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農業觀察|大米是餐桌上的主食,大米缺的那一角,知道哪裡去了麼

2022-02-19由 兔米悠乖乖兔 發表于 歷史

乖乖兔今日農業觀察|談談大米,黃帝時期“蒸谷為飯,烹谷為粥”,洛陽有童謠:“雖有千黃金,無如我鬥粟。鬥粟自可飽,千金何直”,大米是我們的主食之一,無論是家庭用餐還是去餐館,飯必不可少的。稍微觀察,愛吃的吃貨們就會發現,每粒大米都是缺一個角。但為什麼缺個角呢?所以關於這缺角的大米彝族還有個神乎其神的勵志故事。我們先從故事開始,做農業的農人們肯定知道是腫麼回事,這裡乖乖兔先賣個關子。

農業觀察|大米是餐桌上的主食,大米缺的那一角,知道哪裡去了麼

農業觀察|大米是餐桌上的主食,大米缺的那一角,知道哪裡去了麼

上古時期,人們吃的米,比現在的米大好多好多,吃飯時,就像啃饅頭。飯量大的人一頓吃上幾粒就飽了。那時候,古人們稱其做“大米”是真的是恰如其分。至於稻苗,像現在的樹一樣高大,收穫的季節,當然不會拿著鐮刀去割啦,而是象摘熟透的果子一樣,一粒一粒摘下來,十多年摘一次即可(畫面自行腦補),那個時候的人們基本不勞動,閒暇的時光,上山圍獵。打獵的人們敲著鑼,吹著牛角,把兇猛的野獸嚇跑,專門獵取乖馴野物。餐餐食米飯,頓頓啖肉葷,豐衣足食。古人們生活愜意,滋生浪費,揮霍無度,人們視糧食為草芥,到處拋撒,有人用米鋪路,有人用米做惡。主管糧食的天神,盛怒之下把米都收回,“苗不留一棵,種不留一粒”,於是人們餓得面黃飢瘦,食不果腹,餐餐困頓,方知道米為食之源,但是大錯已鑄成,無以挽回。這時一隻餓著急了的狗嘶啞哀嚎,對著天空吠叫七天七夜,氣息奄奄,天神不忍心讓它餓死,就撒下一些碎米餵狗。人們忙用這碎米去種,種出來的稻穀,就是現在這種缺角的米。

農業觀察|大米是餐桌上的主食,大米缺的那一角,知道哪裡去了麼

狗討來糧食,也救了人的性命。人要報答狗恩,彝族花腰人每年吃新米飯時,第一碗飯一定要舀給狗吃,然後自己才能動碗筷,彝族花腰婦女衣服,後襟能夠擺動,也是為紀念狗,仿照狗尾巴做成的。

農業觀察|大米是餐桌上的主食,大米缺的那一角,知道哪裡去了麼

這是大米缺角的故事,也就是告戒人們,勵行節約,反對浪費,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大米缺角到底是如何一回事呢?

做農業的乖乖兔給大家做解答|由糙米加工成精米的過程中要將稻殼除去,去皮過程中特別易將頂端的胚芽及米皮一起除去,所以米的一端缺了一個角就是這樣形成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