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為啥後人會說: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上

2022-09-25由 任襟亞 發表于 歷史

文 | 任襟亞

從一個公案說起

先探討個公案。

高中語文老師在講到《祭十二郎文》時往往會告訴學生:

蘇軾說——“讀諸葛亮《出師表》而不落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而不落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愈《祭十二郎文》而不落淚者,其人必不友。”

為啥後人會說: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上

蘇軾啥時候、在哪說的這話呢?

據考證,清人章懋勳在

《古文析觀解》

卷五中提到蘇軾把

《陳情表》

《出師表》

《祭十二郎文》

並舉,稱其

“慘痛悲切,皆出於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

問題是,章懋勳離著蘇軾好幾百年呢,他在哪看到蘇軾這麼說滴?

這個不知道。沒出處!

早在章懋勳之前,南宋的趙與時在他的歷史軼事筆記

《賓退錄》

中是這麼說的:

“讀諸葛孔明《出師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也;讀李令伯《陳情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也 ;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青城山隱士安子順雲。”

趙與時的意思是——這話也不是他說的,而是一個叫安子順的隱士說的。

南宋緊挨著北宋,如果蘇軾說過,趙與時不知情的機率,大家覺得有多大呢?

為啥後人會說: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上

好了,意思就是這麼個意思,這話很可能並不是蘇軾說的,因為他名頭大,“他說”有說服力,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了……

不管是誰說的吧,反正至少從南宋時,關於“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的說法,千真萬確是存在的!

那麼《祭十二郎文》到底寫得怎麼個“感人法”,以至於“不哭一鼻子”都會有不友愛、友好的“人性瑕疵”之嫌了呢?

下面咱就結合這篇祭文的文字,看看它寫了什麼,又是怎麼打動人心的!

這篇祭文寫了啥

1.韓愈及侄子十二郎的悲慘身世

你知道“八仙”裡面的

韓湘子

嗎?

韓愈的侄子十二郎大名叫

韓老成

,韓湘子就是他的兒子。

為啥後人會說: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上

韓愈兩歲就成了孤兒,跟著大哥大嫂過日子。

不省所怙

【hù】

,惟兄嫂是依)

至於他的侄子十二郎,成為孤兒的時候則是8歲。

韓愈總共三個哥哥。大哥

韓會

,比他大30歲。(估計不是一個媽生的)

另外兩個哥哥

韓弁

韓介

也早早去世了。

十二郎的生父是韓介,過繼給了沒有兒子的大伯韓會。

公元780年,42歲的韓會客死在廣東韶州(被貶)。那年,韓愈12,十二郎8歲。(本文年齡均採用我們今天更為熟悉的週歲,文中的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

應該是18歲)

相差只有四歲的小叔侄倆兒,分別是家族兩代唯一的骨血。丁弱祚薄,

孤苦伶仃。

(承先人後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隻。)

之後跟隨寡嫂鄭氏顛沛流離,苦苦掙扎的日子其艱辛可見一斑。

為啥後人會說: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上

正是因為家庭條件所迫,韓愈早早就扛起了養家的重擔。剛剛成年,為了生計就隻身從宣城跑到京城西安投親求職。(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

2.仕途輾轉波折,叔侄抱憾分離

別看後來的韓愈被人奉為

“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

,蘇軾評價他

“文起八代之衰”

,但是他的科舉之路走得分外不順。

經歷了三次科舉落榜打擊之後,直到第四次他才進士及第。然後又經歷了吏部三次失敗的

“博學宏詞科”

考試,又是到了第四次才被選上。就在這期間,他還永遠失去了撫養他長大的,情同老母的嫂子鄭氏。

考試上不順利,事業上同樣鬧心。

為啥後人會說: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上

好不容易,他得到了

宣武節度使

董晉

的賞識,開始“觀察推官”的幕府生涯。

十二郎跑到他做官的汴州看他,他留侄子同住了一年。侄子才說回去接家眷一起來團聚,沒想到,第二年他的老闆董晉就去世了,他自然也就失去了汴州的工作。一家團聚就這樣被擱置了。

吾佐董丞相於汴州,汝來省吾。止一歲,請歸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來。

那就下一次吧。

不久後,韓愈又獲得了到徐州入幕府做官的機會,趕緊派人去接十二郎。誰想到計劃沒有變化快,派出去的人剛剛出發,他的官職居然又丟了。

為啥後人會說: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上

當叔叔的想:

他們都還年輕,暫時分別,一定能有機會再次相聚,那就先“以事業為重”吧!

