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清朝七品官相當於多大的官?在古代當七品官也不容易

2022-02-11由 最愛歷史君 發表于 歷史

清朝時期,官員們的等級分為九品十八級,九品官我們稱為芝麻官,實際上六品以下的官都能叫芝麻官。今天我們不講九品,講講七品官究竟是怎麼回事,七品官分正七品和從七品,正七品屬於第十三級別。基本上也就屬於末席的地位,不過不要以為七品官官職小就好當,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份差事也不好乾。小官被夾在中間才是最難辦的,而且隨時還有失業的可能性,這種煎熬一般人可能還真勝任不了。

清朝官員的職位高低是與品級有關的,最高為一品,最低為九品,而每一品又分為兩級,這便是清朝的九品十八級官制。所以我們在看清朝的影視劇時,經常會看到“知縣不過七品芝麻官”的說法,因為七品及其以下都是低品級,但是清朝的七品芝麻官真那麼容易當上嗎?

清朝是沿用了前朝的制度,採取科舉考試製,只要考取了功名才能名正言順地去當官。當然出於“人性化”,清朝還有一個辦法可以走上官途,那就是捐納錢財或者找人保舉,不過這個做法會被官場上的人所歧視,視為歪路。

首先來說一下大多數人更想走的科舉之路,這條路雖然是正途,但是想要在這條路上好好走下去可是很難的。先要在縣內透過童生試成為秀才,然後在州府內透過鄉試成為舉人,最後在京城全國統考中透過會試成為進士,這樣才算是走完了科舉之路。

雖然成為舉人後就有了當官的資格,但是實際意義並不大。因為頭頂還有一批更高階的進士在等著空缺的官位,要先輪完他們才會到舉人,可往往連進士都不一定能有空缺的位置,更何況在他們眼裡的小小舉人呢?而且要想直接上任成為七品知縣,至少也要進士的身份才行,所以只要志在官場的人,都不會止步於舉人,勢要考到進士才罷休。

可是進士哪有那麼容易考,那是和全國的才子一起競爭,錄取比例又低,所以很多人在考到進士的時候已經差不多要步入老年了,可就算是這樣在讀書人看來已經很厲害了,所以才會有“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至於捐錢保舉的“歪路”也不是那麼容易搞定的,據相關資料顯示,在清末的時候起碼要交上個4500兩白銀左右才能成為知縣。要知道當時35兩就能讓一個普通的四口之家過一年,4500兩白銀就相當於可以當這個四口家庭好好生活100多年了。

而且先不考慮捐不捐的起的問題,就算捐的起也不是立刻就能當官的。因為那個時候的官位是講究一個蘿蔔一個坑,一般是官員“退休”或者死了才有空缺的官位,然後再讓人補上,所以這麼多人都在盯著空缺官位,其中競爭也是異常激烈的。

而且就算運氣好或者運作了一番,補上官職也不見得有好的結果。因為往往在等待官職的時候,就已經花費了一大筆錢在白等訊息,再加上要去地方上任又得花一筆錢,所以大多數人都是欠了一屁股債去上任。

其實這都還算好的,有些人運氣不好始終等不到官職或者最後關頭補上了官位,結果因為年齡等問題一命嗚呼了,這才是真正的悲催了,可見一個小小七品知縣也不是那麼容易當上啊。

頂部