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蒙古族 與白族 的關係

2022-03-22由 生沈連聊歷史 發表于 歷史

元時,蒙古族與白族的關係頗為複雜,既有相互依存,又有兵戈相見。

蒙古族 與白族 的關係

公元1253年,忽必烈徵大理,行師在途時即兩次遣使招降大理均未果,且使臣被殺,懸屍於樹。大理城破後,權相高祥被殺,大理王段興智被俘於昆澤(宜良)。後段興智與其叔段福降於兀良合臺。公元1255年,段興智被蒙哥賜以金符(相當於千戶),命其還大理與兀良合臺等共同安輯大理。次年,段興智向蒙哥獻大理地圖,並呈報攻取各部落及加強統治的策略,正好符合元蒙統治者利益,被蒙哥賜予“摩訶羅磋”(大王)梵文稱號。讓其統管大理各族部落。

蒙古族 與白族 的關係

降元蒙後,段興智與段福率以白族為主的大理軍隊—“囊英軍”,隨兀良合臺繼續攻打未歸降部落。公元1258年,兀良合臺只率“四王”精兵300()人及大量徵發的“瑟英軍”參加了攻南宋的“桂林之圍”“潭州之役”,長途征戰中死傷無數。

蒙古族 與白族 的關係

公元1260年,元蒙統治者對段實(信直日)“賜以虎符,詔領大理、善闡、威楚(楚雄)、統失(姚安)、會川(會理)、建昌(西昌)、騰越(騰衝)等城,自萬戶以下皆受其節制’,①。由於殘酷的政治統治及經濟剝削,舍利畏帶領滇中、滇東廣大地區人民起義,以反抗蒙古貴族和大理白族封建主的殘酷剝削和民族壓迫。段氏受命,瘋狂鎮壓了起義,此時段氏與蒙古統治者的關係較緊密,相互依存。

蒙古族 與白族 的關係

賽典赤人滇,雲南行省建立後,取消軍事管制,置郡縣,署令長,統有三十七路,段氏被封為大理路總管(有元一代,段氏世襲大理路總管凡十一世),權力大大削弱。I‘s焚軍”過去主要由段氏統領,行省建立後,賽典赤之子納速刺丁任雲南諸路宣慰使都元帥,遇有徵伐,段氏等土官也隨軍出征,但要服從行省官員調遣。後納速刺丁遷居大理,內中含有對段氏監視之意。後行省將省治由大理遷中慶(昆明),擺脫了段氏對行省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②,這是蒙、白統治階級關係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即部分依靠其統治雲南,但削弱權力。忽必烈為了控制行省權力的擴大,自忽哥赤後,於公元1280年,派也先帖木兒(忽哥赤之子)為雲南王,公元1290年,又首封皇孫甘麻刺為梁王,雲南王鎮大理,梁王管轄全省,其代表皇帝統治雲南,他們可以干預行省事務,而行省則無權干預梁王。行省、諸王之間產生了矛盾和鬥爭。此時期,大理段氏勢力日愈雄厚,以羅那關(今牟定縣西)為界,分地而治,進行割據。

蒙古族 與白族 的關係

公元1309年,忽必烈第六子奧魯赤之子老的(罕)任雲南王,代梁王鎮雲南,老的派兵徵段氏,殺了羅那關守將,因故未再繼續進兵。此後,形成了梁王專制於滇東,段氏割據於滇西,行省形同虛設的局面。從此,段氏與梁王在雲南不斷地發動你爭我奪的戰爭,給各族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蒙古族 與白族 的關係

元末,紅巾軍起義的聲威震撼全國。公元1363年,紅巾軍一部攻人云南,各族人民紛紛響應,梁王及行省官員逃往楚雄,紅巾軍人中慶(昆明),很快就控制了滇東地區大部。元梁王在雲南的統治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為了統治階級共同的利益,段氏又和梁王聯合起來鎮壓紅巾軍。段功以此升雲南行省平章政事,梁王為了籠絡段功,將女兒阿桂嫁給了段功。因怕其勢力再從滇西擴充套件到滇東,梁王設計殺害了段功。之後,梁王曾七次派兵攻打大理,以致民不聊生,民眾紛紛起義。約於公元1377年,人民起義再興,段功之子又與梁王再次聯合鎮壓起義軍。段寶被封為“武定公”。之後,明軍徵雲南,段氏拒絕明軍招撫,擬割據,於公元1381年被明軍平定①。段氏及一部分蒙古貴族被遷至北方安置,歷時一百餘年,錯綜複雜的蒙、白貴族之間的關係至此結束。

蒙古族 與白族 的關係

明、清以來,生活於通海一帶的蒙古族曾與當地白族交流往來,在今興濛濛古族語言中有關專家認為仍殘留有白語的痕跡(詳見語言部分)。據民國夏光南先生著《元代雲南史地叢考》雲:居路南(今石林)之元武德將軍普魯海牙後裔(易姓楊)與“大理太和一支血統相同……大抵漢(白)蒙共處,其風教言語已同化無遺,所留者相傳之家乘而已”②。這就是石林楊姓中一直相傳:其人滇始祖有一弟名普魯海玉居大理之原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