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諸葛亮一直對後主劉禪耳提面命,劉禪在心裡是否服氣?

2022-11-21由 蕪史 發表于 歷史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敗走麥城的關羽窮途末路,突圍至臨沮被殺害,

關羽死後不久,

幕後策劃者呂蒙離奇暴斃

,更巧合的是,

曹操也跟著在三個月之內病死

蜀失關羽、吳失呂蒙、魏失曹操

,可謂三方各有重大損失,真是人生無常、世事難料,這意味著天下即將迎來一場重大的政治變局——

果不其然,次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就迫不及待代漢稱帝,在洛陽坐上了皇位;

五個月後,劉備也在蜀地流傳的“獻帝遇害”的

假訊息

中公開稱帝,

劉備此時已年過花甲,但仍然雄心勃勃,

不過讓人意外的是,劉備稱帝后的第一個軍事目標,

並非是宿敵曹魏,反而是盟友東吳

理由是他要為關羽報仇……。

對此,蜀漢眾臣頗為不解,耿直的趙雲還苦口婆心地勸說劉備要認清現狀:

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

然而,劉備壓根兒不聽勸阻,執意要對孫權出兵。

結果是這一仗劉備打了個灰頭土臉,七月劉備親自率軍沿江東下,一年後兵敗回駐在魚復縣白帝城,

據說戰死者的屍骸順水漂流,塞江而下,

蜀軍幾乎是全軍覆滅

劉備深受打擊,不久就得了病,怎麼都醫不好,或許劉備也知道自己快死了,慌忙派人把諸葛亮召來,

將兒子劉禪託孤給他和李巖,此後不久劉備就去世了。

這時候,阿斗劉禪才剛剛十七歲。

蜀漢後主劉禪

,在三國曆史上也是個知名人物了,至今在民間都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話,說他是“扶不起來的阿斗”,

這樣的說法大概是因為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

劉禪其人不思進取還落下了“樂不思蜀”這樣的笑柄,以至於到如今人們常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一些始終無法扶持成才的人,

而劉禪在史書中的表現亦不盡如人意,

劉備死後,

劉禪對諸葛亮一直言聽計從,而諸葛亮一直對劉禪也是耳提面命,

奇怪的是,皇權旁落,並未影響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關係,

劉禪甚至頗為大度地表示

“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等於把朝政都交給了諸葛亮。

君臣如此和諧,這種現象在歷史上實屬罕見,堪稱理想且完美的,

那麼,

劉禪是真的服氣?還是因為什麼特殊的原因?

劉禪曾一度與父親失散,被人寄養了多年?

諸葛亮一直對後主劉禪耳提面命,劉禪在心裡是否服氣?

劉禪出生於建安十二年(207年)

,這一年,劉備依附荊州劉表屯駐在新野過了一段相當安穩的日子,

不過他對“老婆孩子熱炕頭”的這種日子是不以為然的,反倒是為自己閒得大腿都長肉的情形涕淚交加,

此時劉表已經年老,沒了雄心壯志,對劉備招兵買馬等種種很不老實的舉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即使

劉備捲入了劉表的兩個兒子劉琦、劉琮的紛爭之中

,劉表也沒什麼作為,

不過沒等劉備在荊州搞出更大的動靜,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北征烏丸歸來後,就殺了過來。

在這節骨眼兒上,劉表突然去世了,其次子

劉琮

接管了荊州,

劉琮這個人沒什麼膽量,他見曹操帶著大隊人馬來打,乾脆投降了。

當時劉備駐軍樊城,未料曹操軍隊突然攻襲,待曹軍攻到宛城時,劉備才得知這一訊息,

劉備羽翼未豐,知道自己落在曹操手裡,怕是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慌忙率領軍馬撤出了樊城,

撤軍過程中因為荊州數十萬百姓相隨,導致行軍速度非常緩慢,

到當陽長坂坡時

,曹操的精兵就快要追上了,

眼見情況緊急,劉備再一次發揮了他“妻子如衣服”的宗旨,

把甘夫人連同嬰兒劉禪一起拋下,自己先跑了.......

