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1971年,河南建築工地驚現1300多年前天下第一糧倉,內部儲量驚人

2023-01-05由 農耕日曬 發表于 歷史

1971年,河南洛陽驚現沉睡1300多年的天下第一糧倉,裡面存放有50多萬斤糧食,專家帶回種植研究,令人驚奇的是:種子竟然正常發芽了。

據悉:在1969年修建焦枝鐵路縱跨豫、鄂兩省時,沿線經過了許多工業城市和文化名都,它的建成極大地促進了兩省之間的交流和經濟發展,而為國家的富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條鐵路的建成僅僅花了8個月的時間。

1971年,河南建築工地驚現1300多年前天下第一糧倉,內部儲量驚人

那年正在施工時,一名工人突然在建築工地上發現了個大坑。突然嚷道:大家快來看啊。挖到古墓了,好大一個坑啊。

隨後,又有工人陸續發現了十幾個形狀差不多的大坑。至此,負責人在得知這一情況後,馬上叫停了施工,並在第一時間告知洛陽文物部門。他們懷疑這片文物遺址應該是古墓遺址。

1971年,專家們趕到現場勘察時,結果卻讓人難以相信。都以為所有人都以為挖到了大型墓葬群,眾人翹首以盼,緊張地等待著金銀珠寶等文物重現於世,不料,挖了一大半,卻沒有發現一件陪葬器物,神秘的大坑又籠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1971年,河南建築工地驚現1300多年前天下第一糧倉,內部儲量驚人

專家們覺得不太對勁,這個看起來像墓葬群,但是又感覺不像,為了揭開心中謎團專家開始繼續深挖,在挖到快底部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一些了銘磚,上面的記載讓專家恍然大悟,原來這並不是什麼古墓群,而是隋唐時期名滿天下的含嘉倉。

根據史料記載,含嘉倉位於洛陽城內,是隋唐時期最大的糧倉,這塊古磚的發現,則說明此處正是眾裡尋他千百度含嘉倉。

經過勘察發掘,專家確定了含嘉倉的大小,它南北長度超過700米,東西寬度超過600米,面積達43萬平方米。

而在圓形的倉窖就有287個之多,倉窖均口大底小,呈圓缸形,口徑大小在12-18米左右,深度在6-8米不等。在這如此巨大的糧倉規模,震驚了所有人。

1971年,河南建築工地驚現1300多年前天下第一糧倉,內部儲量驚人

然而,在現場一老太太急得直跺腳:咦,這麼多糧食怪可惜了。

更意想不到的是,專家在倉窖的木板縫中,發現了一些穀粒,送到原洛陽農科所培養,竟然發芽長苗,還結出了果實。

隨後,專家們對此難以置信的現象,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而在古代農業民族有個生活習慣,那就是會將多餘的糧食儲存起來,放到來年來吃。

當時,我國的農民祖先,為了防止儲存糧食變壞,就研究了各式各樣的儲存方法。這些方法經過千百年來農民們的升級改造,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糧食儲存體系

1971年,河南建築工地驚現1300多年前天下第一糧倉,內部儲量驚人

到了隋朝之後,大一統的地域之內,國有糧食的儲存 ,更是關乎到了整個國家的穩定。於是,隋煬帝開始調集數十萬勞工,修建大量的糧倉。要說這含嘉倉,設計之初就是奔著大和多去的,大是指規模大,多是指能夠儲存的糧食穀物多。

因此,它的修建也是整整耗費了10年時間,最終才建成移交給糧食儲存機構。隋朝之後,歷朝歷代,也都對含嘉倉十分滿意,於是不斷對它進行修繕使用。

在唐玄宗時期,整個大唐帝國有50%的國家糧食戰略儲備,都被存放在了含嘉倉中。經過考古專家們的挖掘研究,含嘉倉的整體建築面積達到了驚人的40多萬平方米,大大小小的糧窖有400多座。而我們今天所說的發芽的穀粒,就來自其中的第160號糧窖。

1971年,河南建築工地驚現1300多年前天下第一糧倉,內部儲量驚人

至於含嘉倉的最高糧食儲備記錄,根據唐朝文獻記載,在天寶8年的時候,達到了583萬石的最高規模。因為一石糧食為100斤,所以583萬石糧食,大約相當於現在的583萬噸。

