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安徽馬鞍山的歷史

2022-07-19由 老艾講歷史 發表于 歷史

今天老艾要講的城市是

馬鞍山市

,別稱

鋼城、詩城、太平

,是安徽省的地級市,自古有

“金陵屏障、建康鎖鑰”

之稱。

安徽馬鞍山的歷史

馬鞍山風光

秦朝時期,秦始皇實行郡縣制,地方分為郡、縣兩級。當時的馬鞍山市

(鄣郡和九江郡交界處)

屬於鄣郡管轄,東臨會稽郡,西毗廬江郡和九江郡,北邊與東海郡接壤。

安徽馬鞍山的歷史

西漢時期,當時的馬鞍山市

(丹陽郡和九江郡交界處)

屬於丹陽郡管轄,東臨會稽郡

(面積巨大)

,南瀕豫章郡,西接廬江郡和九江郡,北邊與臨淮郡和廣陵國

(西漢開國~漢武帝時期實行郡國並行制,眾多封國之一)

接壤。

安徽馬鞍山的歷史

東漢時期,當時的馬鞍山市

(丹陽郡和九江郡交界處)

屬於丹陽郡管轄,東臨吳郡,東南接會稽郡,南毗豫章郡,西瀕廬江郡和九江郡,北邊與廣陵郡接壤。東漢時期的馬鞍山與西漢時期歷史沿革沒有太大的變化。

安徽馬鞍山的歷史

三國時期,當時的馬鞍山市

(丹陽郡和海陵郡交界處)

屬於丹陽郡管轄,東臨吳郡和毗陵典農校尉

(孫吳分吳郡設定典農校尉採取軍事屯墾方式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屬於當時特殊的行政區域)

,南瀕新都郡,西南是鄱陽郡和豫章郡,西靠廬江郡,北邊與海陵郡接壤。

安徽馬鞍山的歷史

西晉時期,當時的馬鞍山市

(丹陽郡和淮南郡交界處)

屬於丹陽郡管轄,東臨毗陵郡和吳興郡,南毗宣城郡

(現在宣城市地名的由來)

,西靠廬江郡和淮南郡,北邊與廣陵郡、淮陵國(郡國同級)接壤。

安徽馬鞍山的歷史

隋朝時期,當時的馬鞍山市

(丹陽郡和歷陽郡交界處)

屬於丹陽郡管轄,東臨毗陵郡,南瀕宣城郡,西靠歷陽郡,北邊與江都郡接壤。

安徽馬鞍山的歷史

唐朝時期,統治者實行道、州、縣三級的地方層級管理。當時的馬鞍山市

(和州和宣州交界處)

屬於宣州

(宣城市古稱的由來)

管轄,東北是常州

(現在常州市地名的由來)

,東臨湖州

(現在湖州市地名的由來)

和杭州

(現在杭州市地名的由來)

,南接歙州

(黃山市古稱的由來)

,西南是饒州和江州

(九江市古稱的由來)

,西毗舒州,北邊與廬州、和州、潤州接壤

(從左往右)

現在許多城市的名稱和古稱來自大唐時期。

安徽馬鞍山的歷史

北宋時期,從開國的州、縣兩級發展為道、州(府)、縣三級的地方層級管理。當時的馬鞍山市

(和州和太平州交界處)

屬於太平州管轄,東北是江寧府

(州府同級)

,南接宣州,西南瀕池州

(現在池州市地名的由來)

,西毗和州和無為軍

(一般設定在軍事要地管理地方軍事,相當於州一級)。

安徽馬鞍山的歷史

南宋時期,當時的馬鞍山市

(和州和太平州交界處)

屬於太平州管轄,東北是建康府(州府同級),南接宣州,西南瀕池州

(現在池州市地名的由來)

,西毗和州和無為軍

(一般設定在軍事要地管理地方軍事,相當於州一級)

。南宋時期馬鞍山地區與北宋時期地區劃分範圍沒有太大的變化。

安徽馬鞍山的歷史

元朝時期,統治者實行行省制,地方分為行省、路、府(州)、縣四個層級。當時的馬鞍山

(廬州路和太平路交界處)

屬於太平路管轄,東北臨集慶路,南靠寧國路,西南毗池州路,西瀕廬州路。

安徽馬鞍山的歷史

明朝時期,地方分為省、府(州)、縣三個層級。當時的馬鞍山市

(和州和太平府交界處)

屬於太平府,東北臨應天府,南靠寧國府,西南接池州府,西邊與廬州府接壤,西北是和州

(州府同級)

安徽馬鞍山的歷史

清朝時期,統治者很大程度上沿襲了明朝的地方區域劃分。當時的馬鞍山市

(和州和江寧府交界處)

屬於太平府,東北臨應天府,南靠寧國府,西南毗池州府,西邊與廬州府接壤,西北是和州

(州府同級)

安徽馬鞍山的歷史

民國時期,廢府存縣,當塗縣直屬安徽省;1914年當塗縣屬蕪湖道;1928年廢除蕪湖道,直屬安徽省;1932年當塗縣屬於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區;1938年第二行政督察區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區;1941年又改為第六行政督察區。

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2月設立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1955年設立馬鞍山礦山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1956年成立馬鞍山市(省轄市);當塗縣於1956年到1983年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和宣城地區;1983年當塗縣劃回馬鞍山市;2011年原地級巢湖市的和縣、含山縣劃歸馬鞍山市管轄;2012年設立博望區。

安徽馬鞍山的歷史

現在馬鞍山市管轄區域:

花山、雨山、博望3個區,以及含山、和、當塗3個縣

,馬鞍山市總面積為4049平方千米。馬鞍山市位於安徽省東部,地處長江下游,東臨江蘇省南京市,東南是宣城市,南接蕪湖市,西毗省會合肥市,北邊與滁州市接壤。

安徽馬鞍山的歷史

老艾講歷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