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躺在歷史記憶裡的楚雄武定縣彝族那氏土司

2021-10-15由 魅力武定 發表于 歷史

躺在歷史記憶裡的楚雄武定縣彝族那氏土司

武定彝族鳳(那)氏土司,曾經在武定乃至西南地區彝族歷史上扮演過重要的角色,也是彝族歷史上一個比較顯赫的家族,在其存在的700多年中,對雲南乃至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發展歷程在西南彝族中最具有代表性,是西南彝族土司發展的一個縮影。在明清時期,武定土司與東川、沾益、麗江、水西、建昌、烏蒙、芒部等土司建立了直接或間接的姻親關係,形成了區域性的聯姻集團、彼此相互依靠,無論是對朝廷的反抗還是冤家的械鬥,都可向自己的姻親求援,即“有事則相互救援”,從而尋求在政治、軍事上的相互庇護和依靠。

躺在歷史記憶裡的楚雄武定縣彝族那氏土司

雲南省楚雄武定縣彝族那氏土司系彝族六祖德佈德施後裔,那氏土司在羅婺部族的歷史上是書寫過許多讓彝人驕傲與自豪的傳奇。現當代不少關雲南彝族的電視劇作和影視題材以及文學作品不少都取材於鳳氏土司包括那氏土司的有關人文歷史故事與史料。

躺在歷史記憶裡的楚雄武定縣彝族那氏土司

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少數民族以及中華民族文化不斷流失,民族文化及遺產保護這一重要課題已經破在眉睫。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是明代鳳氏土司的後裔。武定縣萬德鄉是那土司最後的駐地。那氏土司在萬德鄉統治三百餘年,不僅建立了完備的封建土司領主制度,還興建了許多富有彝族文化色彩和體現土司領主特色的建築,形成了獨特的那土司三進院風格。武定那土司在三百多年的統治期間,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以及許多珍貴的物品。武定那土司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35年萬德鄉農民土司反土司起義以後,那土司建築群遭到了嚴重的毀壞。最近30年內,由於人們對文化遺產缺乏認識,沒有根本的遺產保護概念。加之地方政府對遺留建築的隨意拆遷改造,導致那土司遺蹟遭遇了毀滅性的劫難。由於人為的破壞,以及當地經濟狀況的限制,得不到足夠的重視,致使土司遺蹟面臨瀕臨消亡的現狀。對其的保護因結合當地實際,尋求經濟效益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機平衡點。以便更好的保護那土司遺蹟,傳承彝族土司文化。

躺在歷史記憶裡的楚雄武定縣彝族那氏土司

據史料記載,那氏土司為明朝鳳氏土司後裔,但其形成過程,尚無具體史料可以考證。到目前為止,人們所瞭解的那土司的形成過程,是由長者口傳而得知,即:自明朝鳳繼祖叛亂,朝廷實施改土歸流後,流兵開始在武定境內到處追繳其殘部。鳳氏餘繫於萬曆年間逃往武定西北,為躲避追殺,分別易姓那、李氏。易姓後的李氏逃往武定縣環州一帶,建立起了後來的李氏土司家族,而逃遁往萬德方向的那氏,先在大黑山[1]安營紮寨,後由於此地氣候寒冷,缺水短糧,故從大黑山搬移至萬德滑石板山坳的大寨子。康熙末年,那備從大寨子遷入萬德村,逐漸建起了土司城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