透過挖掘,考古學家發現有大小400多個糧窖之一的木板下發現了數十萬公斤糧食。最大的糧倉深12米,寬18米,最小的糧倉寬8米,深6米。它可以容納大約1000萬石的穀物。

當時長安作為關中,在國家發展中期,大量的人口湧入,糧食也成為了最大的問題,隋煬帝就建立洛陽城。

透過文獻記載,回洛倉使用的時間很短,而它是大元年修建的和大運河是大運河是修建的,但它到隋末就廢棄了。

1971年,河南建築工地驚現1300多年前天下第一糧倉,內部儲量驚人

因為當時連年的戰爭,浩大的工程百姓苦不堪言,舉兵反抗得越來越多回洛倉就建在城外1000米的地方,戰爭中糧食自然而然成為爭奪的重點目標。

後來唐朝的統治者為了不重蹈覆轍便將含嘉倉修建在洛陽城內,以備不時之需避免戰爭的侵擾。

中國一直是農業大國,重視農業,以農業立國,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古代各個縣幾乎都有糧倉,只是像洛陽的如此之大的糧倉著實不多見。

考古專家發現,隋唐時期的人們為了更好地存糧,從選址開始就費盡心思,他們選擇了洛陽,不但靠近大運河,更擁有乾燥的氣候,這可以說是建築糧倉的不二選擇

1971年,河南建築工地驚現1300多年前天下第一糧倉,內部儲量驚人

同時在尋找準確位置的時候,古人還專門找來一個地勢高的地方,為的就是避免地下水侵入,同時保證不讓糧食在地下受潮

在挖好糧倉之後,古人會將糧倉用火把多次進行烘乾,並將草木灰鋪在窖底部,之後加上草蓆、多個穀糠皮康等,最後加上席子,也就是席子夾糠,而糧窖的四壁用的也是這種方式。

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將糧食與外部環境隔開,同時讓裡面的糧食處於一個良好的環境,從而延長儲存時間。

我想當時的古人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座糧倉竟儲存了上千年。同時考古專家還有意外發現,在含嘉倉裡面出土了銘刻磚,上面詳細記載了各種糧食,以及負責押送、管理等官員姓名。

1971年,河南建築工地驚現1300多年前天下第一糧倉,內部儲量驚人

這些銘刻磚的出現,不僅意義珍貴,更是填補了多個隋唐文獻上面所簡略、以及模糊的部分。同時它們的出現,更讓我們穿越時空看到在千年前的古代,朝廷對糧倉的重視程度和人們的生活,以及古人智慧

畢竟在落後的古代,他們沒有我們如今先進的科技技術,唯一有的就是頭腦和雙手,就是靠此,才建造出含嘉倉,更留下了奇蹟般的現象。

當時,帝王一聲令下,京杭大運河開鑿,大運河的建成,促進南北方交通運輸發展的同時,還促進了南北方的經濟發展,而含嘉倉的修建,便是為了儲存從南方運來的糧食。

1971年,河南建築工地驚現1300多年前天下第一糧倉,內部儲量驚人

經歷過起義,洛陽城內糧荒之後,李世民吸取教訓,決定將洛陽城內的含嘉倉擴建,共計修建穀倉約為四百多座,每座穀倉大小、規格的修建也要基本一致。

其實,前人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基礎,穀倉的選址,就非常的適合糧食的儲存,先人們將地點定在了隋唐時期的含嘉城中,此地地勢較高、終年少雨,氣候較為乾燥,地下水位較低,是修建穀倉的絕佳位置。

