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一代雄主趙無恤:成功奪嫡之後,才是真正的考驗

2022-02-12由 歷史長河一條魚 發表于 歷史

既然無法做到消滅反對派們的肉身,

那麼只能力求改變他們的思想了,

既,在精神層面殺死對方。

經過之前尋寶與竹簡兩件事後,

趙鞅終於如願將庶子無恤扶上了臺。

不過,這個以庶代嫡的“逆天”操作,不可避免地讓趙氏一族陷入了一定混亂之中。

既然今天可以“以庶代嫡”,

那麼明天或許就能“以此庶代彼庶”,

再明天還可能“以嫡代回庶”……

妄想人心鐵板一塊,

既天真又不現實。

有的小夥伴說了,

趙無恤天賦異稟,能力過人,

他帶領趙氏絕地反擊攻滅智氏,瓜分晉國,為戰國七雄之一趙國的建立,

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代雄主趙無恤:成功奪嫡之後,才是真正的考驗

趙魏韓滅智氏

是的,以上種種確是事實,趙無恤實乃“一代雄主”。

但問題是,

此時此刻,趙氏族人怎麼可能會知道後面一系列事件,從而認定他比嫡子伯魯強,值得自己追隨呢?

目前無恤在反對派眼裡是一個什麼形象?

違反世俗傳統,靠莫名預言與小聰明騙得父親歡心,

擠掉正統嫡子繼承人位置的一個庶子,而且還是一個夷人婢女所生的庶子。

幻想這群人心悅誠服,毫無成見接受無恤,無異於痴人說夢。

至此,

一個稍有不慎,就極有可能導趙氏家族致四分五裂的難題,出現在了父子眼前。

團隊不穩,人心不服怎麼辦?

以雷霆手段將不服者盡數處死?

顯然不行,

不服的標準是什麼?面服心不服的怎麼甄別?是處死本人還是一家老小?反對派數量如果佔全族半數以上怎麼辦?如果引起叛亂……

這條路完全行不通,或者說以目前情況來看行不通。

既然無法做到消滅反對派們的肉身,

那麼只能力求改變他們的思想了,既,在精神層面殺死對方。

通俗一點,就是要證明自己對,或者證明他人錯。

一代雄主趙無恤:成功奪嫡之後,才是真正的考驗

趙無恤 影視形象

很快,父子二人就等到了一個機會。

這年,晉國發兵攻打鄭國,

趙鞅以病重為由,命無恤頂替自己,

與四卿之一同時也是智氏宗主的智瑤,一起領兵作戰。

晉國強,鄭國弱,此戰實力懸殊勝負分明,只要按部就班,不做亂來之事,

那麼領軍歸來之日,便是無恤交出自己第一份功績之時。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去鍍鍍金,混一份履歷,好塞住一些人的嘴巴。

果然是“古今海外盡相似,陽光底下無新事。”

無恤年輕晚輩初出茅廬,自然是以副手身份居下,輔助智瑤工作。

但他能控制自己不亂來,卻控制不住其他人。

這個其他人就是智瑤。

智瑤在軍中飲酒,酩酊大醉。

此時勝負未分,尚處於戰鬥前線,小魚雖未曾入身行伍,但也知軍中醉酒實屬大忌。

面對這種情況,想必無恤會上前勸阻也是常理。

偏偏智瑤此人,也不知是借酒裝瘋,還是屬實酒品不佳,

他不僅潑了無恤一身酒,還想用酒杯和無恤的頭比比,看看到底哪個硬。

現場鬧到是一片混亂,酒食遍地。

一代雄主趙無恤:成功奪嫡之後,才是真正的考驗

醉酒

回到趙氏營帳,看著一身狼藉的無恤,眾家臣與門客紛紛表示:

智瑤此舉,殺傷力不大,但侮辱性極強,

建議無恤立即帶人去割了智瑤脖子,給他放放血。

換作如張飛李逵者,很有可能當場就提刀回去找智瑤算賬。

但無恤很冷靜,他知道在做一件事前,是要算算後果的。

領人去殺智瑤,有兩個結果。

殺成了與沒殺成。

沒殺成:

那自己結局肯定是或死,或俘,或逃其中之一。

無論是哪種,自己都基本無望繼承趙氏,做出一番功業。

殺成了:

擅殺軍中主帥,就算當場控制住部隊不發生譁變,安全回了晉國,但之後如何交代?

父親趙鞅能頂住壓力,為了一個落人口實的“雜種”庶子與整個晉國為敵?

眼前這幫家臣門客,哪裡是在為自己出氣,簡直是想自己死!

