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太平天國兩次北伐,結局完全相反

2022-11-29由 南國勁松 發表于 歷史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在反動封閉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統治下,中國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在中外反動統治者的殘酷壓榨之下,廣大底層民眾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飢寒交迫,命懸一線。

太平天國兩次北伐,結局完全相反

清朝時期底層人民在生死線上掙扎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全國各地人民紛紛起來反抗,其中實力最大,影響最廣,給中外統治者以沉重打擊的是太平天國起義。

1851年1月1日,洪秀全、馮雲山、楊秀清、蕭朝貴、石達開等人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率兩萬餘拜上帝教信眾,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起義。起義軍縱橫18省,攻佔600餘座城市,奪下東南半壁江山,定都天京,給中外反動統治者以沉重打擊。雖然最後由於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滋生腐敗,缺乏正確的戰略部署,內部自相殘殺,在中外反動統治者的聯合絞殺下於1864年失敗了,但他們必竟用不屈和反抗來衝破黑暗和腐朽,用忠誠和熱血書寫了嶄新的歷史篇章,為以後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江縱橫,天高海闊,英雄無悔,但求農奴紅旗卷,披霜戴雪斬清妖。青春熱血鑄豐碑,何以成敗論英雄?

太平天國兩次北伐,結局完全相反

勇於反抗,勇於改變,雖敗猶榮,千秋忠烈,何以成敗論英雄?

太平天國革命時期有兩次北伐,第一次是在金田起義後,天平天國兩萬餘人全軍北伐,一路向北,勢如破竹,攻佔武昌後,起義軍已達百萬之眾。隨後揮師東下,攻克南京,改稱天京,建立太平天國。1853年5月13日,當時的太平天國依然處清軍的圍困之中,天王洪秀全和東王楊秀清派林鳳祥李開芳率軍兩萬余天國精銳,深入華北,謀取北京,結果陷入清軍重圍,全軍覆沒。

兩次北伐皆是太平軍精銳,都是兩萬多人,為何第一次大功告成,定都天京,第二次卻全軍覆沒呢?

太平天國兩次北伐,結局完全相反

天平軍同清軍激戰,北伐軍在山東茌平馮官屯全軍覆沒

第一個原因,天平軍勇武有餘,謀略不足,缺乏戰略格局,以區區兩萬人馬攻取清軍幾十萬大軍據守的都城北京,犯了孤軍深入的用兵大忌。

戰略佈局失誤,驕傲輕敵,以寡擊眾,即使戰術上再靈活戰鬥中再英勇都無濟於事,最後難免覆軍殺將,折戟沉沙。

天平天國在江南廣西桂平金田村起義的時候,江南正是清庭統治較為薄弱的地方,而且清軍八旗部隊和綠營兵戰力低下,腐朽不堪,對太平軍突然起義缺乏準備應對,太平軍打了清軍一個措手不及。但是當太平軍定都南京以後,南京雖有長江天險,但處於南北通衢的四戰之地,在敵人實力強大的情況下容易被敵人從水陸合圍,守為南京需要重兵,這就分散了太平軍的攻擊合力,而處於四處應戰的被動局面。金陵富庶,處於安逸之中容易使人驕奢淫逸,使人誤判時局。這就是為什麼歷史上很多政權定都南京而不長久的原因。

太平天國兩次北伐,結局完全相反

過早定都南京,沉入溫柔鄉中,處於清軍合圍,陷入戰略被動

第二個原因,江南華北地形,氣候民心民情不同,人民的革命熱情程度不同。

江南民風開放,遠離清庭統治中心,邊遠山區貧苦百姓篤信鬼神,氣候溼熱,山區面積廣大,平原面積較小,人民飽受中外反動統治者壓迫剝削,革命熱情高漲。再者,太平軍擅長步戰,野戰夜戰,遊擊作戰,雖裝備不如清軍但革命熱情高漲,理想堅定,戰鬥英勇頑強,清軍戰鬥力較差,但裝備好,尤其是水軍和騎兵方面,太平軍正好揚長避短,攻城掠地。所以每到一地,攻堅克難,人民群眾紛紛加入太平軍,太平軍越戰越勇,部隊越打越多,打到武昌時已達百萬之眾(當然太平軍是軍民合一,真正作戰部隊也就三十多萬)。

太平天國兩次北伐,結局完全相反

太平天國江南作戰形勢圖

中國北方的華北地處大平原和清庭的統治中心,尤其是山東是孔孟儒學三綱五常的發源地,在封建統治者長期嚴酷統治和封建禮教的雙重作用下,人民習慣於服從,奴性思想很強,老百姓一面是耕讀傳家,一面是忠君報國禮義廉恥,再加上平原地區物產豐富,正常年景人們基本上都能吃飽飯,誰也不願意冒著殺頭的危險去參加革命。再者,平原地區有利於清軍大隊騎兵馬隊圍追堵截,天平軍將士雖英勇拼殺,但在敵人如潮的騎兵馬隊和無遮無攔的大平原上依然處於處處捱打的境地,沒有根據地,糧彈缺乏,部隊多為兩廣老弟兄,對氣候也不適應,人民的革命熱情不高,很難得到補充,部隊越打越少,終至全軍覆滅。

