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官渡之戰袁紹“七十萬”大軍一戰團滅?真相是這樣的

2022-03-22由 領航學英語 發表于 歷史

從小我就喜歡看各種打仗方面的書籍,故事,一直心中有一個疑問,先來看如下幾段話:

岳飛VS造反農民軍

三年,賊王善、曹成、孔彥舟等合眾五十萬。飛所部僅八百,飛曰:“吾為諸君破之。”左挾弓,右運矛,橫衝其陣,賊亂,大敗之。又擒賊杜叔五、孫海於東明。(《 岳飛傳》)

昆陽之戰劉秀VS王莽

漢代亡新,光武將五千人,王莽遣二公將三萬人戰於昆陽(《 論衡》)

赤壁之戰曹操VS孫劉聯軍

近著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資治通鑑》)

“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三國志》)

還有。。。

官渡之戰

袁紹軍11萬,傷亡10萬,曹軍2萬,傷亡8千;紹八百騎渡河,操坑殺袁軍七萬餘人(《資治通鑑》)

蒙金野狐嶺大戰

蒙軍9萬,傷亡2萬,金軍50萬,傷亡20萬。“金人精銳盡沒於此。”(《聖武親征錄》)

這雙方兵力對比如此懸殊,怎麼能輸成這樣……確定不是故意送人頭?

官渡之戰袁紹“七十萬”大軍一戰團滅?真相是這樣的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

我們以官渡之戰為例,參考一系列史書,分析下為什麼表面看上去很龐大的軍隊會一觸即潰:

小說野史所記載以少勝多,兵力多有誇張

古人記載數字時喜歡用虛數。以官渡之戰為例,三國演義中說袁紹70萬大軍對曹操7萬。然而《三國志武帝紀》說曹操兵力“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又說“時袁紹既並公孫瓚,兼四州之地,眾十餘萬”。關於官渡之戰雙方的真實兵力,歷史學家眾說紛紜,但大概是在3萬對10萬左右,絕沒有演義中的那麼誇張。

官渡之戰袁紹“七十萬”大軍一戰團滅?真相是這樣的

光榮遊戲三國志10對於赤壁之戰兵力的描述比較符合史實

戰役總兵力與戰鬥兵力不同

官渡之戰包含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戰鬥,損失是逐漸積累的

比如:

——《三國志曹仁傳》:仁數有功,拜廣陽太守。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議郎督騎。……太祖善其言,遂使將騎擊備,破走之,仁盡復收諸叛縣而還。

——《三國志于禁傳》: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後從還官渡。

——《三國志徐晃傳》:從破劉備,又從破顏良,拔白馬,進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將軍。

——《三國志張遼傳》: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除去大大小小前置戰鬥以及各地駐守兵力,雙方正面對決的兵力差距其實已經越來越小。

官渡之戰袁紹“七十萬”大軍一戰團滅?真相是這樣的

關羽斬顏良

陣型一旦被打亂,基本完蛋

冷兵器時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戰鬥雙方都會排成陣型作戰。比如“古羅馬步兵方陣”,“馬其頓方陣”。一旦陣型打亂,如果主帥臨場應變不強,指揮能力不夠,士兵不知道該做什麼,無法發揮集體的力量;再加上心中害怕,一個逃跑,全軍潰退。

官渡之戰袁紹“七十萬”大軍一戰團滅?真相是這樣的

“古羅馬方陣”成就了強大的古羅馬帝國

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徐庶大破曹仁“八門金鎖陣”。三國演義中說陣門一破,“曹仁軍大亂。玄德麾軍衝擊,曹兵大敗而退”。雖然說是老羅杜撰的,但是側面反映了古代打仗——陣型的重要性

官渡之戰袁紹“七十萬”大軍一戰團滅?真相是這樣的

三國演義中的八門金鎖陣

傷亡過大,主帥不得不撤退

一旦主力作戰部隊,或者是某些關鍵單位比如後勤部隊、側翼掩護部隊發生重大傷亡,一是會影響全軍士氣,另一會導致防線出現缺口。官渡之戰曹操襲擊烏巢就是典型。

官渡之戰袁紹“七十萬”大軍一戰團滅?真相是這樣的

火燒烏巢

士氣因素

孫子兵法說“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這句至理名言說明了士氣有多重要。韓信破釜沉舟,全軍士氣高漲,眾軍無不以一當十。所以我們看古代人打仗,開場上來兩個武將單挑,輸的一方馬上要鳴金收兵,擇日再戰。

官渡之戰袁紹“七十萬”大軍一戰團滅?真相是這樣的

總結一下,官渡之戰袁紹並沒有70萬人之多,大概總共只有十萬多點,也並非一戰即潰。戰敗後袁紹帶八百騎兵逃回,其部下收集殘兵仍有數萬之眾。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