思慮到此,無恤打了個哈哈表示:

君上(趙鞅)之所以改立自己,是因為自己能屈能伸,不因小辱而廢大事。

大家不要多想,趕緊各自回營,洗洗睡吧。

其實聯絡之前資料來看,

父親趙鞅並沒有誇過無恤懂得隱忍,也沒有哪件事可以體現出這點。

以小魚個人推想,

這句話不過是無恤否定家臣門客刺殺計劃的一句謊言罷了。

因為只有搬出老爹趙鞅,才能鎮住眼前這群人。

至於“隱忍”和“忍辱負重”這些品質,就算結合無恤一生事蹟來看,

也沒看出在哪個事件或者哪些言語中有所體現。

倒是設計騙殺代王的陰險,

不肯退步與智瑤當場撕破臉的血性,

還有不殺豫讓博取美名的算計……

讓人十分印象深刻。

一代雄主趙無恤:成功奪嫡之後,才是真正的考驗

智瑤

在無恤堅定態度下,醉酒事件就這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回到晉國,不知什麼原因,智瑤竟把軍中醉酒事件,全部告訴了趙鞅,

並要求他廢掉無恤。

現在連外人都開始和無恤作對了?

還有,按常理來說,智瑤有必要把醉酒事件告訴趙鞅嗎?

似乎沒有,畢竟軍中醉酒是一個“醜事”。

但智瑤為什麼要說出來,並要求趙鞅廢掉無恤呢?

帶著這個疑問,

讓我們回到《史記》原文:

知伯(智瑤)醉,以酒灌擊無恤。

無恤群臣請死之。

無恤曰:“君(趙鞅)所以置無恤,為能忍卼。”

然亦慍知伯。

知伯歸,因謂簡子(趙鞅),使廢無恤,簡子不聽。

在刑偵破案影視作品或書籍中,我們常常會看到聽到一個詞——“動機”。

一個正常人要做一件事的緣由,我們就稱之為“動機”。

就通常來說,一個正常人只會做一件事,既,對自己有益的事。

而排除自己認為危險的事,也屬於益事範疇,

無論這危險是目前的,還是將來的。

智瑤想幹掉無恤的動機就是:

然亦慍知伯。

用白話說:

然而無恤也怨恨智瑤。

哦,原來智瑤是怕無恤打擊報復。

一代雄主趙無恤:成功奪嫡之後,才是真正的考驗

史記

不錯,但是小魚認為還可以再深究一下。

從之後無恤攻滅代國和在晉陽城內死不投降的軍事能力與意志力來說,

當時在進攻鄭國時,智瑤應該多多少少能看出點他的實力。

無恤這次領軍的目的,就是要拿出成績回去堵住一些人的嘴,

他不可能學劉備種菜,玩起韜光養晦那一套。

自然而然,如果其他家族繼承者實力出眾,那麼智氏一族當然會受到威脅。

這就是智瑤要除掉無恤的原因。

另外,醉酒事件中還有一點令人注意,

那就是智瑤怎麼知道無恤怨恨他的?

正是知道無恤怨恨他,智瑤才會去找趙鞅。

可當我們聯絡上下文看了一遍又一遍,

卻沒發現有任何一個地方提到無恤有怨恨的表現,

甚至在家臣門客提出殺掉智瑤時,無恤也沒有表現出絲毫怨恨之情。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代雄主趙無恤:成功奪嫡之後,才是真正的考驗

埋伏起來的刀斧手

小魚認為,答案似乎只有一個,

那就是整個軍營都是智瑤的天下,趙氏族人一舉一動盡在他掌握之中。

無處不在的耳目,可能偷聽到了無恤與心腹之間的秘談,

可能偷看到了無恤家信中的內容,

還可能……

進一步聯想,如果醉酒也是智瑤自導自演的一齣戲呢?

他故意給無恤難堪,如果無恤上當動了歪心思,其結果極有可能就是:

“號令一響,五百刀斧手從帳後湧出。”

想到這裡,不禁令人感到背脊發涼。

種種猜測就此打住,

無論如何,無恤這次上前線鍍金,其效果只能算是一般,

既然會有人認為他懂得忍辱負重,

那麼當然也會有人認為他只是認慫而已,畢竟每個人看待事物角度都不一樣。

由此聯想,趙氏一族部分族人顯然還是沒有被從“精神層面”殺死,

他們依舊無法心悅誠服地接受無恤。

另外,家族之外的智氏又和無恤結下了新的仇怨。

真可以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裡裡外外全亂了個遍。

一代雄主趙無恤:成功奪嫡之後,才是真正的考驗

趙鞅畫像

面對這種頭痛局面,無恤父子的境況我們應該不難想象。

不過,當時間走到那一天,老熟人老爹趙鞅終於可以不用再苦煩這些破事了,

因為——他死了。

當年,無恤正式接替父親位置,出任趙氏一族新宗主。

看著臣服在腳下的族人,

無恤明白,

在陰暗難辨之處,反對勢力仍然逆流湧動,不曾停息。

但他卻抬起頭堅毅地望向北方,隨後又立即陷入了沉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