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美麗之島

2022-03-31由 V臉 發表于 歷史

從大員,琉球,東寧,東番,到東寧,最後定名為臺灣。千百年來重視陸權的大陸人看臺灣,始終擺脫不了一種化外之地的觀感。

臺灣客家人的先祖在《渡臺悲歌》裡唱到:“勸君切莫過臺灣,臺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沒人轉,臺灣所在滅人山。。。。”。

本省人的先祖則嘆道:“唐山過臺灣,心肝結規完(心中愁緒滿懷,糾結難熬)”。

當時人們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幾乎沒人想要走上這條冒險的道路。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美麗之島

而當歐洲人進入大航海時代後,他們相比閉鎖的明清更樂觀和熱愛探險。16世紀,葡萄牙成為首個打通亞洲航線的歐洲國家,不斷延伸的商業據點伸展至遠東。據說葡萄牙人在與日本和中國進行貿易的途中,一個水手在海上眺望,看到一個美麗的島嶼,驚歎的喊出:“Ilha Formosa!(美麗之島,音譯即為福爾摩沙)”。

雖然並無直接證據證明這座島就是臺灣,但因該島位置與臺灣大致吻合,長久以來便被公認為是臺灣在歐洲歷史上的第一次驚豔出場,福爾摩沙也就成了臺灣在西方的別名。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美麗之島

葡萄牙版本的日不落帝國(臺灣不在其中)

葡萄牙人或許是首先發現了臺灣的歐洲人,不過他們並沒有登陸,只是在從日本到澳門的貿易途中經過臺灣西部。在葡萄牙製圖家Lopo Homem於1554年製作的Portolano海圖中,可以看到在北迴歸線以北,琉球群以南,有座面積不小的島嶼。這成為葡萄牙文獻中“Formosa就是臺灣,或者至少是臺灣附近島嶼”的最早記載。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美麗之島

Lopo Homem於1554年製作的Portolano海圖

較為可靠的證據,出現在1596年。當時荷蘭人林斯豪頓(Jan Huygen van Linschoten)跟隨葡萄牙船隊遊歷亞洲後,回國出版的一部《東印度水路誌》。

地圖中繪出了三塊豆腐乾一樣Formosa群島,並且準確的定位了緯線。雖然把臺灣繪成三塊還是有點偏差,不過在當時的歐洲,已經足以引起西班牙殖民擴張者的重視。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美麗之島

作為三個豆腐塊的臺灣(Formosa群島)

彼時的西班牙,已在1571年佔領了馬尼拉。藉助美洲至菲律賓馬尼拉的航線,想要繼續在東亞擴張的西班牙,卻遇到了內戰結束,同樣野心勃勃的日本。

1593年,豐臣秀吉派使者來到臺灣,攜帶《高山國詔諭計劃書》:“若是不來朝,可令諸將征伐之,萬物生長者,日也,枯竭萬物者,日也;思之”。意圖恐嚇臺灣歸順日本。得知訊息的西班牙人一度下定決心先發制人,攻下臺灣以絕後患。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美麗之島

西班牙-菲律賓的北上與日本的南下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美麗之島

豐臣秀吉

誰知豐臣秀吉沒幾年就病死了,與日本爭奪的警報也隨之解除。然而1620年左右,新的敵人—荷蘭人又出現在臺灣水域,繼續威脅西班牙在馬尼拉的利益。因此,兩個歐洲國家,在遠離母國的臺灣展開了一場爭奪殖民權的競爭。

1624-1662年間,荷蘭人佔據了南臺灣,開始了38年的殖民統治。這是臺灣第一個來自歐洲的統治政權,目的是作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殖民據點,與西班牙的馬尼拉抗衡。相比西班牙的馬尼拉,臺灣島距離中國、日本更近,更容易參與到利潤豐厚的中日貿易之中。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美麗之島

荷蘭人所繪製的臺灣地圖

據記載,荷蘭人最初看中的是澳門,可惜已被葡萄牙先佔。其次看中的是澎湖,卻又是明朝的實際控制領土。荷蘭人在澎湖與明海軍幾番交鋒,後經大海盜李旦(傳說是鄭芝龍義父,綽號Captain China)從中斡旋,放棄澎湖,改去明朝無實際駐兵的臺灣,並得到明朝的默許。荷蘭人來到今天的臺南安平地區,建立了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和普羅民遮城(Provintia),現在還有遺蹟殘存。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美麗之島

這一海域的重要據點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美麗之島

熱蘭遮城復原模型

荷蘭人眼中的臺灣,是個遍地機會的福地。一方面,隨船來的傳教士們對原住民的傳教充滿熱忱,他們記錄中的原住民生活如聖經的伊甸園一樣淳樸,甚至還有人覺得原住民間的辯論類似古希臘哲學先賢的討論;原住民對荷蘭人教授的文字也很感興趣,以致於他們第一個創造的文字體系是羅馬字母。

雖然也不乏殖民統治的打壓和強制,但是記錄中,荷蘭人看原住民,大體如同養育單純而倔強的嬰兒一般。(這殖民眼光也是很明顯了。。。)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美麗之島