好在趙雲及時返回,才救下甘夫人和劉禪母子,

至於糜夫人,也並非演義裡說的投井自殺,糜夫人如同三國曆史上的“失蹤人口”,事蹟寥寥無幾,死於何時更不得而知了,

甘夫人的結局卻很悲涼,她不止一次被丈夫丟棄,

雖然得以逃生但經歷這次驚心動魄的災難,身體捱不住了,年僅二十二歲便撇下兒子劉禪撒手塵寰了。

縱觀劉禪的生平,也僅此一次與劉備短暫失散,

魚豢撰寫的《魏略》

裡卻說,劉備早在建安十一年(206年)駐紮在小沛前,

劉禪就已出生,

並且曹操來討伐,劉備就曾丟棄甘夫人和時年幾歲的劉禪,

混亂中,甘夫人帶著劉禪隨著逃難的人群流亡到了漢中,

後來劉禪被人輾轉賣給了扶風人劉括

,劉括將他收為養子,為他娶了媳婦,直到劉備奪得益州,此前劉禪有個姓簡的鄰居當上了劉備的將軍又恰好被派到了漢中,

劉禪找到他說明自己是劉備的兒子,

簡將軍細問之下“事皆符驗”,立即將此事告訴了張魯,

張魯正想跟劉備搞好關係,聞言大喜,便為劉禪沐浴更衣,將他送到了益州,劉禪這才回到了劉備的身邊。

諸葛亮一直對後主劉禪耳提面命,劉禪在心裡是否服氣?

這個問題備受關注,

若是按照

魚豢的說法,劉禪即位時應當是三十多歲了,

倘若劉禪的確有過多年與父親失散十多個年頭的經歷,

這意味著他在蜀漢幾乎沒有什麼根基可言,

那麼,當他繼承劉備的基業後,理所當然就需要一個得力幫手,顯然

這個人就是諸葛亮

這似乎能夠解釋為何

劉禪對諸葛亮如此信任

,一切大小事務,都交給他處理,

諸葛亮雖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留下了“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一段“魚水君臣”的佳話,

但在劉備稱帝前後,

諸葛亮在蜀漢內部的實際地位和真正作用,還是有待評估的,

舉個例子來說,

從關羽之死到劉備夷陵戰敗,歷時兩年半的時間裡,

並無史料記載諸葛亮提出過什麼意見,

究竟是有什麼特別的原因,還是因為沒有形成足以動搖劉備決心的影響力?

無論如何,當時諸葛亮的地位遠不及劉禪執政時期的實際地位,

因此,劉禪和諸葛亮這對相互需要的君臣,才能在漫長的歲月裡相處和諧。

不過,根據陳壽編纂的《三國志》,劉禪即位時不過十七歲而已,

並無奔入漢中為人養子之事,

魚豢或是道聽途說,

倘若劉禪一直在父親劉備的羽翼下呵護成長的,有劉備的言傳身教,即使不能將他培養得出類拔萃,應當也不至於養出個貪圖享樂的主才是,

為何他對諸葛亮是如此服氣?

要知道劉備彌留之際,曾頗有深意地對諸葛亮說了這樣一番話: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無論劉備的遺言是出於真心還是

對諸葛亮的一種試探,

站在劉禪的立場上來看,諸葛亮無異於他皇權路上的一塊巨石,

按常理來說,即使劉禪登基之初迫於政治需求也要妥善處理好他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那麼一旦時機成熟,他應迅速集中皇權才是,

但根據史書的記載,劉禪與諸葛亮相處得頗為和諧,

直到諸葛亮去世,都不曾陷入君臣關係的危機之中,

所以,不少人認為或許劉禪真就是個扶不起的阿斗,整日沉迷享樂,無心政務,這才使得諸葛亮完美退場,

然而劉禪在位41年,

諸葛亮在世時也只是輔佐他11個年頭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還執掌朝綱30載呢,

既然劉禪扶不起來,他是如何當的41年皇帝呢?

所以,蜀漢後主劉禪沒有街談巷議的那麼平庸,不過

他對諸葛亮的信任,還是要打一些折扣的。

劉備的政治遺產

諸葛亮一直對後主劉禪耳提面命,劉禪在心裡是否服氣?

先說劉備留給劉禪的政治遺產

劉備是在劉璋沒有防備的情況下奪取益州的,這在益州人眼裡,劉備的做法實在是太不厚道了,

劉璋是邀請劉備過來協助他平定

漢中的張魯之亂的

劉備倒好,沒幫劉璋平定內亂不說,反倒“鳩佔鵲巢”佔了劉璋的地盤,

這事發生在

建安十九年(214年)

劉備稱帝是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

這樣算起來的話,

劉備在益州的經營不過區區幾個年頭而已

,遠不及他在荊州的經營,

可以說,

劉備在益州並沒有穩固好統治基礎,就匆匆稱帝了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他不聽勸說,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揮兵東進了,

顯然益州潛伏著很多不安定的因素,劉備當然要奪回荊州了,防止益州出現什麼變故使得自己無處容身,

或許身為丞相的諸葛亮,也是出於這個原因沒有阻止過劉備,

然而事與願違,

劉備戰敗後不但不退回成都,反倒退到白帝城,

從這一點來看,夷陵之戰的失敗,帶來的惡果還有他在益州的民心,

所以,劉備攢下的基業沒剩下多少,

劉備留給劉禪的實際上是一個風雨飄搖之中的江山

諸葛亮一直對後主劉禪耳提面命,劉禪在心裡是否服氣?

