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京畿雄關~萬全縣

2022-03-30由 蒲塔虎 發表于 歷史

#保護農業文化遺產#萬全縣,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西南15千米處,地處北緯41度線上下的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過渡的農牧交錯地帶。縣境內北有蕁麻嶺、虞臺嶺、野狐嶺自西向東綿延橫亙,南為洋河谷地,地勢北高南低,最大高差在千米左右。其境北抵壩上草原南緣,南接洋河直通中原腹地,東去可稱京師之門戶,西望實乃塞外之屏障,正所謂“前望京都,後控沙漠,左挹居庸之險,右擁雲中之固”的“萬全”之地,其對於北京而言,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農牧咸宜的自然環境,造就了萬全縣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更因其作為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往來征戰之地,而成為民族融合的廣闊舞臺。

京畿雄關~萬全縣

萬全縣所在的張家口地區,很早就發現有大量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遺蹟,並多集中在陽原盆地。在萬全縣發現的洗馬林鎮舊石器時代遺存,位於前水關村西北400米處,面積約50平方米,採集有石片、石塊和動物遺骨等遺物,年代屬舊石器時代晚期。20世紀40年代北沙城南遺址的考古發掘和近年洗馬林前水關遺址的考古調查均表明,從舊石器時代至商周階段,這裡一直有先民生息繁衍。在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階段,該地區發現了以懷安縣西大崖遺址、崇禮縣石嘴子遺址和懷安縣水溝口遺址為代表的遺存。西大崖遺址位於西洋河北岸的臺地上,採集遺物以夾砂和泥質灰陶、灰褐陶為主,器表多飾籃紋和繩紋,可辨器形有鬲、斝、甕、罐、缽、豆等。石嘴子遺址與西大崖遺址所發現器物呈現出相近的文化面貌,二者均應為龍山時代文化遺存。懷安縣水溝口遺址屬夏家店下層文化系統,年代為夏代至早商時期。

從春秋中期至戰國中期,該地區主要為玉皇廟文化分佈區。玉皇廟文化因北京市延慶縣玉皇廟墓地的發掘而得名,並以該墓地東周時期墓葬為代表。玉皇廟墓地的墓葬形制以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為主,頭向以東為主,流行殉牲,隨葬品可分為容器、武器、工具、馬具、飾品諸類,以陶器和青銅器為主。陶器以夾砂紅褐陶為主,泥質灰陶亦較多,多素面,罐類居多;青銅器以直刃匕首式短劍、環首刀、長條形管具、馬具和各種飾品最富特色。

這一區域人類文化遺存時代之久遠,意義之深廣,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前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在對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的考古學文化的重要性進行論證時,曾經指出:“張家口是中原與北方古文化接觸的‘三岔口’,又是北方與中原文化交流的雙向通路”;“它在中國文化歷史上曾是一個最活躍的民族大熔爐,又是中國文化總根系中一個重要直根系。”這一論斷,最直接地指出了該區域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京畿雄關~萬全縣

戰國晚期至秦漢時期,該地區屬於上谷郡轄境。上谷郡始設於戰國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年)。秦漢時期,上谷郡下轄十六個縣,萬全屬寧縣境。西晉泰始十年(274年),分上谷郡屬地置廣寧郡,屬之。唐貞觀八年(634年)置媯州,後置文德縣,隸之。遼代隸屬西京道。金代設西京路,於宣平堡置宣平縣,隸之。元代屬宣德府宣平縣。成書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宣府鎮志》中,關於萬全建置沿革的記載多有訛誤,不足為據。

明王朝的建立和退出中原的北元政權的虎視眈眈,特別是明成祖的遷都北京,使作為京畿屏障的萬全凸顯出重要的戰略地位。明廷從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設萬全右衛,並於當年築右衛城,一直到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最後完成長城和烽火臺的修築,最終形成了以萬全右衛城為中心,緣邊五個軍堡和長城東西相連的一個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萬全右衛城位於萬全縣德勝口南1。5千米處,城址方形,設南、北二門,外設甕城;東、西兩側設翼城,但無城門相通,城外有護城河環繞。這座歷經六百多年歲月滄桑的古城,至今城樓高聳,城門、角臺依舊,牆體、馬面儲存完整。在明代衛城中,萬全右衛城是儲存最為完整的一座,當真無愧於“京西第一衛”的美譽。

萬全右衛城南門

明長城是中國歷史上東西跨度最大,建造歷時最久,修築最為堅固,設施最為完善的軍事防禦體系,也是中國北方歷代長城中位置最為偏南的長城。長城和衛、所邊堡的修築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隔絕南北,阻擋蒙古騎兵侵擾的作用,但同時也造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又一次南北朝局面。在明王朝270餘年的歷史上,長城沿線雖然互市貿易並未間斷,但重大戰事也時有發生,從而使萬全右衛城及其附屬軍事設施,成為了承載那段沉重而鮮活歷史的最為直接的載體。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