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寵物 > 正文

你的購物習慣暴露了你的思想,越是喜歡網購的人往往越“危險”

2021-04-16由 第一心理 發表于 寵物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我們生來,就是現在這樣嗎?

喜歡購物、愛吃甜食、熱愛旅遊、熱衷於追劇、每年年初立Flag、年末祈禱明天會更好、厭惡髒亂差、喜好絕美物質或人與地……

顯然,如果重新出發和生長一次,我們不一定會跟現在一模一樣。因為外在環境在不斷髮生變化,每一個因素和細節,都有可能影響個體特徵的形成。

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以為自己獨一無二;但經歷過生活之後發現,與自己一樣平凡普通的人有成千上萬;而且大家的消費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意識、行為習慣都驚人的相似。

社會學家對此有清晰的解釋與說明:生活在相同時代之下的人們,自然會披上近似或完全相同的環境特徵。但是個體與個體之間,仍然存在著鮮明而具體的差異。

你的購物習慣暴露了你的思想,越是喜歡網購的人往往越“危險”

心理學家進一步補充說:個體行為受大腦意識指導,大腦中的思維水平和決策能力,決定了個體的行動與目標。由於人的天賦與後天生長環境不同,導致即使是雙胞胎,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生活習慣與脾氣性格。

而除此之外,個體日常行為細節,如飲食、購物等習慣,不僅源自自身成長環境,更在某種程度上,越來越受到大環境的影響與左右。而這一方面,手機購物習慣,表現得尤為明顯。

國內電商平臺近年來發展得如火如荼,除了國家和時代助推之外,更多的是來自消費者們強勁的需求。在大資料時代,當人們將日常生活如購物搬到了線上後,人的行為軌跡就被平臺演算法捕捉並進行了精準畫像。

你的購物習慣暴露了你的思想,越是喜歡網購的人往往越“危險”

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購物行為中,你的資訊被大資料人工智慧後臺點滴收錄,並最終準確拼出了你在網際網路上的虛擬人像。

根據這些準確的消費資料,電商平臺依次制定精準到位的物品推銷策略,讓每一次優惠和大促銷都精準擊中你的生活需求,讓你每次都覺得自己才剛一想到要買什麼,手機就非常懂你的給你推送什麼,境內進而買得不亦樂乎,還覺得省了不少銀子。

所以,毫無疑問,大資料早已比我們自己,還了解我們的線下生活需求和腦海中在想些什麼,以及現實中在做些什麼。

因為,是我們一次次自發的刷手機,點選使用者隱私確認鍵,翻查關鍵字資訊等日常行為,乖乖為大資料後臺奉上了自己的一切。

你的購物習慣暴露了你的思想,越是喜歡網購的人往往越“危險”

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客觀上似乎更好了,終於有比人還懂自己的手機APP了,自己的心事與喜好,熱愛與習慣被它一個不落的悉數收藏並及時反饋,我們自己要做的,無非就是點確認和付款而已。生活比過去更為便捷,每一次收到包裹快遞,都是對自我的一次鼓勵與獎賞。

所以,有一個懂得自己購物習慣的電商環境,堪稱生活在這個時代天大的運氣!但也有人說,大資料時代更容易暴露自己的內心和整體生活狀態,可能不太安全。

電子商務犯罪正“如火如荼”,越是喜歡網購、依賴網購的人,往往越“危險”。

你的購物習慣暴露了你的思想,越是喜歡網購的人往往越“危險”

個人資料被移做他用,被盜賣出售,隱私被洩露,被莫名其妙社會性死亡等等,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顯然,把自己的一切都暴露在網際網路上,極其不明智、不安全。

不知不覺之間,大資料後臺、網際網路電商頭部大廠就掌握了你的經濟脈動和個人資訊,你是什麼樣的人,會有怎樣的機遇和發展,幾乎悉數洩露在它們面前。

客觀而言,隨著網際網路市場下沉,二三四線城市網際網路、電商APP使用者數的激增,網民的網際網路技能越來越成熟,知道得越來越多,似乎已經悉數進入到了網際網路平權時代。

但實際上,在越來越多網民被牢牢吸引到網際網路上的同時,他們被網際網路企業以各種技術手段如演算法等方式遮蔽、引誘、誘導、薅羊毛、詐騙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

你的購物習慣暴露了你的思想,越是喜歡網購的人往往越“危險”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你所知道和刷手機刷到的,是產品後臺根據你的喜好推薦給你,且想讓你知道的。而不讓你知道的,你所處的層級範圍內,永遠也刷不到。

每一個人,基於網際網路的各種生活方式和構想,早就被安排得妥妥當當。

幾乎形同被豢養在玻璃魚缸裡的金魚,外面的人透過玻璃把每一個人看得清清楚楚。而金魚們卻遊弋得自由自在,毫無察覺。

一大早,兩條小魚一起游泳。遇到一條老魚從另一方向游來,老魚問它們說:“早上好,孩子們,水裡怎麼樣?”兩條小魚一怔,接著往前游去。遊了一會兒,其中一條小魚忍不住問另一條小魚說:“老魚剛才說的那個“水”,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你的購物習慣暴露了你的思想,越是喜歡網購的人往往越“危險”

由此,我們想說的只是,網際網路時代的購物習慣,不僅僅暴露了我們的內心,更讓我們置身於極大的危險之中。

雖然目前,這種危險性在電商法案等法規的攔截下有所收斂,但這顆隱性炸彈依然存在爆炸的可能。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arner, M。 (2018, December 12)。 Still Have Your Childhood Teddy? The Psychological Power of The Toys We Keep。 The Guardian。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