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鬼谷子》之 內揵第三篇 棄一保全——漢景帝削藩棄“棋子”

2022-03-20由 一鳴過客 發表于 歷史

鬼谷子的“內排術”旨在從內心尋找突破口,找到突破口就能言說自己的策略,進一步有所行動。而人生就如一盤棋,這棋局更是有它的突破口。找準了這個點,就能掌握局勢。劉邦分封藩王時,將吳楚分封給他哥哥劉仲的兒子,也就是他的侄子劉,稱吳王。到景帝即位時,各個藩王的實力都有所增強,特別是吳王所屬之地更是魚米之鄉,非常富庶。景帝擔心藩王造反,於是找御史大夫晁錯商量,晁錯是堅決的削藩派,因此他強烈要求景帝削藩。

景帝心中非常贊同晁錯的看法,他也想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自己的統治,但是在削藩這個問題上,景帝真正能依賴的是漢初功臣子弟,而不是這位平民出身的晁錯。其實對於晁錯,景帝也只是愛其才而已,因為晁錯為人雖然嚴峻剛正,但又苛刻嚴酷。在漢文帝的時候,他憑藉自己的辯才,得到當時還是太子的景帝的寵幸。那時,他已經多次上書,述說削減諸侯勢力以及修改法令的事。但是幾十次上書,文帝都沒有采納,儘管如此,漢文帝仍然認為他有奇才,提升他為中大夫。當時太子也非常稱讚晁錯,只是諸位功臣卻不喜歡他。

晁錯的這種個性使得他與功臣們發生衝突,從而使得賞識他的太子也只是把他當成身邊的謀士,而不是真正能倚仗之人。但是,晁錯卻懵懂不知,以為自己真是景帝的心腹,因此弒君

之祿,便真心擔君之憂。他三番五次提出削藩,這正合了景帝的心意,因此景帝決定借晁錯之口,將削藩的政策落實,這樣既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又不會使自己直接在各個藩王之間落下口實。

當時,朝廷討論削吳國封地的訊息傳到吳國,劉濂就策劃發動叛亂。他先是聯絡楚、趙諸國,相約一起反叛。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吳王劉凜首先在都城廣陵(今江蘇揚州市)起兵叛亂,並向各諸侯王國發出了宣言書,以“清君側”為名,攻擊晁錯“侵奪諸侯封地,專以劾治汙辱諸侯為事,不以諸侯人君之禮對待劉氏骨肉,所以要舉兵誅之”等等。同月,膠西王帶頭殺了朝廷派到王國的官吏,接著膠東王、苗川王、濟南王、楚王、趙王也都先後起兵,共同向西進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

七國叛亂的訊息傳到朝廷,景帝立即在軍事上作了部署:太尉周亞夫率領三十六將軍為主力,進攻吳楚軍;酈寄攻趙軍;欒布攻齊諸軍;拜竇嬰為大將軍,屯兵滎陽,監視齊趙方向,作為後援。

吳楚等七國聯兵反叛,以誅晁錯為名,使晁錯的處境十分危險。當此之時,晁錯又向景帝提出建議,讓景帝御駕親征,而自己留守京城長安,這使得景帝很是不悅。同時,晁錯又要追究袁盎預知吳王劉陰謀反叛之罪。袁盎是當時漢朝一位名臣,他曾經任過吳國相,與晁錯向來有隙,聽到晁錯向景帝要求處置自己,甚是惶恐,於是進宮見景帝。

當時,景帝正與晁錯商議調撥軍糧的事。景帝召見袁盎時,晁錯也在座。袁盎示意景帝屏退左右,然後陳述厲害,希望景帝殺掉晁錯。他對景帝說:“吳楚所發書信,說是晁錯擅自抓住諸侯過錯,削奪封地,因此以反為名,要殺晁錯,恢復原來封地就罷兵。當今之計,只有斬冕,派使者宣佈赦免吳楚七國,恢復被削奪的封地,就可以不流血而統統罷兵。”袁盎這番話,完全重複了吳王劉濂叛亂宣言中的“清君側”的策略,但景帝沒有識破。景帝沉默了好久,然後說:“且看真實情況如何,假如真像你所說的那樣,為了對得起天下,我不會愛惜某一個人。”這實際上是同意袁盎的主張,準備以犧牲晁錯的性命來乞求吳楚等國退兵了。於是,景帝就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

就這樣,景帝誅殺了穿著朝服,沒有一點心理準備的晁錯。這一招使得七國所謂“清君側”的叛亂失去了理由,也安撫了素來憎恨晁錯的大臣們。只可惜,袁盎並沒有使劉改變奪權的野心,但劉也失去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成了赤裸裸的造反,於是皇帝與大臣們同心同德,最後

功臣周勃的兒子周亞夫終於平定了“七國之亂”。

在漢景帝棄子救棋局的過程中,也許晁錯死得很是冤枉,景帝的這一著也過於殘忍,但這使得大臣們更加忠心地去平叛,也使得國家回到正軌,於國家大義而言,捨棄這一子應該是很值得的。

所謂“得其情,乃制其術”。對於這一子的捨棄,正是事情的突破口。高手對弈,都懂得棄子,捨棄一顆棋子,以取得全域性的勝利,確實是局中的高招。人生如棋局,棋盤上的廝殺如此,人生的戰場上又何嘗不是這樣。因此在做局時,千萬不要忽視棄子的作用,有時捨棄一顆無關緊要的棋子,便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盤活整個棋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