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集安組織簡介

2022-03-09由 正在重新啟動 發表于 歷史

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

集安組織 一般指本詞條

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英語:CIS Collective Security Treaty Organization,俄語:Организация Договора о коллектив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簡稱集安組織。該組織的前身為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性質屬於區域性軍事同盟,2002年5月14日,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理事會會議透過決議,將“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改為“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同年10月7日,在摩爾多瓦首都基希訥烏舉行的獨聯體國家首腦會議期間,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員國總統簽署了該條約組織章程以及有關該組織法律地位的協議。主要成員國有俄羅斯、哈薩克、白俄羅斯等。

中文名

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

外文名

CIS Collective Security Treaty Organization

簡稱

集安組織(CSTO)

屬性

區域性軍事同盟

成立時間

2002年5月

成員國

6個成員國

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前身為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2002年5月14日,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理事會將“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改為“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有俄羅斯、白俄羅斯、亞美尼亞、哈薩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6個成員國。

集安組織會旗

逐漸壯大

1992年5月15日,獨聯體國家首腦在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會晤時簽署了集體安全條約。在條約上簽字的有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亞美尼亞和吉爾吉斯斯坦。1993年喬治亞、亞塞拜然和白俄羅斯加入此條約。條約於1994年正式生效,有效期5年。條約的宗旨是建立獨聯體國家集體防禦空間和提高聯合防禦能力,防止並調解獨聯體國家內部及獨聯體地區性武力爭端。1999年,條約第一個5年期限剛滿,亞塞拜然、喬治亞和烏茲別克三國宣佈退出。[1]2006年12月,烏茲別克最高會議參議院(上院)批准了有關烏重返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法律草案。[2]

統一防空體系

正式更名

2003年4月,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首腦會議在塔吉克首都杜尚別舉行。與會各國一致決定成立集體安全條約組織聯合司令部和快速反應部隊,以應對在中亞增長的安全威脅。聯合司令部於2004年1月開始運作。

2004年8月3日至6日,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在吉爾吉斯斯坦北部伊塞克湖州的埃傑利韋斯軍事演習場舉行“防線-2004”軍事演習。主要目的是檢驗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應對恐怖襲擊、制定先發制人的措施、跨越國境調遣部隊以及採取快速行動的能力。

2005年6月23日,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6個成員國元首在莫斯科舉行年度峰會後透過一項宣告,就一系列國際問題闡述了共同看法。宣告說,該組織成員國準備在獨聯體、上海合作組織和歐亞經濟共同體框架內開展全面合作,希望同歐盟發展關係,並重申願意同北約進行溝通和協調。宣告說,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戰略目的是促進建立公正民主的國際秩序,保持歐亞大陸的繁榮和安全。

2009年2月4日,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員國首腦在莫斯科舉行的特別峰會上一致同意組建集體快速反應部隊。

2009年7月31日至8月1日,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員國領導人齊聚吉爾吉斯斯坦旅遊勝地伊塞克湖畔,出席該組織第二次非正式峰會。會議圍繞內部合作和打擊地區極端主義、恐怖主義等議題展開了“坦誠而富有建設性”的對話,以期加強各成員國間相互信任,實現該組織由單一“安全”職能向多功能方向拓展的轉型。與會各國首腦決定在俄羅斯建立資訊保安技術中心。

負責人

集安組織代理秘書長:瓦列裡·謝梅里科夫[3]

集安組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阿納託利·西多羅夫[4]

歷史

1992年5月15日,獨聯體國家首腦在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會晤時簽署了集體安全條約。在條約上簽字的有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亞美尼亞和吉爾吉斯斯坦。

集安組織成員國國旗

1993年喬治亞、亞塞拜然和白俄羅斯加入此條約。條約於1994年正式生效,有效期5年。條約的宗旨是建立獨聯體國家集體防禦空間和提高聯合防禦能力,防止並調解獨聯體國家內部及獨聯體地區性武力爭端。

1999年,條約第一個5年期限剛滿,亞塞拜然、喬治亞和烏茲別克三國宣佈退出。

2006年12月,烏茲別克最高會議參議院(上院)批准了有關烏重返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法律草案。

2012年6月28日,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新聞秘書扎伊內特季諾夫對媒體表示收到了烏茲別克決定退出該組織的照會,俄方認為,烏茲別克決定退出集安組織是其作為該組織成員國的合法權利。

集安組織簡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