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 > 正文

從武則天改唐為周,設“雙太廟”,窺探武周政局的演變

2021-09-26由 蓋世英雄 發表于 體育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從她登基的那天起便受到人們的廣泛爭議。從古至今,人們對她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她為大唐盛世錦上添花,有人認為她打破了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的男權社會的秩序,不符合倫理綱常,不應該被記錄在史料中。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武則天對於太廟體制的改革與創新,確確實實對後代的體制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武則天改唐為周,設“雙太廟”,窺探武周政局的演變

武則天畫像

一、武則天改唐為周,為了堵住悠悠之口,鞏固政權,不得不承認李唐王朝,所以每逢祭祀活動,李唐的太廟依舊享受國家祭祀的禮儀待遇

在中國古代人們比較常見的祭祀活動中,太廟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承擔著祭祀功能的重要建築空間,太廟是國家政權和王權的象徵。武則天時期,她主動改唐為周後,並於洛陽建立了武氏七廟,雖然建立了武氏七廟,但是基於對前代皇帝的尊敬,武則天並未取消位於長安城內的李氏宗廟。

武則天這一做法,不僅保留了李氏的宗族文化,同時也建立了武周宗族文化。這表明武則天已經承認了李唐政權的存在並主動繼承和發展了李唐政權。其武周政權不僅來源於天賜,也來源於李唐的祖先們。

不僅如此,武則天在位期間,每逢祭祀活動,李唐的先祖們依然會享受到國家祭祀的禮儀待遇,這一點從側面反映了武周政權對於李唐王朝的承認。

從武則天改唐為周,設“雙太廟”,窺探武周政局的演變

唐朝祭祀圖

有些人今天在讀到這段歷史時,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武則天已經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和王朝,卻還要承認李唐政權和王朝的存在?

換句話說,對李唐王朝和政權的否定是武則天順利登基稱帝的前提條件,但是對李唐王朝和政權的肯定則是李唐的宗室,朝政大臣們支援新興建立的武周政權的信念來源。畢竟武則天奪取了李唐王朝的天下,在深受中國傳統封建文化影響的世人眼裡,這已經違背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男權社會的秩序,是不符合封建倫理綱常的。為了堵住悠悠之口,鞏固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政權,武則天不得不承認李唐王朝的存在。

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武則天作為女性,在骨子裡依然有著某種認祖歸宗,能否進入夫家宗廟的傳統觀念。

二、武則天對太廟調整分為三個階段,追王武氏五代先祖,建立李氏太廟與武氏崇尊廟,為了進一步鞏固武氏宗廟的崇高地位,武則天又設立了東西兩京“雙太廟”

在唐朝剛建立的時候,唐高祖李淵定都長安,即是今天的西安,太廟的位置基本沿襲了原來的地址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動,位於皇城的東南角。因為當時只有長安一個都城,宗廟便沒有另外設在別的地方的必要了。後來幾代君主的陸陸續續登基,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宗廟的位置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在這期間雖然有人提過一些建議,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時間,空間等一些客觀原因,挪動宗廟的想法一直被耽擱。直到高宗離世的時候,也沒有發生任何的變動。

唐高宗逝世後,武則天掌握了政權,對太廟制度進行了一些更改,想要設立了武氏家族的七廟。

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上書啟奏:

“請太后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廟”。

但是這一做法在當時受到了當朝宰相裴炎的反對,在朝廷大臣中,也有不少人反對武則天的這個做法。迫於無奈,武則天只好追王武氏五代先祖,並沒有設立武氏七廟,而後將武氏五代祠堂建在幷州文水,這個地方在今天位於山西省呂梁市。假如今天去那裡遊玩,還可以看到武則天紀念館。這個時期,算是武則天對於太廟體制改革的第一階段。

從武則天改唐為周,設“雙太廟”,窺探武周政局的演變

唐朝太廟

天授元年,也就是公元690年,武則天登基稱帝,改唐為周。唐高宗死後,武則天專掌國家權力,將大唐京太廟名稱改為享德廟,廢除了其享受祭祀的待遇。又把東都改制太廟為七室,將武氏家族七代神主奉上。又將京崇先廟改為崇尊廟,並下令其在祭祀時可以享受太廟的禮儀。

經過這樣一番改革,長安就有了李氏家族的享德廟和武氏家族的崇尊廟,洛陽有武氏太廟。其中位於長安的崇尊廟與位於洛陽的太廟享受同樣的祭祀規格,這是武則天對於太廟體制調整的第二階段。

有了以上的體制改革,可以說太廟體制在武則天時期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動,但是為了進一步鞏固武氏宗廟的崇高地位,武則天又設立了東西兩京“雙太廟”的,這是武則天對太廟體制調整的第三階段。而後,隨著武則天政權的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武則天對太廟體制又進一步進行了調整。

三、宗廟禮儀成為了武氏轉移其唐祚的前哨戰場,武則天成功的用太廟證明了其武周政權的正統性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太廟是國家政權,君主權威的象徵,同樣也是都城內部重要的政治空間,國家的各項政治勢力之間的鬥爭都圍繞著太廟展開,當時的國家政治格局和太廟體制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絡。人們對於李唐政權和武周政權之間關係的討論,最主要的就是圍繞著繼承與演變展開的。

