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古代妃子下葬前,為何要用玉石堵住肛門?看似迷信,也另有道理

2022-11-21由 湖泊居士 發表于 歷史

作為中國封建時期的重要文化代表之一,

喪葬文化

一直深受古人重視。尤其是儒家提出

厚葬待親

的觀點以後,喪葬的種種禮節規矩,更讓人目不暇接。

以皇室成員為例,不同身份等級的人,甚至還有不同的細節要求。可妃子下葬前,

用玉石堵住肛門

的做法,卻一直令人不解。

如此反人類的迷信行為,為何會成了古代社會中的標準之一?

古代妃子下葬前,為何要用玉石堵住肛門?看似迷信,也另有道理

妃子下葬

帝王陵墓規模宏大,風水相術學說中,龍脈、帝陵等如果選擇錯誤,甚至可能影響到一整個國家的國運。

當古人對一系列迷信說法深信不疑,歷朝歷代的皇帝,也樂於將自己陵墓修建得更加宏偉。

往小了說,是為自己死後考慮;往大了說,那就是看重整個國家的傳承。言已至此,哪怕是一些專門負責彈劾朝堂的言官,也不敢在這件事情上多說什麼。

相較於皇帝而言,妃子的墓穴自然要簡單一些。只不過畢竟是皇帝的女人,起碼的規格還是要保障。

古代妃子下葬前,為何要用玉石堵住肛門?看似迷信,也另有道理

那麼妃子墓穴之中,用玉石堵住肛門的緣由,究竟從何而來呢?如此行徑,豈不是太過荒唐?

要知道皇帝女人的身體,並非尋常人都有資格能看的。畢竟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是北齊後主高緯,能荒唐到常人難以想象的地步。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有

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確保妃子的屍身不會腐爛,避免妃子面目全非;

其二,則是確保皇帝皇陵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古代妃子下葬前,為何要用玉石堵住肛門?看似迷信,也另有道理

要知道古代封建迷信認知前提下,前人不會選擇火化處理親人的屍首。可埋葬於地底,終究會有腐爛的一天。

屍斑顯現在臉上,源源不斷地屍液也從體內流出,如此駭人的情形,絕對算不上好的想象。

可如何才能避免呢?封建迷信思想的作用下,古人認為屍體腐爛,原因在於人體內部的

元陰

不斷流失。

想要確保屍身不腐,那就要將人體九竅全部鎖死。如此一來,自然不用擔心有任何意外。

相傳,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屍身處理方式便是這樣。

古代妃子下葬前,為何要用玉石堵住肛門?看似迷信,也另有道理

這才有了民間傳言,秦始皇屍身,歷經千餘年未曾腐朽。

可見傳聞中的

封肛門

,其實並不是要特意將肛門堵住,僅僅只是由於肛門,是屬於九竅之一。

具體實行標準從什麼時候開始,後人已經無從解答,可這種迷信的“規矩”出現以後,越來越多的人都選擇了遵守。

只是正如前文所言,皇帝的妃子,憑什麼讓旁人“觸碰”。對此,古代皇室之中,專門有特定職務的女官來處理這件事情,倒不用太過擔心。

她們就如同現如今葬儀師一樣,整理逝者的容顏,檢查每一處細節。人活一世,乾乾淨淨的來,最終也乾乾淨淨地離開。

古代妃子下葬前,為何要用玉石堵住肛門?看似迷信,也另有道理

古代喪葬制度的優點與弊端

《說文解字》中談及:“葬,藏也。從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薦之”。

這說明,前人已經早已開始對死者的埋葬,有了明確清楚的要求和規矩。

《禮記·檀弓上》則提到:“古也墓而不墳”,鄭玄先生註釋:墓為兆域,今之封塋也。

墳、冢從此有了明確的定義,古人對陵墓的重視程度,也來到了新的高度。

喪葬文化興起,無論皇帝、妃子還是平民,自然都願意親人風風光光地離開。

古代妃子下葬前,為何要用玉石堵住肛門?看似迷信,也另有道理

至於後來的

薄葬

,那大概是老百姓走投無路,最終對社會現實的妥協。那麼就古代喪葬制度來說,究竟有哪些優點,又有哪些缺點呢?

優點

方面來說,這種制度時時刻刻提醒後人,一定要對先輩有敬畏之心。

中華民族的傳承,是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是無數個體最終集合成為輝煌無比的強大整體。

歷史浩浩湯湯,更讓人感受古代文化的波瀾壯闊。雖有弊端有如何,其他國家甚至都只能羨慕。

而從弊端方面來說,喪葬文化中的諸多迷信,也的確值得人們深思。

古代妃子下葬前,為何要用玉石堵住肛門?看似迷信,也另有道理

妃子肛門之中,塞入玉石的行為,暫且不談,這種行為本身就很荒唐。

反觀曾經更加迷信的陪葬制度,以及權貴階層之間鋪張浪費的攀比性質,也讓人難以接受。

喪葬文化本是紀念親人,何時和比較產生聯絡。事實上,皇帝、妃子,都已經成為過去時。

那麼皇帝妃子時期遺留下來的產物,人們也應該有選擇地接受才對。死者為大,永遠不是其地位有多尊貴,而是其身份值得人們敬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