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同樣的“三矢訓”,不同的教育價值觀

2022-04-09由 流螢物語 發表于 歷史

第一次在頭條發表文章,純屬愛好。如果覺得文章寫得勉強還過的去,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如果寫的不好也希望能留言斧正。

言歸正傳,本人比較喜歡政史文哲,文章嘛有很多事可以寫,今天先以我的頭條名“三矢訓”為題,來寫篇關於教育的文章。

歷史上三矢訓有兩個,一個發生在中國五代十國,另一個則發生在日本戰國,兩者相差近五百年。一直覺得其實歷史不只是故事,還藏著很深遂的哲學。那麼這兩個同樣主題的故事,裡面究竟藏著什麼樣的內涵。今天我就抽絲剝繭,和大家品談一下這裡面的秘密。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兩個故事。

同樣的“三矢訓”,不同的教育價值觀

先來說說中國的三矢訓。

中國的三矢訓又稱“晉王三矢”或“三矢雪恨”。說的是晉王李克用臨死之前給了兒子李存勖(後唐莊宗)三支箭,告訴他消滅三個仇敵。莊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裡。此後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著,揹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當莊宗用繩子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麼豪情壯志!可惜後來莊宗恃勇矜功,認為天下已平,寵信伶人,疏忌功臣,致使最終眾叛親離,身死國滅,何其悲也!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同樣的“三矢訓”,不同的教育價值觀

再來說說日本的三矢訓。

日本戰國時期,號稱“西國第一智將”的毛利元就本打算把家督的位置讓給毛利隆元,但毛利隆元反對父親的隱居。毛利隆元深得家臣的愛戴, 遺憾的是能力不如文武全才的兩個弟弟。毛利元就擔心自己死後兄弟三人不團結,就想出了用“三矢之訓”來教育他們。在決定毛利家命運的嚴島,毛利元就先交給三兄弟每人一支箭,隆元、元春、隆景都折斷了,可是無論誰,讓他把三支箭合 在一起折,都沒有成功。萬事都要齊心合力這是毛利元就的話,也成為毛利家的家訓。

到了明治維新時(400多年以後) ,毛利元就的後人長州藩主毛利敬親為了紀念這個故事,在居城茨城建立了“三矢之訓”的雕像。可以說毛利家的屹立日本四百年與其內部的團結一心是分不開的。

同樣的“三矢訓”,不同的教育價值觀

好了故事結束,那麼問題來了,這裡到底有什麼原因?為什麼同樣兩個這麼勵志的故事為什麼會有兩個完全不同的結局。也許有朋友會說這完全是兩碼子事,亦或許說這是李存勖個人的品格問題。那麼真的沒有關係嗎?

其實是有有關係的,這裡面有兩個問題:

功利教育和家族文化教育。

“晉王三矢”表面上滿滿正能量,但實際上他有詬病,中國教育潛意識是有框架和訴求的。可以理解為,努力學習並不完全為了社會國家民族,或是這個世界,而是為了滿足私慾的訴求,無論這私慾是褒是貶。雖然人非聖賢,不可能沒有私慾,但並不是表示教育要以滿足私慾開始,因為一旦把握不好度,這些東西往往會使人迷失方向。生逢亂世,權利鬥爭爾虞我詐,再正常不過,而李克用把這些仇恨報復留給了兒子,而後仇是報了,那剩下的又是什麼?滿足於仇恨宣洩時那一刻的快感和自我信心的盲目膨脹,某些方面李存勖和吳王夫差如出一轍,所以即使形勢大好,可又迅速敗亡。

而日本三矢訓不一樣,他剛好相反,是從剋制私慾開始,為了大局,放棄自己的小慾望,成全家族大局,且形成代代相傳的家訓,這是一個家族能夠長久興盛的原因。

所以三矢訓的故事,告訴教育者:對於受教育者要切忌使用背有包袱的功利教育。而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那種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教育思想更是萬萬不能有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