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先說肥,再說減肥

2022-04-08由 正直麻醬L 發表于 歷史

先說肥,再說減肥

壹·令人咬牙切齒的“減肥”

在一次沙龍課上。

當引導大家靜心之後。

我提出了一個問題:提到減肥,談談你的感受?

原本平靜如水,一時間炸了窩,人人情緒激憤,個個踴躍發言。

有人咬牙切齒:天天跑五公里,晚飯不吃,恨不得一天三頓都喝水吃水果,肉還是蹭蹭的上長。

有人痛訴家史:爹媽都是胖子,估計這輩子與苗條無緣呀!

有人愁眉苦臉:起得比雞早,幹得比馬多,不吃真對不起自己。

有人回憶童年:小時候,又瘦又小,被人欺負,就是想長壯一點。

又問:想減肥嗎?

當然想啦,做夢都想!

減掉了嗎?

沒有……。難呀……。。

人人都知道的減肥六字真言:管住嘴,邁開腿。

貳·減肥的狗血真相

先說肥,再說減肥

事實情況卻是,很多人減肥之後,體重反彈、情緒無常、免疫力下降……

為什麼會是這樣?

記得有位心理學家曾舉過一個例子:

醫生告誡那些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的患者說,如果不能改變她們的生活方式,她們將百分之百的面臨死亡,即便是這樣,願意改變的人還是少之又少。

是這些人都不怕死嗎?

不是,是改變太難了!

改變為什麼如此之難?

分析一些肥胖者的心理原因,研究者發現。

每一項行為背後都不止是一個因素在起作用,對於難以減下體重的人來說,儘管所有的人都在關注表面行為體重的減少。

實際上,背後的複雜心理動機,甚至複雜動機的成因,卻是讓來訪者對改變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心理諮詢中。

諮詢師往往透過循循善誘,支援共情,積極關注,在傾聽的同時,幫助來訪者發現在其漫不經心的字裡行間背後所透露出的來龍去脈。

就拿肥胖者來說,儘管她恨不得天天喝風吃水,月月跑馬拉松地節食與減肥。

在此之前,她如果能意識到自己反覆減肥反覆增肥背後的一些心理問題,這將大大地增加她對自己改變模式及改變效果地掌控。

先說肥,再說減肥

叄·減肥成為噩夢的心理肇因

一般來說,以下這些可能會是造成她體重問題的因素:

