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巴爾虎蒙古翁闊特家族的歷史貢獻

2022-12-26由 古文解讀 發表于 歷史

康熙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經王、大臣議奏:巴爾虎人等,能奮勇報國,請撥盛京等地披甲吃糧。

奉旨如議:當經移住巴爾虎人等五千餘戶,共一千二百七十三丁,每百名編一佐領,每佐領分設領催,甲兵各五十五名,即由揀選,引薦補放。

撥盛京十個佐領,分駐七城:盛京(瀋陽)三個佐領,岫巖、遼陽、開原、復州、熊嶽、金州各一個佐領。獨立旗署,稱為八旗之外的第九旗,巴爾虎旗。

岫巖城巴爾虎旗佐領為翁闊特家族世襲,俸祿待遇高於其他八旗。

巴爾虎蒙古人,有何貢獻,能受到康熙皇帝如此器重?看了尼布楚條約的談判檔案,就可以瞭解巴爾虎蒙古人,翁闊特家族所做出的歷史貢獻。

大清帝國談判代表為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國舅佟國綱等人,沙皇俄國談判代表為陸軍元帥戈洛文。雙方代表在尼布楚城談判,討價還價,隨時可能刀兵相見,就在大清帝國處於被動局面,不得不作出更多讓步的時候,尼布楚城周圍貝加爾湖以東的布里亞特人,巴爾虎蒙古翁闊特家族,反抗沙俄統治,包圍了尼布楚城,請求接受大清帝國管轄。

據《十七世紀俄中關係》第二卷第三冊,中文字818頁,“在雙方談判形成了僵局時,原喀爾喀蒙古所屬布里亞特人、溫科特人已掀起了大規模的抗俄鬥爭,從而使談判的僵局面迅速轉機。七月十五日,披掛盔甲的起義者約2000人”。

戈洛文擔心沙俄的殖民統治全面崩潰,才被迫答應清朝的嚴正要求,不敢再拖延下去。雙方終於在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1689年9月7日)達成協議,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

(美)約瑟夫•塞比斯著,王立人譯,《中耶穌會士徐日升關於中俄尼布楚談判的日記》第42節,記載:“反抗沙俄統治的布里亞特人、溫科特人派代表來告訴欽差大臣們說:他們都願意退入中國境內,回到中國皇帝一邊,代表們懇求收容他們並幫助他們過河。他們業已聚集了1000人,各帶家眷和牲畜,而且人數在最近幾天裡又有相當增加”。

上述布里亞特人、溫科特人配合了清朝談判使團,促成了《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對大清帝國是有功勞的,所以才有“巴爾虎人等能奮勇報國”一說,他們隨清朝談判使團一起進入清朝境內,在遼陽黃泥窪一帶遊牧漁獵,三年後共編十個佐領,分駐盛京等七城。巴爾虎人除了有功於大清帝國外,性格爽慨,英勇善戰,加以重用和給予優厚待遇也是合情合理的。

布里亞特和巴爾虎是蒙古的古老部族,居住在貝加爾湖東西兩側,就是現在俄羅斯聯邦的布里亞特共和國,部分巴爾虎人內遷,集中居住的有呼倫貝爾盟新舊巴爾虎三旗。

翁闊特,是巴爾虎蒙古的一個大姓,蒙古語的意思是美麗的,顏色好看的,容顏煥發的,威風凜凜的意思,在清朝晚期改成漢姓寇。

在一些漢文件案資料中,按蒙古語音譯為溫科特,翁闊特,翁科特,翁克特,指的都是這個巴爾虎蒙古姓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