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

他完全沒有料到,機會是再也不會有了。

公元800年,韓愈再次來到京城。

801年,終於通過了吏部的考試(第四次博學鴻詞科)。

802年,做上了國子監的學官,並寫下了後來大名鼎鼎的

《師說》

803年,在宰相裴度的提攜下,35歲的韓愈得以晉升

監察御史

(當年12月就被貶)。就是這一年6月2日(陰曆),患有“軟腳病”的十二郎病故了。

驚聞這個訊息,韓愈一時間五雷轟頂,天塌地陷。過了七天才慢慢緩過魂來,讓家僕擺上供品祭奠,然後寫下了這篇撕心裂肺的祭文——

《祭十二郎文》

為啥後人會說: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上

3.聲淚俱下的《祭十二郎文》

他追悔莫及

早知道會這樣,就算高官厚祿,我也不會離開你一天,去高就的!

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他抗拒接受

天吶!難道這是

真的嗎?不是做夢吧?難道不是傳錯訊息了嗎?

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他絕望不已:

你的兒子才10歲,我的兒子才5歲。像你這樣年富力強的都保不住,還敢寄希望於他們長大成人嗎?悲哀啊,悲哀啊!

汝之子始十歲,吾之子始五歲,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為啥後人會說: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上

他頓足捶胸:

你去年寫信來說得了“軟腳病”,經常劇烈疼痛。我說:“這病,南方人很常見。”我竟然沒當它一回事兒。唉!難道真因為這個病喪命了嗎?

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

汝去年書雲:“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為憂也。嗚呼! 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

他哭天搶地:

(1)。誰能想得到啊,年輕的晚輩先死了,年老的反而還活著;強壯的早早沒了,衰弱的反而還苟活在人間?

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

(2)。我從今年以來,本來花白的頭髮,幾乎全要變白了。鬆動的牙齒,也像要脫落了。氣血越來越衰微,精神越來越差,這樣子,過不了多久就會追隨你去死了。如果泉下有知,那麼我們很快就可以相會了!假如我死後無知,為你悲傷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而不悲傷的日子更是沒有窮盡的。

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為啥後人會說: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上

他又痛定思痛,安排好侄子身後事宜:

(1)。你的妻兒老小,

如果糧食夠用到喪期結束,就等到喪期之後把他們接來;如果不夠用,我就馬上把他們接過來……如果我有能力遷葬,最後一定會把你安葬在老家的祖墳旁,這樣才算了卻我的心願。

彼有食,可守以待終喪,則待終喪而取以來;如不能守以終喪,則遂取以來……吾力能改葬,終葬汝於先人之兆,然後惟其所願。

為啥後人會說: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上

(2)。

從今往後,我已經沒有心思在世上奔忙了!想回老家去置辦幾畝地,了此殘生。教養我的兒子和你的兒子,希望他們能長大成才;撫養我的女兒和你的女兒,一直到她們出嫁。我的心願,也就這些了!

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餘年,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催人淚下的古代抒情散文。文章如泣如訴,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真實的、猜想的交織錯雜在一起。在作者紛亂的思緒裡,我們能看到他的艱難身世;能看到他的宦海沉浮;能看到他骨肉死別的血淚悲傷;還能看到他作為家庭頂樑柱的責任和擔當。

“真”是文章動人的根本。31歲的十二郎是韓愈唯一的侄子,從小同甘共苦如同“兄弟”(因此才說“友”)。這篇祭文由衷而發,歷陳瑣碎家務,艱難生活。說到痛處放聲哀嚎,至情、至性、至痛、至真。

為啥後人會說: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上

人類的情感體驗是相通的,這質樸自然的真悲傷,必然能觸動無數有心有情之人,在這份情真意切的“慘痛悲切”之下,墜落“不期然而然”的共情之淚。

漫漫人生,試問幾人無友愛之情,無骨肉親情?誰又能不觸類傷情?

這樣看來“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的說法,也並非是文學家“矯情”,自有它“持之有故,言之有理”之處。

中場小結

寫完這篇祭文“內容上”寫了什麼打動人心之後,按計劃,我是要想掰扯一下它在“表達形式上”那種強烈的情感感染力的。那將是我對

“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的另一半解釋。

不過,此刻,左下角的文字統計顯示,本文已經超過了3000字。

那麼就先從這裡分篇吧。

為啥後人會說: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上

如果你讀了我的文章,無論贊不贊同,都請不吝賜教。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援,為下篇寫作積蓄更多的動力!

感謝閱讀,感謝支援,我是愛歷史、愛詩詞的任襟亞。

——END——

(圖一外,其它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