從武則天改唐為周,設“雙太廟”,窺探武周政局的演變

《唐後行從圖》

公元684年9月,也就是文明元年,武則天大赦天下,改元光宅。在歷史上,光宅本來是西京長安城大明宮前面的一個坊的名字,武則天當時改元光宅的目的,是為了告訴世人,她掌握了國家政權,其實是符合佛教教義的,因為在唐朝時,中國與西域交往密切,佛教文化在唐代盛行,上自帝王將相,下自普通百姓,都比較信奉佛家教義,武則天利用人們的這一心理,充分發揮了佛教的作用,來鞏固自己剛建立不久的政權,表明自己建立政權實屬天意。

為了迎合武則天的這一舉措,武氏家族裡的許多後輩,都丟擲了武氏先祖,進而建立武氏七廟的建議來迎合武則天掌握國家政權的時局氛圍,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武則天的重用。

這一做法,卻沒想到遭到了當朝宰相裴炎的強烈反對,認為武則天作為女性,本不應該奪取王位,而現在武則天不僅奪取了李唐政權,甚至還想要將李唐宗祠改變,這是逆天而為的行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不但在朝政大臣中有許多人反對,在普通平民百姓中,也有許多人反對武則天的這一行為。

為了平息悠悠之口,武則天實際上也並未接受武氏的子嗣們建立武氏七廟的建議。但是卻設立了五代祠堂,用來祭祀尊崇武氏祖先。

史載:博士周悰請立七廟,其皇家太廟,請減為五室。

春官侍郎賈太隱奏曰:

“秦漢太后臨朝稱 制,並據禮經正文,天子七廟,諸侯五廟。今周悰別引浮議,廣述異文,直崇權儀,不依常度。其 崇先廟,合同諸侯之數,國家宗廟不可移變。”

其實武則天心裡也明白,武氏七廟一旦建成,就表明她自己實乃天子,那時李氏宗祠應該立即取消,但是這與自古以來的社會秩序嚴重不符,必定會遭到世人的謾罵。

唐高宗去世以後,武則天雖然仍然留在洛陽,但是太廟的位置卻一直位於長安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動。按照當時的禮儀規定,長安的宗祠只能供奉李氏家族的先祖,在祭祀活動時只能傳達李唐王朝的資訊以及與政權有關的歷史資訊,好讓世人能夠回想起李唐的豐功偉績。

這個時候,武則天要想順利登位稱帝,就必須要對長安太廟進行妥善的處置,才能讓自己剛剛建立不久的政權得到平穩的過渡。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武則天先後採取了許多相關措施,頒佈了相關的法令,力求證明其武周政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在一系列的措施確確實實執行之後,武則天建立的武周政權不僅得到了鞏固,唐朝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也得到了蓬勃發展。

從武則天改唐為周,設“雙太廟”,窺探武周政局的演變

大周武則天執政時期墓誌銘拓片(內含武則天造字)

就好像今天學術界的許多專家所認為的那樣,宗廟禮儀不僅成為李唐皇室和其支持者的防線,同時也成為了武氏轉移其唐祚的前哨戰場。

與前代不同,太廟體制在垂拱年間得到了很大的調整,其中最大的一個影響就是將武氏先祖納入了國家祭祀體系,但是不管怎麼調整,在總體上,李氏宗祠的地位和規模還是大於武氏宗祠。因為武則天想要順利登位,國家宗廟體制必須要隨著國家政局的變化發生變動進行調整。這一系列的措施,反映了武則天在處理國家宗廟問題上的嚴謹態度。

四、武則天對太廟體制的調整對後世的影響

從武則天改唐為周,設“雙太廟”,窺探武周政局的演變

武周時期疆域圖

(一)促進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為百姓安居樂業奠定了基礎

在“雙太廟”體制下,人們的思想不再像過去那麼封建,國家的農業,手工業,商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生產力解放,人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幸福感大大提升。當時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絲毫不遜於“貞觀之治”,在唐代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鞏固了邊疆的情勢,穩定了社會狀態

武則天對“太廟”體制的改革,對於鞏固邊疆形勢,維護國家主權,建立大一統的國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眾所周知,唐朝國家政局並不是很穩定,邊疆的一些少數民族經常覬覦我國的領土,威脅到大唐的發展。武則天對“太廟”體制改革後,逐漸穩定了動盪不安的局面,擺平了一些不必要的騷擾。

(三)打破了傳統的體制觀念,促進了思想解放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男權思想一直佔據著統領地位,武則天對於太廟體制的改革,打破了人們對於傳統格局的認知,拋開“雙太廟”體制的弊端來說,武則天這一舉措確確實實屬於一種大膽創新的舉措,在中國歷史上開創了先河。也為後代提供了極大的借鑑意義,打破常規,敢於創新,國家才能發展的更好更快!

參考文獻:

《全唐文》

《唐會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