另一方面,參與中日之間的貿易有巨大的利益空間,不過卻也面臨來自中國、日本、西班牙、海盜等多方面的競爭,荷蘭殖民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得不依賴中國人中間商(往往也是海盜)從中國大陸獲取貨源(如生絲)。雖然荷蘭人在之後的商戰中獲得一定成功,但始終是不穩定的。

荷蘭人也重視漢人移民,因其數量眾多且人工廉價。漢人善於墾殖、捕魚、製糖、甚至經商,所以在殖民過程中,荷蘭人很少自母國帶來移民,而是想辦法吸引大量漢人移民。

荷蘭人統治之前,臺灣的漢人數量不過千餘,後則增加到三萬人。某種意義上說,這成為了“臺灣漢族化”的一個機遇。

數十年後,荷蘭人的太平日子被一個叫鄭成功的海賊之子打破。1661年,國姓爺鄭成功從料羅(今天的金門料羅港)出發,引兵兩萬五千人度過臺灣海峽,與島上的荷蘭駐軍交戰兩年後,終於結束其統治,讓他們帶著滿滿的惋惜離開了這個東方伊甸園。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美麗之島

鄭成功畫像(鄭成功到臺灣後所繪,國立臺灣博物館藏。)

前文提到,西班牙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臺灣的戰略意義,也一直防備其他國家搶佔先機,卻遲遲沒有動手,最終還是被荷蘭人搶在前面。

1626年,馬尼拉的西班牙軍隊在臺灣北部的雞籠(今基隆)登岸,建立了聖薩爾瓦多城(Fort San Salvador)。名字很大氣,但是城內生活卻很糟糕,常年食物短缺。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美麗之島

聖薩爾瓦多城復原模型

西班牙人也沒有與原住民搞好關係,與臺北地區的葛瑪蘭人嚴重對立,爭戰不休。最重要的是,花費巨大的新基地並未有效地遏制荷蘭人的商業發展,雞籠本身的商業卻頗為蕭條,不得不說在商業技巧上西班牙人有所不如。

荷蘭人當然也不能容忍西班牙人在臺灣立足,對其動武,1642年,消耗殆盡的西班牙人向荷蘭人投降。西班牙人在臺灣曾捱餓到捕食鼠肉的地步,但在傳播天主教方面卻依然賣力,其傳教的熱誠有點到不顧一切的程度。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美麗之島

大陸的明朝勢力、臺灣南部的葡萄牙人勢力、中部的大肚王朝、北部西班牙人勢力。。。至於可愛的大肚王朝,以後我們會專門講的

這些神父登臺後,頻頻走出西班牙的勢力範圍,對周邊的原住民強迫推銷,且操之過急,行為多有觸犯原住民的禁忌,引發當地居民的反彈。偏偏這些傳教士對傳教甚至殉教有著執著的熱情,於是他們越被驅逐和殺害,來的反而越多,越殉教越對臺灣充滿幻想。。。

1636年,神父Luis Muro在北投附近傳教,遭三百餘名原住民襲擊,據說身中百餘箭,死後半月才被發現。如此傷亡的記錄很多,遇害人數最多時到數十人。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美麗之島

1626年西班牙人所繪基隆港與淡水港

即便如此,西班牙神父還是把臺灣美化成了聚藏黃金和白銀的寶地,把花蓮稱作多羅滿(金光閃閃的地方),說溪水流下就會衝來金粒,大雨時還有大金塊。

他們之所以採用這些誇大不實的描述,是為了吸引馬尼拉總督派遣更多軍隊和補給協助傳教士活動。如此推進殖民地的方式實在不怎麼科學,所以最後才會不攻自破。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美麗之島

搞建設可以慢,傳教不能慢

歐洲人對Formosa最後的印象,非常的歌劇化。主角的名字叫做Anthonius Hambroek(安託紐思·亨布魯克),他是一位荷蘭傳教士,1648年攜妻女來臺灣傳教。

國姓爺鄭成功與荷蘭人交戰時期,他全家被鄭軍俘虜。鄭成功叫他去勸降熱蘭遮城內的荷蘭總督,而他進入被包圍的熱蘭遮城後,卻幾番激勵城內的守軍,並帶回城內荷蘭人拒絕投降的資訊。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美麗之島

一幅展現Anthonius Hambroek的油畫,神父被鄭軍帶走的情形,家人在痛苦挽留,角落裡兩個明朝軍官獐頭鼠目,神父大義凜然。。

因此,鄭成功將亨布魯克斬首示眾。這件事被歐洲人視作殉教般的英勇事蹟,並被後人寫成一齣戲悲劇,叫做《福爾摩沙圍城悲劇》,1796年在荷蘭出版。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美麗之島

西方人描繪的被鄭成功處決的荷蘭商人,如同殉難一般,鄭軍則似殺人魔。

殖民者成了上帝的英雄,漢人的民族英雄-國姓爺鄭成功,反而被渲染成膜拜撒旦的兇殘異教徒。自此,寶島Formosa回到了中國的懷中。歐洲人帶著惆悵離開,再也沒有能回到這片原始而美麗的海島,他們日後的回憶卻溢滿美麗和詩意。

解讀歷史還原真相,喜歡我寫的的文章就分享或關注一下吧,謝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