太平天國兩次北伐,結局完全相反

太平天國第二次北伐形勢圖

第三個原因,太平軍領軍將領林鳳祥李開芳只知道遵守天王和東王聖旨,輕兵疾進,沿途勿於清妖糾纏,直取北京。在天津靜海陷入清軍包圍之時,一心遵命固守,不知道率軍及時突圍,在天津靜海固守了大半年,清軍越來越多,最後慌忙南撤,在山東聊城一帶全軍覆滅。假如清軍一開始包圍的時候,趁敵人尚未合圍之際,率領全軍突圍進入泰沂山區建立山區抗清根據地,利用大山做掩護,發動山區貧苦農民暴動,到處打游擊牽制敵人,使敵人的騎兵馬隊因地形複雜險峻受到最大限制,揚我之長,擊敵之短,那肯定又是另一種結果,但最差也不至於全軍覆滅。

太平天國兩次北伐,結局完全相反

清朝時期山區窮苦百姓衣食無著,很容易發展成為革命的物件

林鳳祥李開芳部隊在天津靜海被清軍包圍時,天京洪秀全楊秀清曾經派出曾立昌、許宗揚等人率7500人馬增援北伐軍。可惜曾立昌雖然作戰勇猛,但缺乏大局觀,不懂戰略,派大軍強攻臨清城,十多天的時間打下了一座空城,城中物資已經被清軍盡數焚燬,在這十多天的時間裡,清軍大軍得以合圍,曾立昌率軍突圍南撤,全軍潰散。曾立昌騎馬縱入黃河就義。假如當時曾立昌能夠繞過臨清,同林李二將合兵一處,將大部隊撤進泰沂山區憑險據守,那結局肯定又大不相同。

所以說,將軍不善運籌,不分輕重,不會奇謀,只憑血肉之軀硬打硬拼,絕不是一個合格的將軍,一將無能累死千軍啊!

太平天國兩次北伐,結局完全相反

太平天國戰略戰術的嚴重失誤,致使北伐大軍全軍覆滅,從此走向敗亡。

有人說,太平天國在武昌擁兵百萬時不過早定都南京,而是直接率全軍揮師北上,一定可以打敗清軍,佔領北京,改朝換代。我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太平軍高層領導沒有戰略格局,小農意識濃厚,洪秀全志大才疏,就是一個疑神疑鬼成不了大氣候的庸才。他唯一的特長就是善於忽悠,創立了拜上帝教。給無數貧苦農民畫餅充飢,封官許願,你別說,就憑這一手,在那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還真忽悠起一支隊伍來。

流寇式的作戰方式不知道依託山區建立戰略根據地,以我之長擊敵之短。在太平天國達到高潮佔領武昌擁有百萬部隊時,首先要建立大別山抗清革命根據地,大別山區南扼長江,北控黃淮,東逼南京,西插武漢,縱深五六百里,為兵家必爭之戰略要地,同時可以揚長避短,使清軍的騎兵和水兵沒有用武之地,四處發動貧苦群眾,遊擊作戰,何懼清軍不滅,天下不定。在南方建立南嶺抗清根據地,在西部以漢中建立秦巴山區抗清革命根據地。北伐大軍兩萬人分為東西兩部,分別建立太行山和泰沂山區抗清革命根據地。一旦時機成熟,天下有變,幾路大軍夾擊北京,清廷可滅,天下可定。

太平天國兩次北伐,結局完全相反

大別山區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可惜太平天國沒有派重兵把守

太平天國沒有團結漢族地主知識分子,統一戰線沒搞好。定都南京後,天平天國高層迅速腐化墮落,內部為爭權奪利互相殘殺,有兩萬多太平軍精銳死於內訌。洪秀全自己沒有什麼真才實學,但又處處猜疑所用之人,政治上腐敗墮落,分崩離析,太平天國日薄西山。

象這樣的缺乏戰略眼光,小農意識極為強烈,你們認為他們全軍北上就一定會革命成功。我看是做夢,別說根本不可能打下北京,就算讓他們打到美國去,革命也無法成功。因為他們制定了一系列不切實際的綱領,缺乏戰略部署,勇武有餘,謀略不足,小農意識,缺乏遠大的革命目標和理想。每個人參加太平天國的初衷無非就是吃飽飯和升官發財。

太平天國兩次北伐,結局完全相反

天王高高在上,志大才疏,脫離群眾,腐化墮落,疑神疑鬼

不管怎麼說,太平天國運動為了推翻反動腐敗無能的滿清統治者,進行了長達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戰鬥,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統治者,最後雖然由於種種原因失敗了,但他們依然是革命的,進步的,他們用自己的熱血和忠誠,用前仆後繼的鬥爭使舊中國黑暗痛苦中的人民看到了一絲曙光!

金戈鐵馬,壯烈千秋,踏遍青山人未老;

大浪淘沙,繼往開來,何以成敗論英雄?

太平天國兩次北伐,結局完全相反

天王洪秀全的詔書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