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孔子的意義

2022-09-29由 華梵論道 發表于 歷史

孔子的意義

今日是孔子誕辰2575年。紀念孔子當然意義非凡。要說孔子有什麼意義?其實是一言難盡。因為孔子之後的兩千多年來,中國人,或者是某種程度的東亞人,是生活在孔子的影子之下的。對孔子的評論、解讀、解構、再解讀,可以說簡直是不厭其煩,不勝列舉,說不盡道不絕了。這樣說來,那筆者還寫這篇文章作甚呢?

今日筆者要談的是“今日”看孔子,是2575年後來看2575年前的孔子。也就是說,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一個歷史上的人物。這位人物雖然偉大,身體已經遠去,但他的精神遺產卻依舊還在。今天討論孔子,即是一種精神溯源,也是一種現代自省。換言之,我們要討論的是孔子給了我們什麼寶貴遺產,又給我們施加了什麼限制,今天的我們該如何去對待他給我們的這些?當然,孔子給我們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我們沒有空間也不可能一一道來。今天我們就討論一個主題:自由。

孔子自己是個活得有聲有色的人。看看他,六藝全皆在行。做過牧童,當過家僕,做過大官,還帶著一群學生到處訪學論政,出入在各國國君的大殿上。晚年閉門修書,寫的書成為經典,培養的學生則賢人輩出,可以說風光一時無二。孔子去世後,餘榮更是光耀,不僅被稱為文聖,萬世師表,甚至被視為“素王”,也就是無冕之皇,比絕大多數的皇帝還要耀眼。被官方賞賜的榮光不說,孔子本人還是極有個性的。據說他吃飯很講究,吃肉膾不厭細。也就是說,肉切得越細越好。而後又有說孔子喜歡音樂,聽了韶音(一種音樂)後,三個月不知肉味。可見孔子還是很會品味生活的。

孔子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他想要改造春秋時代的禮崩樂壞,恢復周禮。但是孔子在母國(魯國)遭遇了失敗,只好出國遊學,向各國兜售自己的主張。我們常說孔子是萬世師表。可是這位老師從一開始就不安分教書——雖然教書似乎是他最成功的地方。他想的是什麼?他想的是改造世界,成就一番非凡的政治成就。說起來,這一點令我們想起了另一個偉人——李白。明明是大才子,非要改造自己稱為政治家。孔子這一出家門,可就了不得了。他很快地就進入了流離失所的處境。要麼君主們只想養著他充當門面,要麼他的異國同僚們忌恨他、排擠他,怕他受重用,要麼他的理想太過高韜,不切實際,總之,孔子在各國還是失敗的多,成功的少。但是就是這樣,孔子仍然樂此不彼,走完一個國家,再去下一個國家。不是被拒絕,就是在被拒絕的路上。這個契而不捨的精神,再加上孔子嘆息的“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就成為一個至高無上的永不放棄的愚公精神,深深地感動了往後的讀者們。

孔子是個不妥協的人。這是他不見容於各國政要的原因,但也是他成為一個象徵的地方所在。孔子沒有因為要個位子,就放棄自己的主張。其實他在尋找的是志同道合的君主,或者是某種哲學王。孔子不可能成為王了,那就讓王成為哲學家吧,把孔子的仁義禮智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那一套貫徹實行就好了。可惜現實一再打臉,這也就註定了孔子漂泊的一生。但是如果只是這樣,孔子只是一個與風車戰鬥的堂吉柯德而已。孔子表現的不一樣的地方是,孔子在任何艱難的環境下,仍維持著一種樂觀、浪漫的情懷。孔子曾經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歟?”用今天的話說,如果我的政治主張得不到實現,那我就乘船出海,跟隨我的也就是子路吧。哈哈,多可愛。想著過隱居的日子,還要帶上最心愛的學生。還有一件事特別能體現孔子的這種樂觀精神。孔子曾經路過宋國匡城,宋國人把他誤認為是當年誤國的陽虎而圍困孔子,史書上說孔子當時“絃歌不輟 ”,就是面不改色,連續數日彈琴唱歌,表現了自己的高雅情操。

綜上所述,可見孔子是個自由自在,有個性、有情懷、有理想的人。可是在某些情況下,孔子就會謹謹慎慎、畢恭畢敬,連大氣都不敢喘了。《論語~鄉黨篇》裡面有許多的篇幅描述孔子在朝廷、長官、鄉里的行為。比如在鄉里,孔子就做出不太會說話的樣子,在朝廷裡,孔子就說話謹慎,簡單直白(“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與比自己職位低的侃侃而談,與比自己職位高的就要顯得謹慎誠懇,跟君主談話就要恭順不安(“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如果承蒙君主召見,不等車馬備齊,就要跑著先出門了(“君命召,不俟駕行矣”)。諸如這些禮儀的細節,《鄉黨篇》裡還有很多的描述。這更我們前面所述的那個理想主義的、有個性、有色有味的孔子,又完全不同。從現代人的角度看,完全是一個“官”迷,哪還有自由自在的份啊。

可是,這兩者就巧妙地被結合在孔子身上了。一個是自由自在,很有個性的夫子,另一個是畢恭畢敬的、以獲得君主青睞為榮的孔大夫。它們被完美地融入了“克己復禮”的窠臼中。孔子那個奔放自由的“己”只適合在民間、在鄉野,一旦進入了朝堂,這個“己”就得受到重重的約束(“克”),換過來的是背上那枷鎖重重的“禮”,成為一個謹小慎微的小我,為了奉獻給那個偉大的理想社會(“復禮”)。這樣,一個悖論就出來了。自由奔放的孔子,追求竟然是約束自由奔放,把個體的個性無限壓縮,把自我鍛造成為磚石的社會。自由以取消自由的方式實現,而孔子的自由,恰恰是因為他的理想社會沒有實現。如果沒有孔子在政治上的失敗,也許就沒有那個個性張揚、有色有味的孔子,我們能讀到的,也就只有《鄉黨篇》裡的標準長官孔丘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