來源的認知,要比對錶達論據的認知減弱得更快。換一種說法就是,大腦忘掉資訊從哪裡來(如資訊被各種不實渠道散播)要比忘掉資訊本身(某制度都是壞的)相對要快得多。

因此,一個資訊就算是出自不值得信任的地方,但其散播出來的資訊,也會漸漸贏得人們的信任;而這個被視為不值得信任的地方,比起資訊內容本身,會被人們遺忘得更快。

想一想,我們是不是經常會碰到很多謠言?只認知謠言本身,卻從不深究謠言出自哪裡?

心理現象八:選擇盲目症

假設你的儲蓄賬戶上有一些錢,你向投資顧問諮詢意見,他推給你一種債券,利率為5%。

你的顧問說:“這筆1%的儲蓄利率要好很多。”買這種債卷有意義嗎?

我們對此很難確定,因為這種對比是不對的,只有將這種債卷跟其他相似的投資選擇進行對比,然後選出最好的一種,這才是明知的做法。

這就是“選擇盲目症”,即人們會自動忘記將其他可能的選項,與眼前最好的選擇進行比較。當我們以為當前的選擇比較是最好,從而忽視其他更好的選擇時,我們就會、患上這種“選擇盲目症。”

例如今天你不想在家,只能去網咖玩遊戲,將“待在家”跟“去網咖玩”放一起比較,但這種對比是不對的。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去跟看電影、逛書店、跟女朋友約會進行比較,然後從中選擇最好的一個。

所以,你的選擇其實有很多,不要陷入非此即彼的盲目選擇當中。

瞭解十二條心理現象,你的思維會變得更清晰,思考也更理性

心理現象九:依賴域現象

我們總是認為,自己在某個領域的成功,可以複製到其他領域上面。

但事實上,我們很難做到這種從一個領域延伸到另一個領域的知識擴充套件。這個現象就被稱為“依賴域現象”。

哲學家納西姆·塔勒布這樣描述“依賴域現象”:棋手擅長解決棋局的問題,但僅限於這個領域。我們相信自己可以將能力從一個領域延伸到另外一個領域,但實際上是不行的。

例如你跟學習金融的學生講課,用一些經濟方面的例子去說明思維錯誤,他們就會立刻明白,但如果用醫學領域的案例去說明,他們就會一知半解。

將知識從職業領域延伸到私人生活中式尤其困難的,反之亦然。

所以千萬不要覺得,你不滿某些領域中的人的表現,換你去做會做得更好,說不定結果會更差。

心理現象十:群體內外偏見

我們總有跟群體內的人,保持一致性的心理傾向,這是經過幾千年進化而形式的行為模式。

因為群體意味著歸屬感,歸屬感在以前是生存的必須,從群體中被排除肯定意味著死亡。而且個體與群體為敵時,通常個人一定會輸。

個人假如群體,會被迫和群體做一樣的事情。誰不這樣做,不僅在這一群體中沒有一席之地,而且在所有的群體中都不會有,這種行為模式,就會導致我們患有“群體內外偏見“,對一個群體的認同感,會求取我們對事實的看法。

有時跟群體保持一致性,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自己,從中獲得認同感。但如果我們身處的這個群體,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樣,為了免受影響,你最好儘早離開了。

瞭解十二條心理現象,你的思維會變得更清晰,思考也更理性

心理現象十一:陷入僵化的書本知識

你是否讀了很多自我精進的文章,但生活依然毫無變化?你是否聽了很多有價值的道理,卻依然無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

知識有兩種型別:用語言描述的知識和非語言描述的知識。

而我們往往過度地重視了用語言描述的知識。這會產生什麼問題?原因有三個:

第一,這類知識由於寫得太清晰,沒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內容,而現實生活是卻很難有這種清晰存在的情況,以至於我們在運用該知識時,就會面臨一些不可預知的風險;

第二,寫書的人和從不寫書的人,有不同的思考,彼此對現實世界的感知是不一樣的,所以這種知識很難切合讀者的需求;

第三,文字會掩蓋能力,以為看了就有能力。

重要的知識透過實踐而獲得,不要盯著書本上的知識,先做一些可能會失敗的嘗試。

從語言描述的知識當中,獲取非語言描述的知識,以此提升自己的能力。

心理現象十二:適當跟著感覺走

如果人們想得太多的話,就會阻礙大腦重感性的智慧。

因為感性和清晰的理性思維一樣,都是由大腦產生。感性對於理性來說,知識資訊加工的另外一種方式——一種更加原始的方法,但卻不一定比理性思維差,有時反而會比理性思維更好。

那什麼時候思考要理性,什麼時候要感性呢?有一個簡單的法則:如果是很熟練,尤其是那些透過下意識就能夠自動做出來的能力,那最好就不用去思考,思考會將直覺可以找到的解決方案不必要地破壞。

而對於一些你很少遇到過的情況,或者相對比較複雜的問題,就需要理智的思考,這時邏輯就要比直覺更有用。

我們不能被感覺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判斷,但與此同時,我們在一些理智的問題上,無法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時,跟著感覺走吧!

例如你不知道到底是上清華大學還是北京大學,既然對你來說差不多,就看看你感覺偏向哪間大學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