那麼劉禪是否清楚這一點?我認為他是很清楚的。

單看諸葛亮的仕途,他是在幫助劉備拿下了成都以後才獲得軍師將軍的官職,此前不過是一個“中郎將”負責後勤,

劉備進入益州前,也是將諸葛亮安排在江陵輔佐關羽,

直到成都到手,諸葛亮才受到重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表明劉備的政治需求,

反過來說,

諸葛亮的出身背景在此時反倒更讓劉備重視

至於才能,不見得劉備在此之前真的抱有“如魚得水”的想法,至少看起來他對諸葛亮的重視程度是不及法正、龐統等人的,

可劉備稱帝后,就將諸葛亮封為了丞相,並且託孤於他,

原因是什麼?

劉備託孤諸葛亮的原因,忠厚老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不是益州本土人士,與本土文臣武將都少有瓜葛,

從這個角度來說,

他的利益同劉備及劉禪是捆綁在一起的,是政治連體嬰

沒有劉禪,即使諸葛亮想自取蜀漢江山,眾人豈會聽他的?

可沒有諸葛亮,

17歲的劉禪失去一個可以依靠的人,政治威望不足也難以維持統治

很顯然,劉禪是清楚這一點的,

所以在漫長的時間裡,任由諸葛亮呼風喚雨。

劉禪的危機

諸葛亮一直對後主劉禪耳提面命,劉禪在心裡是否服氣?

劉禪繼位的同一年,

的確迎來了第一個政治危機

——內部有四個郡一齊叛亂。

哪四個郡呢?

益州郡、永昌郡、越雋郡、牂牁郡。

多郡叛亂,蜀漢政權隨時可能傾覆,

最先叛亂的是益州豪族

雍闓

,他在士燮的引誘下叛蜀歸附了東吳,

之後雍闓又派永昌郡的孟獲

用造謠的方法煽動

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二人參與叛亂。

這四郡之亂,看似是蜀漢內部的問題,

實則

離不開東吳的手筆——士燮

士氏家族在漢末三國,是名副其實的地方

“土皇帝”

士燮及其三個兄弟共領四郡,佔嶺南疆土過半,

出入時鳴鐘響磬,備具威儀,就算是從前的南越王趙佗也不能超過他們,

這樣實力雄厚的家族,早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就歸附了孫權,劉備剛剛嚥氣,東吳就已迫不及待地跑出來找茬了,

因此,諸葛亮並未急於平亂,反倒是先恢復了與東吳的外交關係,直到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才出手平定叛亂的四郡。

兩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

對於皇位還沒坐熱的劉禪來說,可謂是

一場嚴峻的心理考驗

,諸葛亮與東吳的瓜葛可謂不淺,其胞兄諸葛瑾一直在孫權手底下效力,

諸葛亮先穩固外交再平定內亂的策略,但凡劉禪昏庸一些,便會埋下疑心的種子,

可劉禪選擇全力支援諸葛亮的主張,還按部就班地

將張飛長女立為了皇后

南方四郡平定後,諸葛亮主張撤兵,這種堪稱大膽的做派劉禪也選擇了支援,

而李嚴也是在建興四年(226年)春,才從永安還住江州,

可以說,

劉禪極盡所能在四年的時間裡,給諸葛亮提供了個非常寬鬆自由的政治環境,

像劉禪這樣的皇帝,在歷史上真的不多見,

即使他根基不穩,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沒有有效控制諸葛亮的手段,

起碼劉備臨走之際還留給他一個

鎮守永安、“統內外軍事”的李嚴

,來制衡諸葛亮的權力,

在這危機時刻,劉禪顧全大局,能夠做到全權託付諸葛亮,又滴水不漏地避免了諸葛亮的政敵趁虛而入這個後顧之憂,

在這件事上,要是換作我們中的某一人,都不見得比劉禪做得好。

丞相的影子

諸葛亮一直對後主劉禪耳提面命,劉禪在心裡是否服氣?

