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財富天下之鮮卑的漢化之路篇

2022-02-12由 使用者賦秋 發表于 歷史

財富天下之鮮卑的漢化之路篇

從大興安嶺密林中長途跋涉,來到中原,要一統山河的北魏王朝,如何在中原執政?

北魏高僧法果向拓跋珪建議,把帝王的樣子塑成佛像,拜佛像就是拜帝王,修建佛像,可以更好地弘揚皇權的威嚴,也可以教化民眾,回到有信仰的時代。而信仰,是恢復社會生氣的第一步。

這些依山而開鑿的石窟,在大同的武周山麓,依山開鑿,綿延一公里。公元451年,也就是拓跋燾死後的第二年,北魏王朝在京都大同開鑿雲岡石窟。

這些形體高大,儀容莊嚴,藝術水平極高的佛像,被一座座開出來,似乎只有他們的出世,才能安撫被戰亂驚擾了幾個世紀的人心。

雲岡石窟耗費糜巨,總共建有五萬多尊佛像,它將現實中的帝王威嚴,投射到每一尊佛像的面容上。經過千年的洗禮,今天我們仰視著這些巨大的雕塑形體時,無不被它的精美與莊嚴所震撼。

這裡留下的每一道深深的車印,無聲地證明著當時前來觀瞻的百姓之眾多。

公元493年,雲岡石窟即將完工之際,氣魄更大的洛陽龍門石窟又開工了。

北魏正是走在一條與歷朝歷代都不同的治國之路上。

為了更多的爭取民心,公元490年,孝文帝親政,他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

據《魏書‧咸陽王禧傳》記載,孝文帝認為:

“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

也就是首先在語言中融入中原,禁胡語,並規定了不再説鮮卑複合語,而須改說單音節的漢語,首先能與漢人有共同語言。

第二條則是通婚。

孝文帝率先迎娶漢族姑娘,帶頭示範,他優先選擇的是“魏主雅重門族,以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四姓,衣冠所推,鹹納其女以充後宮。”包括王室成員的六個弟弟的聘室,六個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於鮮卑貴族外,其餘都是他為弟弟們挑選的中原的著名漢族名士族家庭,透過聯姻,把兩族統治者的利益與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這一舉動,以血緣的融合,達到了迅速與漢人融合的政治目的。

在中國歷史上,孝文帝並不是第一個提出民族融合的帝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

原來屬於烏蘭察布地區的和林格爾、卓資兩縣靠近黑河的地方,曾是趙國推行“胡服騎射”時的練兵場,這裡是最初的黃河農耕文化和草原遊牧文化的交匯點。

如果能穿越歷史時間,那會兒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軍隊是什麼模樣?

可以從今天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中,這種穿胡服的騎兵方隊中能看到:

這是由116個騎士牽著鞍馬的一隊兵俑,頭上是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緊繫領下,身若緊袖、交領右枉對襟掩於胸前上衣,下穿緊身連檔長褲,足蹬短靴,身披短而小的愷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甲,衣服短小輕巧,這無疑是戰國時期“胡服騎射”在秦國的延續。

在一個靠服裝區別尊卑貴賤的社會,趙武靈王提倡王公大臣一律改穿胡服, 並不只是推廣一套時尚的服裝,因為它標誌著廢除了區別身份地位的服飾等級制度,因此得不到貴族官僚們支援,推行政策幾經變化。

趙武靈王二十四年( 公元前 302 年) , 武靈王“命將軍、大夫、嫡子、代吏皆貂服”,這是胡服令頒佈 5 年後, 再一次以法令形式在全國進一步推行“胡服騎射”。

武靈王看到了胡服不僅應於作戰, 它的便捷也更加方便於人們的生產和勞動, 除了當時的楚、齊兩國已有人效法外, 漢代即已成為官定武服。

北朝以降, 文武官員皆著胡服, 後來婦女、兒童也穿上胡服。

穿胡服,學騎射, 用以對抗北方的遊牧部族的騎兵, 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西退胡人,北滅中山國,成長為“戰國七雄”之一。

趙國與秦國、齊國成為戰國列強的三駕馬車之一。

透過服裝與出行方式的改變,漢族文化融入了少數民族的文化,這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第一次在這裡進行文化交流與融合。孝文帝也決心來一次更為大膽的行動。

(財富天下37未完待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