先說肥,再說減肥

1

先天氣質因素

也就是說,她可能會存在超重或低血糖的遺傳體質。

就像沙龍里的那個人說的,爸爸媽媽都是胖子,連她家的狗都是胖狗。

還有低血糖病,有過低血糖的人都知道,低血糖再加上消瘦的身材,雖然不是什麼要命的事,但是,足以使一個人分分鐘鐘頭暈眼花,暈倒過去。

所以,肥胖是低血糖人的自我保護。

幫助她進行家族疾病及身體健康的瞭解,會降低她對體重的敏感焦慮,也會使她明白。

她的過度飲食行為來源於家族中的肥胖基因,這種基因的人群通常胃口超好,吃嘛嘛香。

所以,與其等滿足口腹之慾之後千難萬難的減肥,不如早早做好飲食控制和運動耗能。

對於低血糖家族史的人也可以與她達成這樣的共識:她需要改變飲食習慣去防止低血糖病,而不僅僅是隻把關注放在減少體重,更要關心自己的健康。

先說肥,再說減肥

2

成熟過程

在嬰幼兒時期,有的母親相信一些所謂的科學餵養提供的建議,她們會對孩子的飲食過分關注,嚴格遵守某種規定。

比如,定時定量餵養孩子,有時候孩子餓得嗷嗷叫,母親依然盯著鐘錶熟視無睹。

孩子稍大點,絕不允許剩飯,盛到碗裡的飯必須吃完,剩飯就懲罰孩子。

這樣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可能會形成一種觀念,就是如果有飯吃就趕緊把飯吃完。

因為,接下來的半天一直到下一頓飯之間就沒有吃的。

稍大一點以後為了取悅母親,她會要求自己無論如何也要把飯吃完,絕不能剩飯。

因為這樣會讓母親很生氣。

3

防禦方式

小時候,家裡有這樣的家庭模式。

每當有人不開心,父母就會拿出好吃予以安慰,分散焦慮或者難堪,慢慢地就形成一種對付焦慮情緒的防禦方式。

只要有不開心,只要內心有焦慮就很想吃點什麼。

4

中心情感

從小形成的一種應對情感困境和壓力的模式。

比如,放學回家後,為緩解作業壓力,總是會吃點點心可以讓自己很舒服,從而形成了一種緩和悲傷,孤獨情緒的儀式,無法改變。

改變的方法就是,每當感到不開心或者孤獨的時候,可以換一種方式讓自己舒服。

可以逛逛街,給朋友打打電話,唱歌聽音樂,使自己平靜下來,而不是大吃大喝。

當然,也必須直面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悲傷事件,使自己慢慢的從慢性悲傷中走出來。

5

認同

認同自己喜愛或者尊重的某個人的一些特質。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經常會懷念慈愛的媽媽,回憶母親,她印象最深的形象就是,母親胖胖的臉龐,和藹可親。

從而,潛意識裡,她相信,只要自己擁有母親那樣的肥胖身材,就可以魔法般的擁有母親的優秀品質。

同樣,她的奶奶給她的印象就是尖瘦的下巴,撇著的大嘴,說出來的一句句尖酸刻薄的話語,像刀子一樣紮在她的心裡。

因此,潛意識裡另一種聲音就是隻要自己不像奶奶那樣的瘦,就不會有奶奶那樣的刻薄兇惡的不良品質。

6

關係模式

小時候經常被人欺負或調戲,因此,就想長得壯實一點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力量感。

或者經常受到責備,內心極度自卑,甚至就是想讓自己變得肥胖笨拙,來讓自己顯得沒有美感,沒有吸引力。

事實上,自己仍生活在創傷後的心理狀態中,會把生活當中的很多人都認為是要調戲自己的人或者要責備自己的人。

這種模式使自己並不想真正的瘦下來。

7

自尊調節

青少年自我認同時期形成的扭曲信念,會片面地認為:自尊源於非凡的才智而非外貌形象。

我的一位來訪者回憶起少年時期,無意中聽到父母親談論美貌的表姐,長大後遇人不淑,命運坎坷。

又聽母親嘆息說:

紅顏薄命,長的好有啥用。女孩不要多好看,只要有才幹,比什麼都強。

從此以後,鄙視那些注重穿衣打扮,講究外貌的人。認為都是繡花枕頭不頂用。

長大後,儘管嘴上也總是喊著要減肥,內心其實並沒有真正認同好身材好形象對自己的價值。

因此,對她來說,要想減肥有效果,首先要讓她了悟。

青少年時期形成的價值體系只是源於當時脆弱的自尊心,而且現在,這個價值體系已經對她未來發展形成障礙。

她需要更新的觀念是,好身材可以讓她獲得更多的享受和利益。

8

病態信念

我的另一朋友因為親眼看到患癌症的父親臨終前形銷骨立骨瘦如柴,令她形成一種信念:體重減輕是死亡的先兆和致命原因。

因此,只要體重減少幾斤,她就會感到莫名的驚慌,潛意識裡害怕自己像父親那樣死得可怕。

經過以上分析,你大概明白,儘管你整天哭著喊著要減肥,你的潛意識想的也許是:千萬不要減肥,儘管肥胖很痛苦,可是痛苦是有吸引力的。

因為,痛苦讓人有存在感,痛苦的根源,是重複某種童年的模式。

痛苦是安全的,改變是未知的。

所以很多人都沉溺於其中,不願改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