接著,從穀倉牆壁上燒焦的土塊可以推測出,古人們在挖好土窖之後,首先做的,就是對牆壁與底部的烘烤,這樣做是為了烘乾地底牆壁土壤裡的水分,保持倉內的乾燥。

1971年,河南建築工地驚現1300多年前天下第一糧倉,內部儲量驚人

而燒焦的土塊之上是木板、乾草等防潮的東西,糧食的放入也要用草蓆分開,之後,再用穀糠、草蓆等物品封頂,最後,便是用土將頂部徹底的封死。

而在挖掘的糧倉大多保留有銘文,銘文上刻有粗米來源、入倉時間、授令官的職務,可見在管理方面也相當完善。我們看過的電視劇天下糧倉裡的情節應該是當時管理的模式。

更讓人稱奇的當然是,開啟蓋倉的木板,發現糧倉裡堆滿的糧食,雖然都變成了硬塊,但還可以見到一粒粒的穀粒,有的還保持著原來的顏色。

1971年,河南建築工地驚現1300多年前天下第一糧倉,內部儲量驚人

專家們把這種1000多年前收穫的穀子拿去播種,三天之後居然在泥土中發芽,然後生長、抽穗,生命力亦然。1000多年的時間,是不是隻帶走了歲月,其他的都不帶走,這些穀子竟然儲存了下來。原來糧倉的設計者和建造者會不會想到他們居然能把遠古的物質留給子孫後代。

2014年含嘉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凝結著我們祖先的智慧和才幹得到世人的讚賞和肯定。

此外還有最後一步,古人會在窖頂種上樹苗,因為一旦窖內發芽,頂上的樹就會枯黃,這樣就能儘早發現異常並做出處理。

而儲存著能發芽種子的160號糧窖無疑具有巨大的研究價值,對如今儲存技藝的發展也依然有極大的借鑑意義。

1971年,河南建築工地驚現1300多年前天下第一糧倉,內部儲量驚人

隨著時間的流逝,專家們在此期間一直小心呵護著,果然,這原本的嫩苗神奇地長出了葉子,甚至都達到了正常的高度,專家們無一不驚歎古人的智慧,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儲存千年的糧食居然還能夠封存如此完好呢,為什麼沒有變質?

其實,當時隋煬帝還是做成了一件好事,那就是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開挖京杭大運河,而糧倉的儲存條件必須處於水位之上、地質乾燥的要求,所以精挑細選了谷嘉倉離運河較近,地質又幹的土地。

接下來就開始挖掘糧窯,先是將四壁上的水分一一烘乾、燒硬,達到室內乾燥的條件,然後再將炭渣、石灰和桐油混合一起塗在四周,這些內部環境做好後,就是防潮措施。

1971年,河南建築工地驚現1300多年前天下第一糧倉,內部儲量驚人

而在古人一層一層地將木板和草蓆混合交疊一起鋪在糧倉上,從而使下面的糧食擁有足夠乾燥的空間,這才有了時隔千年不壞的糧食。但是,當時的京城地處關中,不適合種植糧食,還經常鬧旱澇災害。為解決關中缺糧問題,隋朝統治者決定從江浙一帶與華北平原運輸糧食。

為此,隋文帝專門修建了廣通渠,這其實就是大運河的開始。兒子隋煬帝即位時,不僅建立了東都洛陽,還以洛陽為中心開挖了京杭大運河,雖然勞民傷財,令百姓怨聲載道,但的確成功改善了南北水路運輸問題,成為了一條非常重要的生命線。

而糧倉就成了大運河最重要的配套設施之一。隋唐興建了許多大糧倉,光河南就有洛口、回洛、常平等,最大的就是含嘉倉。這樣每逢關中缺糧,朝廷可從容調撥

在當時裝置和儀器落後的情況下,古人只用雙手和腦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他們凡事極端化的態度和智慧,在完全讓世界信服的同時,是否也值得渴望急功近利的現代人深思?

1971年,河南建築工地驚現1300多年前天下第一糧倉,內部儲量驚人

其實在隋唐時期有著嚴格的糧食管理制度,專家們也在倉窖中發現了用於記錄糧食資訊的銘磚,上面顯示了含嘉倉的糧窖位置、糧食來源、數量、存放日期、管理官吏姓名,其中還提到了不同種類的糧食,如黍、粟等。

此外,窖內擁有完整的防潮、防水、防暑、防盜、防火、防盜等保護措施。比如,160號窖中出土的糧食穀粒就顆粒分明,糠是糠,米是米,完全不會混淆。

不得不說,中國古人防潮防腐技術的先進,實在是令人驚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