此後,諸葛亮在朝堂上更是事無鉅細、鞠躬盡瘁,將蜀漢國內打理得井井有條,

劉禪對他也一直言聽計從,至少從表面上來看,他對於諸葛亮大權獨攬的情形並無任何介懷,

不過在諸葛亮北伐之前,

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種種不諧的因素也逐漸暴露了出來

建興五年(227年),北伐開始,諸葛亮在出發前寫了一封令人動容的《出師表》,

不過這個《出師表》微妙地體現出了

諸葛亮對劉禪的態度——“監管

”。

此時的劉禪已年滿22歲,實際上早就到了親政的年紀,

可從諸葛亮強調“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來看,

蜀漢的政權中心依舊是相府

對此,劉禪真的沒有意見和看法嗎?

說到底,諸葛亮的最終使命是輔佐劉禪,而不是代替劉禪。

但劉禪對諸葛亮仍舊是寬宏大量,他不見得

對“興復漢室”的宏大目標感興趣,

不過卻義無反顧地支援了諸葛亮的北伐大業,

而且在諸葛亮數次北伐的過程中,劉禪一直堅定地站在支援諸葛亮的立場:

魏明帝班告益州百姓發了篇檄文,聲稱諸葛亮“內貪專擅之實”,劉升之(或為劉禪另一小字)兄弟守空城而己,面對這種明顯挑唆劉禪與諸葛亮這對君臣關係的檄文,劉禪不為所動;

第四次北伐時,李嚴謊稱道路被雨水沖壞了,糧草運不過來叫諸葛亮退軍,事後諸葛亮將其貶為平民徙往邊地。李嚴的身份實屬特殊,作為另一位託孤大臣,其處理結果實際上是非常敏感的,不過劉禪還是一如既往的支援諸葛亮;

諸葛亮北伐失敗自降三級,事後劉禪也很迅速地恢復了他的職務……。

種種跡象表明,劉禪似乎真的履行了父親臨終的遺言——“以父事之”,

不過,益州本地勢力李邈在諸葛亮屍骨未寒之際,指責他“身杖強兵,狼顧虎視”,被劉禪下獄處死。

這一點來說,

李邈所說或許是當時蜀漢內部真實情況,

諸葛亮軍權之重,怕是劉禪也拿他沒有辦法,不得不聽之任之,

換個角度說,劉禪始終非常聰明,頭腦清醒,不管他內心怎麼想,他在這件事情上處理得都是滴水不漏的,

諸葛亮雖然心力交瘁,死於北伐之路,擁護他的人還在,

倘若劉禪聽信挑撥,摧毀諸葛亮樹立的權威,怕是真要背上昏庸的名聲了。

劉禪專用諸葛亮來治國,就是他聰明的地方,

無論如何,諸葛亮將蜀漢治理得井井有條,最終做到官吏不敢違法犯紀,人人奮求上進,道不拾遺,強不凌弱,民風淳厚,秩序井然,

這種程度,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甚至不動聲色地為劉禪削弱了益州本土勢力,看似蜀漢由諸葛亮一人說了算,

說到底,

得罪別人的事也是諸葛亮在做,而劉禪只要當個寬宏大量的皇帝

,壓根不用擔心各方勢力對他產生什麼不滿,

保證了政局的穩定,

所以,劉禪和諸葛亮這對君臣如此和諧的基礎,信任是一方面,利益雙贏卻是根本因素。

一國之君的氣度

諸葛亮一直對後主劉禪耳提面命,劉禪在心裡是否服氣?

劉禪對諸葛亮的不滿情緒,是在他去世後才逐漸顯露出來的。

諸葛亮剛去世時,得到訊息的劉禪一度哭昏,

當諸葛亮靈柩運回時,他更是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但是,當百姓們向朝廷請命給諸葛亮立廟時,劉禪的態度是很堅決的——不答應,

直至29年後,也就是263年,劉禪才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不僅如此,劉禪在諸葛亮去世後做了兩個重大的舉措:

其一,廢除了丞相制。

這意味著劉禪決不允許再次出現自己大權旁落的尷尬局面,一步步“自攝國事”,將蜀漢政權漸漸收回到自己手中。

其二,停止北伐。

由此看來,劉禪此前應當是不贊成諸葛亮北伐的,只不過礙於種種原因,他沒有在諸葛亮生前表示反對過。

儘管如此,

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能夠和諧到這個地步,諸葛亮這個大權獨攬的人也能夠得以善終,

這其中,離不開劉禪清醒的頭腦,

身為一國之君,劉禪不僅有容人之量,還能夠知人善用,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簡直有點太冤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