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做剛剛好的媽媽,而不是完美的媽媽?

2022-02-28由 利奧爸爸 發表于 歷史

“剛剛好的媽媽”(good-enough mother)是溫尼科特在《父母-嬰兒關係的理論》中發明的詞,很多人翻譯為“足夠好的媽媽”。

做剛剛好的媽媽,而不是完美的媽媽?

唐納德·溫尼科特 (Donald。 W。 Winnicott。 1896~1971),英國精神分析學

“剛剛好的媽媽”指的是母親在開始的時候幾乎完全適應她的嬰兒的需要,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逐漸地適應得越來越少,並根據嬰兒逐漸增長的能力來應對她的失敗。

曾奇峰曾解釋這句話說:

一個媽媽越能夠面對和接納她逐步被拋棄、失敗的命運,就越能做一個好媽媽。

在《心理訪談》中,楊鳳池曾說:

母親有兩種,一種是好母親、理想的母親,一種是不太理想不太符合母親條件的。好母親是什麼樣的,心理學裡專門有一個詞彙叫good—enough mother ,就是剛剛好的母親才是好母親。要給孩子好,而且還得夠,你給少了叫不夠好,你給多了就過分的好,給多了跟給的不夠對孩子的發展是一樣的不好。

楊鳳池的解釋是比較全面的:給少了不夠好,給多了也不好。

1

也就是說,在嬰兒期,更偏向於足夠多,即少了不好; 而隨著時間推移,做媽媽的,更要避免的,是不要過多,也就是說要放手,要因孩子能力的增長而逐漸面對失敗,這個失敗,我理解,是指孩子越來越不按照媽媽的要求行動,因此媽媽感覺到失敗和被拋棄。即“她逐漸地適應得越來越少,並根據嬰兒逐漸增長的能力來應對她的失敗。

媽媽在嬰兒出生後數週內處於一種“原始母性專注”的心理狀態,母親越來越淡化自己的主體性、個人興趣和生活節奏等,越來越關注嬰兒的活動,這是一種高度敏感的狀態,能適應嬰兒的願望和需要。

這種原始母性專注為嬰兒塑造了主觀全能感和持續存在感。(參見李鳴、繆小幼《溫尼科特的客體關係理論觀》)

2

良好的母嬰關係中“剛剛好的好的媽媽”對兒童人格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嬰兒生命最初幾個月的體驗是今後成人期個體狀態的關鍵。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嬰兒逐漸長大,一個“剛剛好母親”應該逐漸減少關注,嬰兒將會根據自己逐漸增長的能力來應付失敗和挫折。

母親在被需要的時候及時出現,同樣關鍵的是,母親在不被需要的時候,適時退開,逐漸減少嬰兒對母親的依賴。

需要強調的是,當孩子已經不再是嬰兒,強調的是後半截的。孩子越來越不按照媽媽的要求行動,因此媽媽感覺到失敗和被拋棄。媽媽接受這一變化,將意味著給孩子更大他自己的空間,而不是做一個完美媽媽。

3

如果說在“壞媽媽”(指孩子哭死也不管的媽媽)和“完美媽媽”(指無微不至關心著孩子的媽媽)之間有一個過渡的話,剛剛好的媽媽應該在其中間的位置。在這個意義上,“剛剛好的媽媽”翻譯成“剛剛好的媽媽”更好:

壞媽媽 → 足夠好的媽媽(即剛剛好的媽媽) → 完美媽媽

一個想做完美媽媽的人,多半是控制力超強的媽媽,她將使孩子喪失許多生活的體驗,孩子失去成長的空間,個體性成長被扼制……

為此,溫尼科特甚至說“我建議,在孩子開始仇恨母親之前母親就開始仇恨孩子;而且在孩子知道母親仇恨自己之前就仇恨孩子”。

看了這句話,突然想到許多人都曾有恨父母的經驗,實際上這種“恨”在這個人個體化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既籍著這種仇恨獲得自我獨立性的發展。

4

溫尼科特關於先仇恨孩子(如:媽媽感覺到受不了了,要與孩子隔離開一陣子;算了,管不了就不管你了……)的建議,是在人為的幫助媽媽拉開她和孩子之間的空隙,用“仇恨”的方式保持和孩子的距離,避免發生“控制孩子”這種親人之間的扼制。

做剛剛好的媽媽,而不是完美的媽媽?

溫尼科特認為親子關係的發展過程中,若缺乏剛剛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則幼兒在發展上會發生停滯現象,而其精神上的症狀就會在其發展上的停著點上表現出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